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兒歌身在何處
作者:盧昱
六一兒(er) 童節剛過,網友對經典兒(er) 歌的討論再次熱鬧起來。看一下小朋友們(men) 的歌單,傳(chuan) 唱甚廣的多是“上了年紀”的作品,如《兩(liang) 隻老虎》《小兔子乖乖》《小燕子》《讓我們(men) 蕩起雙槳》……而近年來能夠廣為(wei) 傳(chuan) 唱的新經典兒(er) 歌屈指可數,多數少年兒(er) 童的日常歌單被網絡流行音樂(le) 取代。新老如此青黃不接,網友質疑:新經典兒(er) 歌身在何處?
有業(ye) 內(nei) 人士也頻頻指出原因:一方麵,一些專(zhuan) 業(ye) 院校畢業(ye) 的青年作曲家主要致力於(yu) 交響樂(le) 、民樂(le) 的創作,鮮少接觸兒(er) 童音樂(le) 的創作;另一方麵,隨著老一輩優(you) 秀兒(er) 歌創作者的相繼辭世或老去,願意從(cong) 事兒(er) 歌創作和傳(chuan) 播的藝術家及發行單位逐漸流失。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許多人更願意把精力投入到受眾(zhong) 廣、傳(chuan) 播速度快、收入高的流行歌曲的創作上,對兒(er) 歌的創作與(yu) 傳(chuan) 播缺乏熱情。
盡管有不少有識之士奔走疾呼,兒(er) 童音樂(le) 創作事業(ye) 依舊未能形成規模、實現持續性發展。尤其在互聯網流量大潮的衝(chong) 擊下,很多孩子學會(hui) 了“左手右手一個(ge) 慢動作”“想要和你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爸爸)掙得多,花得少,剩菜剩飯他全包”“爺爺他最疼我,要什麽(me) 他都給”等口號化歌詞。經典需要時間來認證,而當下想讓新經典兒(er) 歌紮堆出現,難度較大,揠苗助長反而徒勞無功。
既然現實如此,不如想辦法處理好新老經典存量與(yu) 增量間的關(guan) 係。依托數量與(yu) 質量皆優(you) 的經典老歌曲目庫,找到流行媒介,依靠互聯網潮流的慣性,讓經典兒(er) 歌重生;同時,還能為(wei) 文化的傳(chuan) 承起到參照和引領作用,為(wei) 新經典的誕生培養(yang) 土壤。
當然,讓經典兒(er) 歌重生是一門“瓷器活”,需要有情懷、能堅持的音樂(le) 人參與(yu) 其中。這些人要了解兒(er) 歌創作、編曲原理,要懂得兒(er) 童啟蒙時期的演奏程度與(yu) 興(xing) 趣所向,要寓教於(yu) 樂(le) 、抓住經典兒(er) 歌的價(jia) 值精髓。比如可以將經典兒(er) 歌移植於(yu) 電子管風琴上並稍加改編,活用電子管風琴腳鍵盤演奏,將一些歌曲改編成和聲色彩的音樂(le) 風格,貼近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
華夏大地散落著各式各樣的童謠,如野花般盛開在農(nong) 耕時代的田野裏。這個(ge) 寶庫,更能夠為(wei) 少年兒(er) 童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以齊魯童謠為(wei) 例,早在三十多年前,學者山曼先生就編纂過《山東(dong) 民間童謠》等書(shu) 籍。正如山曼先生所指,童謠不是為(wei) 創作而創作的產(chan) 物,它是“實用”的產(chan) 物,它的流傳(chuan) 不是靠書(shu) 本,而是靠口傳(chuan) 。在傳(chuan) 播的現場,童謠與(yu) 當時當地的山水、樹木、村莊、房屋、動物、器物、天氣、人的心情、生動的氣氛融為(wei) 一體(ti) ,一舉(ju) 手、一投足都是那樣自然、協調。
在我國不同地區都有著充滿濃鬱地方特色的優(you) 秀民間兒(er) 歌,而且伴隨兒(er) 童不同階段的成長,還有遊戲歌、數數歌、連鎖調、問答歌、繞口令、顛倒歌、謎語歌、字頭歌、節氣歌等多種常伴兒(er) 童身邊的兒(er) 歌形式,它們(men) 或增長知識、或訓練語言、或愉悅精神、或宣泄情感,對兒(er) 童成長起著其他藝術形式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這更像一口民間智慧的深井,可以反哺當下的兒(er) 歌創作,讓更多文藝創作者沉下心、俯下身、熱愛兒(er) 童、走近兒(er) 童,經曆開掘、沉澱、發酵之後,催生新的經典兒(er) 歌。(盧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