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當粽子遇上娘惹:述說中華美食的南洋傳承
中新社檳城6月6日電 題:當粽子遇上娘惹:述說中華美食的南洋傳(chuan) 承
作者 陳悅 張瑋琦
每逢端午節,粽子是馬來西亞(ya) 華人餐桌上不會(hui) 缺席的節令美食。在馬來西亞(ya) ,當粽子遇上華人和本地原住民通婚形成的峇峇娘惹族群,便形成了娘惹粽這樣一道獨特的風景,其中以馬六甲、檳城、吉隆坡等地華人社區尤為(wei) 盛行。
粽身藍白相間的外觀是娘惹粽最具特色之處,亮麗(li) 的藍色糯米配上晶瑩的白色糯米,宛如娘惹穿著的娘惹服飾一樣,鮮豔奪目。
檳城古早味娘惹粽老板黃瑞燕說,用蝶豆花藍色汁液浸潤白色糯米,是製作這種藍色糯米的秘訣。用一寸多直徑的圓鐵盤,將藍、白糯米分別裝盤壓實,再加入椰漿用力拌勻,就可以一盤盤放進蒸籠裏蒸熟了。這個(ge) 端午節,黃瑞燕接到了超過2萬(wan) 粒粽子的訂單,要蒸上千盤這樣的糯米。
娘惹粽的餡料也很獨特。以黃瑞燕的“古早味娘惹粽”為(wei) 例,總共要備上五種餡料:三層肉、花生米、蝦米、冬瓜糖以及用當地香料炒製的醬料。除了當地香料為(wei) 娘惹粽添上“蕉風雨林”的南洋風情,甜鹹味混合也是娘惹粽的獨門味道,“有的顧客第一次吃不太習(xi) 慣,但越吃會(hui) 越愛吃”。
包粽子時,黃瑞燕會(hui) 先放入一片青翠欲滴的斑斕葉,再加上藍白色糯米,裝入滿到快溢出來的餡料,就可以下鍋去蒸了。
她告訴記者,與(yu) 傳(chuan) 統粽子直接用生糯米包餡下鍋蒸不同,娘惹粽的又一特色是包粽子前先將糯米蒸熟,包好粽子後再下鍋蒸一遍,“充分入味”。這樣蒸出來的娘惹粽,揭開粽葉後,蝶豆花的藍、斑斕的綠、糯米的白相互映襯,光看著就令人驚豔。入口品嚐,椰漿的香甜以及肉香、糖甜、香料辣相互融合,口感豐(feng) 富。
“已是第七代娘惹”的黃瑞燕說,家族從(cong) 曾祖起已經四代傳(chuan) 製娘惹美食。從(cong) 小在母親(qin) 身邊耳濡目染,娘惹粽已成為(wei) 黃瑞燕融入人生的端午記憶。兩(liang) 年多前,母親(qin) 生了重病,原本從(cong) 事室內(nei) 設計師職業(ye) 的黃瑞燕繼承母親(qin) 的老店,開始在端午期間製作娘惹粽。借助電商,不少新加坡和中國客人也前來購買(mai) 。今年,由於(yu) 預訂人數過多,黃瑞燕增雇了兩(liang) 位員工協助自己,“但依然忙到休息的時間都沒有”。
“娘惹粽代表著不同民族文化完美融合後形成的、多姿多彩的南洋華人文化”。在馬來西亞(ya) 著名華文作家朵拉看來,一粒色彩豔麗(li) 、風味獨特的娘惹粽,有中華傳(chuan) 統粽子文化的傳(chuan) 承,也帶有馬來西亞(ya) 華人融合在地特色、加入蝶豆花和香料的創新,“既具古典的沉鬱又有現代的熱情”。(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