跳出排行榜後的高校如何衡量辦學質量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最近,關(guan) 於(yu) “世界大學排名”的新聞,屢屢登上網絡熱搜。
先是國內(nei) 首個(ge) 引入SCI“洋指標”的南京大學,有了新動作。南京大學黨(dang) 委日前公布的一份通報文件明確提出,在《南京大學“十四五”規劃》和《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整體(ti) 建設方案》編製中,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均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wei) 重要建設目標。
隨後,蘭(lan) 州大學也對外表示,未參加過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相關(guan) 工作人員稱:“之前泰晤士曾專(zhuan) 門聯係學校,最終決(jue) 定不參加。QS之前聯係學校時,報過一年數據,後來應該沒有再跟進。”
“之前流傳(chuan) 的‘退出’傳(chuan) 言並不準確。”一位長期從(cong) 事教育評價(jia) 的專(zhuan) 家透露,“但這的確反映了一個(ge) 趨勢,即我國大學未來將不再唯‘洋指標’,而是將國際排名作為(wei) 自身評價(jia) 或發展的參考依據”。
世界大學排行榜,優(you) 劣何在?我國高校發展和學科建設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wei) 重要建設目標,釋放出怎樣的信號?跳出排行榜後,我們(men) 又該拿什麽(me) 衡量高校辦學質量?
排行榜的局限性:教學科研難量化
現在,當我們(men) 想了解一所大學好不好時,各類“大學排行榜”往往是最先映入眼簾的依據。一位今年即將高考的學生家長告訴記者:“在網上搜一所學校,就會(hui) 顯示它在某某排行榜的第幾位,在不深入了解學校的情況下,這個(ge) 數據最直觀、好辨認。”
這也是各類國際大學排行榜盛行多年的原因之一。“排行榜可以幫助大眾(zhong) 快速建立對大學的外部理解,尤其是為(wei) 大眾(zhong) 提供如誌願填報、招聘選材、科研合作等方麵的便利。”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餘(yu) 慶分析說。
鄭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羅誌敏介紹,目前在世界範圍內(nei) ,名氣較大的排行榜有四個(ge) ,分別是英國泰晤士世界大學排行榜、英國QS世界大學排行榜、美國U.S.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國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其中一些大學排行榜,如泰晤士、QS、U.S.News等需要高校報名並提供數據。
“大學排行榜受到國內(nei) 高校重視,與(yu)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211’工程、‘985’工程有很大關(guan) 係。”羅誌敏表示,當時,一些高校希望據此尋找與(yu) 世界名校的差距,從(cong) 而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回過頭看,大學排行榜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還是起到了積極作用。如促進高校的國際學術交流,帶動地方政府加大對高校的投入,幫助社會(hui) 大眾(zhong) 了解高校辦學水平等等。”
但今天來看,排行榜的弊端也顯而易見。“無論哪一類大學排行榜,也不管其如何渲染專(zhuan) 業(ye) 權威性,都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出於(yu) 便利原則,排行榜大多注重科研成果、論文發表等量化指標,而忽視了教學質量、學生感受等主觀指標。”餘(yu) 慶說。
最近,華東(dong) 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盧威重讀了美國學者波恩鮑姆撰寫(xie) 的《高等教育的管理時尚》一書(shu) 。其中有一段話令他印象深刻:“一切以數字形式呈現給決(jue) 策者的東(dong) 西都是表象,而不是真理。認為(wei) 表象就是真理,必然導致決(jue) 策的失誤,在大學裏,這可能是災難性的。”
“可見,對於(yu) 以數字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風潮,西方學界多有清晰認知。”盧威強調,但凡通過指標和數字測量大學的“一流程度”,都不可避免存在很大局限性。“高校教學科研等活動高度複雜,不能簡單用指標和數字衡量。”
淡化排行榜:高校辦學方向將調整
近年來,從(cong) 學術界到社會(hui) 公眾(zhong) 都逐漸認識到排名的局限性和風險性。“淡化大學排名,意味著這些高校不再以別人的尺子衡量自身發展,而是要將辦學方向調整到適應國情的內(nei) 涵式發展道路上。”在餘(yu) 慶看來,這幾所高校學術聲譽良好,在學科布局、人才培養(yang) 上有較強代表性,能夠對其他高校的改革發展起到引領示範作用。
得益於(yu) 國家在具體(ti) 政策、人均經費、專(zhuan) 項投入等方麵的高效支持,我國高等教育創造了從(cong) “精英化”到“大眾(zhong) 化”,再快速步入“普及化”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世界奇跡,其整體(ti) 辦學水平已邁入世界第一方陣,一批大學開始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羅誌敏指出,這一發展新階段,為(wei) 國內(nei) 高校探索、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帶來了信心和動力,也為(wei) 開啟大學評價(jia) 的“中國標準”帶來了曆史性契機。
在羅誌敏看來,此舉(ju) 是國家“破五唯”等政策在國內(nei) 高教界延伸發酵的結果,對今後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具有正向意義(yi) 。“一段時間以來,國內(nei) 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國際發表、論文高引用率及國際化水平,甚至按排名指導辦學,雖在如留學生比例、SCI論文數等指標上取得亮眼數據,但與(yu) 大眾(zhong) 期待的‘好大學’並不對等。因此,這也是高校自主辦學行為(wei) 的正常調整和深刻反思。”
事實的確如此。餘(yu) 慶介紹,凡是在大學排行榜排名靠前的高校,都是學科相對齊全的綜合性大學,依賴於(yu) 強有力的政府投入。而沒有進行合並擴張,以及缺乏醫學、化學等具備“量化優(you) 勢”學科的高校,往往排名情況不及自身學術聲譽。“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很多大學開始朝著新建醫學院,或吸納附屬醫院的方向發展,將其龐大的科研成果納入自己名下,以獲取排名的進一步提升。其實,這種外延式擴張,既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知識進步,也無益於(yu) 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
“當然,淡化大學排名,不等於(yu) 要回避大學排名、拒絕大學排名。”羅誌敏認為(wei) ,大學作為(wei) 一個(ge) 被社會(hui) 各方寄予厚望、花費大量資源的組織,不可能不被評價(jia) 。大學需要做的是,對各種涉及自身的排名,保持一種自然、開放的心態,既要利用各種排名尋找自身的優(you) 勢和差距,又要保持發展定力,不被排名所限製。
“認識排名的不科學、不合理之處,但不妨更好地為(wei) 我所用。關(guan) 鍵在‘不唯’二字,切忌將排名簡單作為(wei) 大學辦學‘指揮棒’。”盧威坦言,“大學排名是一種反饋機製,我們(men) 仍可從(cong) 中看出一流大學應具備的某些要素和條件,以及通過排名檢視辦學差距和不足。”
“跳出指標”看大學:製定適合自己的教育標準
排名,為(wei) 了什麽(me) ?
