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城市空間點亮童年時光

發布時間:2022-06-06 13: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設計的力量】

  作者:李金晨(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風景園林二所所長)

  兒(er) 童階段是人一生最寶貴的階段,同時又是最脆弱的階段。然而中國的兒(er) 童麵臨(lin) 教育和城市生活的雙重壓力。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注重幼年時期的教育,但違背兒(er) 童天性的過度教育會(hui) 導致兒(er) 童的自主遊戲時間被縮短,而在現代城市中,無論是生存環境還是生活習(xi) 慣,都使得兒(er) 童極少接觸自然,也缺少適合兒(er) 童的戶外遊戲運動場所。

  中國大部分城市的老城區都保留著大量20世紀90年代左右的居住區,這些社區設施簡陋陳舊、空間擁擠,尤其缺少適合老人照看學齡前兒(er) 童的活動空間。再加上老城區的公園綠地的覆蓋範圍非常有限,想要在步行可達的範圍滿足老人兒(er) 童的使用,最根本的解決(jue) 方案就在對社區本身的改造上。

  那麽(me) ,“為(wei) 兒(er) 童而設計”能改變這一現狀嗎?

  為(wei) 兒(er) 童創造專(zhuan) 屬的空間

  “為(wei) 兒(er) 童而設計”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源於(yu) 一項已達成國際共識的理念——建設“兒(er) 童友好型城市”(Child Friendly Cities,CFC)——由聯合國兒(er) 童基金會(hui) (UNICEF)及聯合國人居中心(UN-Habitat)於(yu) 1996年通過的決(jue) 議。規劃師應當發揮社會(hui) 影響力,擔當起時代使命,用一個(ge) 個(ge) 鮮活的城市實踐案例,向全社會(hui) 傳(chuan) 遞價(jia) 值觀,為(wei) 兒(er) 童群體(ti) 發聲,激發全社會(hui) 對如何關(guan) 愛兒(er) 童這一議題的討論。

  2015年開始,清華同衡規劃設計團隊將“為(wei) 兒(er) 童而設計”作為(wei) 設計實踐的方向之一,運用於(yu) 雅安災後重建的工作中,幫助城市重拾信心。有研究表明,地震對當地學齡前兒(er) 童心理健康影響是很大的,甚至有些幼兒(er) 在震後很長時間裏,一直處於(yu) 心理應激狀態,對成長不利。同衡團隊幫助當地規劃設計了熊貓綠島公園,首次提出了建設兒(er) 童友好型城市公園的想法,希望能為(wei) 兒(er) 童創造專(zhuan) 屬的空間,在設計中融入對兒(er) 童的關(guan) 愛,幫助他們(men) 忘掉地震的痛苦回憶,獲得更美好的童年時光。

  公園以熊貓形象為(wei) IP,增強兒(er) 童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雅安是世界第一隻熊貓科學發現地);為(wei) 豐(feng) 富兒(er) 童遊戲體(ti) 驗,在空間營造上提煉了當地竹林、森林、水潭、丘陵、山峰、河流六種特色生境,使得空間充滿趣味和變化;針對各個(ge) 年齡層的兒(er) 童身體(ti) 條件和心理訴求的不同,設置了體(ti) 現年齡差異化的遊戲功能分區,促進同齡兒(er) 童間發展社交能力。2017年公園完全免費向公眾(zhong) 開放,引發了民眾(zhong) 的強烈反響,成為(wei) 眾(zhong) 多親(qin) 子家庭的必到之地。我相信孩子們(men) 自由呼吸、奔跑玩耍的時間因為(wei) 這塊樂(le) 園而增加了一點點,而這一點一滴累積下去將匯聚成江河。可以說,關(guan) 懷所有人包括兒(er) 童就是規劃師的使命,這也體(ti) 現了清華人的擔當和家國天下的情懷。

