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彰顯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
【光明論壇】
作者:王學斌(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山東(dong) 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
中華民族曆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極為(wei) 重視對自身曆史的探究、自身文明的追溯與(yu) 自身文化的弘揚。尤其自2019年1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曆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起,黨(dang) 中央多次就相關(guan) 問題進行專(zhuan) 門討論或作出指示,代表性文獻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ti) 育領域專(zhuan) 家代表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的講話、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ti) 編輯人員的回信等。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可見黨(dang) 中央對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始終念茲(zi) 在茲(zi) 、一直高度關(guan) 注。
“萬(wan) 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此次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立意深遠、信息量大,很明晰地強調了中華文明在當代中國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
首先,中華文明甚為(wei) 重要。它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形塑了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nei) 核;它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無論是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根本指導思想,還是傳(chuan) 承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皆須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這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屹立不倒之本;它是維係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中華文明屬於(yu) 根植在彼此內(nei) 心深處的共同精神財富,也是血脈相連、心靈契合的文化基因,可謂全世界華人的共同精神家園;它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所謂因革損益,與(yu) 時俱進,貴在於(yu) 返本變通中賦予舊物新意,當前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須聚焦於(yu) 把悠久文明裏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其次,中華文明甚為(wei) 獨特。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指出的:“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jue) 心和意誌,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於(yu) 世界其他文明體(ti) 的發展曆程。”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chan) 生的文明,親(qin) 仁善鄰、協和萬(wan) 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jia) 值導向,革故鼎新、與(yu) 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nei) 在的生存理念,“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內(nei) 化為(wei) 區別於(yu) 其他文明體(ti) 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
再次,中國文明甚為(wei) 關(guan) 鍵。正因為(wei) 中華文明植根於(yu) 中華大地,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曆程,且在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兼容並蓄,故得以持續與(yu) 時代共進步,葆有旺盛生命力。我們(men)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完成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都離不開中國文明曆史的深入研究,這是闡明中國道路的文化底蘊和理論支撐,亦是“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讀懂中華民族”的基本依據。申言之,這要求我們(men) 具備敏感且強烈的文明意識與(yu) 曆史自覺,在高遠宏闊的文明視域中把握中國的道路演進、未來遠景、曆史使命及與(yu) 世界文明的關(guan) 係。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是對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研究的重大項目。長期以來,對於(yu) 我們(men) 引以為(wei) 榮的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學術界麵臨(lin) 眾(zhong) 多有待攻關(guan) 的重大課題:具有悠久曆史的中華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經曆了怎樣的發展曆程?為(wei) 什麽(me) 會(hui) 經曆這樣的發展曆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yu) 發展有何特點?為(wei) 什麽(me) 會(hui) 形成這些特點?促使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動力是什麽(me) ?作為(wei) 中華文明主要物質內(nei) 涵的科學技術發明和創造與(yu) 精神文化發展具體(ti) 狀況如何?幾十年來,幾代學者矢誌不渝、接續向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曆史脈絡,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對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較為(wei) 清晰的認識。當然,還應清醒認識到,已有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重大問題有待破解,比如,因缺乏足夠的文字記載,夏代史研究還存在大量空白。又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話傳(chuan) 說還是確有其人?這都需要考古學和曆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guan) ,拓寬研究時空範圍和覆蓋領域。
“下有千歲根,蹙縮如蟠虯。”放眼未來,走向深入的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在既有成就基礎之上,應著力把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同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等重大問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注重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的建設,為(wei) 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有力的學術資源和理論支撐。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從(cong) 曆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講清楚中國是什麽(me) 樣的文明和什麽(me) 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和人文底蘊,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讀懂中華民族”。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對待中華文明,後人當秉承“不在長江口撒網捕魚,要到唐古拉山開礦淘金”的原則,如此經年累月後,我們(men) 的文明之樹才更具無與(yu) 倫(lun) 比的包容性和吸納力,才能枝繁葉茂、永葆青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