“最終目的是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升‘雙一流’建設成效。”這是眾(zhong) 多專(zhuan) 家給出的答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chu) 朝暉認為(wei) ,大學的評價(jia) 包含多個(ge) 維度,排名隻是外顯的一種方式。真正的一流大學沒有相同的標準,“傑出是不同的傑出,一流也是不同的一流”。
那麽(me) ,一流大學,該如何衡量?
盧威說,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那些對文明發展進步作出卓越貢獻的大學,是引領世界發展潮流的大學,是人類文明的燈塔。“一味對照指標、刻意製造數字上的顯示度,而在貢獻知識、培養(yang) 人才、服務社會(hui) 、引領潮流方麵乏善可陳,是不能稱之為(wei) 一流的。”
“‘跳出指標’看一流大學,你會(hui) 發現,那些卓越、精彩的‘數字’,隻是副產(chan) 品。”盧威表示,他們(men) 秉持的學術精神、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高效運行的治理製度等等難以簡單量化的要素,才是鑄就一流大學的根基。
破立並舉(ju) 。在淡化國際大學排名的同時,我們(men) 又該如何建立適合自己的評價(jia) 體(ti) 係?
“我國完全有能力製定自身的教育標準,而非被國際排名牽著鼻子走。如今的‘雙一流’建設主要遵循‘四個(ge) 麵向’,在具體(ti) 操作上,重點強調服務國家戰略,如是否拿到國家重大項目、國家重大獎項,有沒有國家重大平台等,這是恢複學術自信的一種表現。”有專(zhuan) 家指出,高校評價(jia) 的未來趨勢,應由外部轉向內(nei) 部。基於(yu) “自我問責”的學科國際評估,將成為(wei) “雙一流”建設高校主要評估形式。學科國際評估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部分——文獻計量的評估可以委托第三方機構,定性的同行評估可以邀請國際上若幹名該領域的頂級專(zhuan) 家,組成考察團,讓他們(men) 在考察中發現問題形成報告。
“超越大學排名等外在指標,推動高等教育內(nei) 涵式發展,關(guan) 鍵要進一步激活高校提升教學和科研質量的內(nei) 在動力。同時,政府對高校的評價(jia) 也要向那些難以量化卻惠及長遠的教學和科研活動傾(qing) 斜,通過評價(jia) 改革撬動教學和科研關(guan) 係的優(you) 化。如可以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探索分類評價(jia) 、開展長周期導向的評價(jia) 等。”盧威指出,當前大學的評價(jia) 改革,要將塑造良好學術生態作為(wei) 首要導向,激勵更多好老師潛心教學、讓更多“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勤勉學者脫穎而出。
餘(yu) 慶建議,分類評價(jia) 應依據大學的功能進行細化,分為(wei) 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社會(hui) 服務等,充分發揮比較評價(jia) 的積極作用。在人才培養(yang) 上,可根據師生比、博士生占比、學生就讀經驗及畢業(ye) 生發展跟蹤等指標進行考察;在科學研究上,可參考學科評估、學術聲譽、頂尖期刊發文量等;在社會(hui) 服務上,可參照雇主聲譽、申請專(zhuan) 利數、師均橫向經費等。“這些指標雖然不能全麵完整地衡量高等教育質量,但可以從(cong) 不同角度反映大學建設的特色。”
“目前我國大學建設與(yu) 發展的當務之急是,堅守人才自主培養(yang) 的內(nei) 涵式發展道路,形成大學發展和評價(jia) 自主性,打破各類排行榜對大學發展路徑的限製,避免成為(wei) 僅(jin) 僅(jin) 停留在排行榜上的‘世界一流大學’。”餘(yu) 慶強調,大學應立足於(yu) 自身學科體(ti) 係、辦學傳(chuan) 統,準確研判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積極主動回應國家中長期戰略需求,以貢獻度為(wei) 價(jia) 值尺度,進而帶動高質量高等教育體(ti) 係的建設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