  2021年國家發改委聯合住建部等23個(ge) 部委發布了《關(guan) 於(yu) 推進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通過在全國範圍內(nei) 開展100個(ge) 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推動兒(er) 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兒(er) 童友好要求在社會(hui) 政策、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成長空間、發展環境等方麵充分體(ti) 現。展望到2035年,預計全國百萬(wan) 以上人口城市開展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的超過50%,100個(ge) 左右城市被命名為(wei) 國家兒(er) 童友好城市,兒(er) 童友好成為(wei) 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識,兒(er) 童友好理念成為(wei) 全社會(hui) 共識和全民自覺,廣大兒(er) 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國家層麵從(cong) 政策上支持這項利國利民的舉(ju) 措,標誌著“為(wei) 兒(er) 童而設計”將持續且備受關(guan) 注地進行下去。

  社區“適兒(er) 化”改造設計

  社區是人與(yu) 社會(hui) 連接的基本單元,也是兒(er) 童進行社交、遊戲、運動和接觸自然最常使用的空間。隻有實現社區的適老、適兒(er) 化改造,才能從(cong) 居民的家庭生活端保障兒(er) 童接觸自然、參與(yu) 遊戲的權益,所以說要實現“為(wei) 兒(er) 童而設計”,根在社區。

  兒(er) 童是這個(ge) 社會(hui) 中最難以為(wei) 自身權益呐喊、發聲的群體(ti) 之一,他們(men) 不僅(jin) 缺乏表達的通道,也缺乏表達的能力。尤其是最需要被關(guan) 懷的幼齡兒(er) 童和低學齡兒(er) 童,如果大人們(men) 連他們(men) 最真實的需求都不了解,又何談“為(wei) 兒(er) 童而設計”?所以“為(wei) 兒(er) 童而設計”,其實體(ti) 現在對童心的理解和用心上。

  清華同衡規劃團隊在西三旗街道兒(er) 童藝術街區設計中首次提出了“童創同享”的理念,倡導社區共治共建共享,強調兒(er) 童群體(ti) 參與(yu) 社區改造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設計團隊征集了社區裏30多個(ge) 親(qin) 子家庭參與(yu) “童創同享”活動,通過宣講普及兒(er) 童友好型城市理念,再通過按年齡分組,讓孩子們(men) 自由發揮,描繪心中最理想的社區和花園。為(wei) 了讓孩子們(men) 輕鬆、準確地表達真實想法和訴求,設計團隊發明了一個(ge) 名叫“需求AB卡”的小遊戲,通過A或B兩(liang) 個(ge) 差異化的小卡通畫,讓孩子們(men) 投票選擇,並說出選擇的理由。比如有的卡片A描繪的是豐(feng) 富的遊戲設施,而B描繪的是小溪、樹林、大自然,大年齡組的小朋友都選擇了B,而低學齡小朋友大部分選擇了A,采訪後發現低學齡小朋友對純自然環境有一定的畏懼感,更依賴遊戲設施和父母的陪伴。這種鼓勵兒(er) 童表達的方式,能幫助設計師更好地理解兒(er) 童心理,並將這種差異化和需求真實地反應在設計中。

  通過“童創同享”活動,設計團隊與(yu) 社區親(qin) 子家庭共同討論,最終形成了“讓街道成為(wei) 自然藝術博物館”的設計主題,設計了多條故事線,並融入了自然科普,自然教育、藝術美育等功能主題,設置體(ti) 育鍛煉設施,引導孩子攀爬、平衡、蹦跳等。其中一名5歲的小朋友還設計了一條神奇動物圖案的斑馬線,提醒小朋友們(men) 過馬路要注意安全,提醒過往車輛這裏有小朋友,要減速慢行。從(cong) “為(wei) 兒(er) 童而設計”到“由兒(er) 童設計”,孩子們(men) 的公民意識、安全意識、藝術審美、社會(hui) 交往、表達表現等能力都會(hui) 得到提升。

  在另外一個(ge) 老舊社區改造實踐中,規劃團隊將社區文化與(yu) 兒(er) 童空間結合,不僅(jin) 彌補了兒(er) 童空間的缺失,更體(ti) 現了社區文化的認同感。

