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單霽翔:文化遺產保護須融入時代、見諸生活

發布時間:2022-06-06 10:4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6月2日電 (記者 應妮)“我們(men) 已經從(cong) 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chan) 保護,保護範圍有了極大的拓展”,中國文物學會(hui) 會(hui) 長、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單霽翔在“京和大講堂”首期講座上如是說。

  單霽翔認為(wei) ,過去的文物保護工作更多強調文化要素保護,文化遺產(chan) 保護則強調保護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共同生成的那些文化景觀。從(cong) 重視靜態到關(guan) 注活態,從(cong) 重視古代到關(guan) 注近代,從(cong) 單體(ti) 保護到整體(ti) 保護,傳(chuan) 統民居、工業(ye) 遺產(chan) 、非遺民俗正在成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遺產(chan) 保護工作與(yu) 城鄉(xiang) 建設發展的關(guan) 係也更加密切。“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不應設限,須融入時代、見諸生活。”

  “讓考古遺址像公園般美麗(li) ”的提案正在成為(wei) 現實。提及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時,單霽翔如數家珍: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公布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產(chan) 保護與(yu) 地方建設產(chan) 生了矛盾。經過大明宮遺址公園的建設,不僅(jin) 遺產(chan) 本體(ti) 申遺成功,在地居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數字化博物館落成,多種文化活動受到在地居民和遊客的青睞。除此之外,良渚遺址公園、安吉生態博物館,以及首鋼工業(ye) 遺址公園等大型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項目的實施,都凸顯了城鄉(xiang) 建設中的文化力量。

  “如今,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早已不再是政府和文物部門的專(zhuan) 利。”單霽翔指出,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展示,文化遺產(chan) “有尊嚴(yan) ”,社會(hui) 公眾(zhong) 對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認識不斷深化,公眾(zhong) 了解、參與(yu) 和監督相關(guan) 工作的途徑不斷拓展,文化力量不斷反哺城市經濟發展和人民日常生活,一個(ge) 良性的互動生態正在形成。

  他以在貴州黎平縣地坪鄉(xiang) 的風雨橋保護搶修過程為(wei) 例。麵對滾滾而來的洪水,當地的侗族小夥(huo) 不顧安危躍入水中,拚死打撈風雨橋的構件。從(cong) 上遊到下遊,沿線村民紛紛投入了部件搶救工作,最終在政府的有序組織下,風雨橋得到重建。風雨橋對於(yu) 侗族人民來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文化遺產(chan) 與(yu) 百姓生活和民族文化有著密切聯係。文化遺產(chan) 屬於(yu) 公眾(zhong) ,保護成果也應為(wei) 全民共享。單霽翔認為(wei) ,隻有將文化遺產(chan) 保護使命交由億(yi) 萬(wan) 群眾(zhong) 共同守護,才能凝聚出最大合力。

  對於(yu) 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傳(chuan) 承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單霽翔表示,博物館的數字化應用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起初,為(wei) 緩解參觀人數過多的問題,故宮博物院開始進行網上展陳等數字化嚐試。如今,故宮全部186萬(wan) 餘(yu) 件/套院藏文物目錄已實現實時檢索。數字化呈現方式不僅(jin) 使海量的文化藏品“上雲(yun) ”,而且有益於(yu) 提升當下青少年群體(ti) 對於(yu) 文化遺產(chan) 的關(guan) 注度。單霽翔還談到,在疫情的持續影響下,眾(zhong) 多博物館的數字化實踐工作逐漸讓更多人適應並習(xi) 慣於(yu) 互聯網信息傳(chuan) 播和新技術的應用。

  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化產(chan) 業(ye) 協會(hui) 副會(hui) 長範周教授在對話中響應單霽翔的觀點。他表示,數字技術逐漸成為(wei) 新常態下文化遺產(chan) 活化創新的新動能。文化遺產(chan) 擁抱數字化能夠超越時空阻隔,讓文化遺產(chan) 永葆青春,讓文化故事永久傳(chuan) 頌,讓中華文化曆久彌新。

  “京和大講堂”作為(wei) 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的重要品牌性公益活動,未來將定期邀請權威專(zhuan) 家,探討社會(hui) 熱點議題。據統計,“京和大講堂”首講當日直播累計觀看及瀏覽量超過208.5萬(wan) 人次。(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