  北京石景山區廣寧街道的高井社區因為(wei) 臨(lin) 近冬奧組委所在地和其特有的冬奧文化氛圍,被冬奧組委授牌“冬奧社區”,這份榮譽頭銜是社區的驕傲。身為(wei) 幾十年的老舊小區,高井社區的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都需要更新改造,為(wei) 此同衡設計團隊提出將社區唯一的廣場打造為(wei) “全齡共享客廳,冬奧精神家園”的想法。通過修繕古亭、重建舞台、增建花園等工作,不僅(jin) 傳(chuan) 承了社區的冬奧文化,還將兒(er) 童遊戲空間與(yu) 冬奧冰雪文化相結合,運用冰山、冰塊、冰雪等主題元素和遊戲設施,營造沉浸式體(ti) 驗的冰川樂(le) 園。建成後的冬奧文化健身廣場不僅(jin) 成為(wei) 社區旱冰隊的訓練地,各種合唱團、老年模特隊、曲藝表演等也在舞台上大放異彩,兒(er) 童們(men) 也在廣場上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冰山滑梯、趣味翻板牆、白色沙坑、藍色秋千讓他們(men) 流連忘返。這座家門口的社區廣場,讓老人和兒(er) 童幾乎可以隨時隨地各享其所,極大地擴充了社區生活的豐(feng) 富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與(yu) 獲得感。在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過程中,設計團隊與(yu) 社區的管理者、社區居民以及小學生們(men) 一同“共建共享”,傾(qing) 聽小朋友們(men) 的想法與(yu) 建議,讓他們(men) 從(cong) 小培養(yang) 公民意識、家園意識,助力社區的永續發展。

  從(cong) “遊樂(le) 場”到“學樂(le) 場”

  兒(er) 童認知能力的發展影響其一生。雖然認知能力的發展貫穿整個(ge) 童年時期,但1~3歲的幼兒(er) 期和3~6歲的學齡前是最重要的黃金階段,這仍然是學界的共識。可見中國的老話“三歲見大,七歲見老”不無道理。

  提升認知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學習(xi) ,但對於(yu) 這一階段的孩子來說,學習(xi) 就是通過玩耍來完成的,玩耍和學習(xi) 之間不存在界限,更不要人為(wei) 地去劃定界限,即玩就是學。

  因此,為(wei) 這一階段的兒(er) 童設計能促進他們(men) 認知發展的活動場地是非常重要的,它們(men) 不應當隻是千篇一律的“遊樂(le) 場”,而應當成為(wei) 讓孩子在玩耍中成長的“學樂(le) 場”。

  清華同衡設計團隊在長安街西延線綠地更新中付諸行動。我們(men) 將利用一塊荒廢的城市林地,將其打造為(wei) 嵌入社區的“森林學樂(le) 場”。

  設計團隊利用林地的土坡,設計了多條需要攀爬的遊戲路徑,又在土坡下利用平地設計了一塊認知運動場,另外利用林地設計了一條森林探險小徑,這三處各具特色的玩耍空間共同構成了“森林學樂(le) 場”。攀爬遊戲路徑通過由簡單到複雜的環節設置,提高孩子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社交協作的能力;認知運動場將跑跳運動與(yu) 數學概念、文字詞匯等知識結合起來,在玩耍中激發孩子的求知欲,還能增加親(qin) 子間的互動;森林探險小徑自然野趣,不僅(jin) 讓孩子更親(qin) 近自然,從(cong) 而激發創造力,也在路徑的探險過程中學習(xi) 到自然知識。

  城市為(wei) 誰而建?答案似乎顯而易見——為(wei) 人民而建。然而人民不隻是一個(ge) 抽象的名詞概念,而是由無數鮮活的個(ge) 人、家庭和群體(ti) 組成。中國經曆了改革開放以來長達40多年的高速城市化進程,在城市規劃、設計、建設過程中,是否忽視了兒(er) 童群體(ti) ?我們(men) 需要從(cong) 現在開始,給出答案。在“為(wei) 兒(er) 童而設計”的方向上,清華同衡規劃團隊已經給出了自己的實踐路徑:以社區為(wei) 根,以童心為(wei) 真,以尊重為(wei) 本。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