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元製”讓更多人才稱心如意
【一線講述】
“雙元製”讓更多人才稱心如意
講述人: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 鄧智團
地處長三角、緊鄰上海的太倉(cang) ,是蘇州市代管的一個(ge) 縣級市。過去30年裏,太倉(cang) 吸引了400家德企,其中有50多家“隱形冠軍(jun) ”,被稱為(wei) “中德創新合作的高地”,受到各界關(guan) 注。經過幾次實地考察,我發現,以健雄職業(ye) 技術學院為(wei) 代表的“雙元製”職業(ye) 教育,很好地打通了人才供需瓶頸,成為(wei) 太倉(cang) 成就“德企之鄉(xiang) ”並實現快速發展的關(guan) 鍵因素之一。
20世紀90年代,太倉(cang) 憑借區位優(you) 勢和低成本吸引了大量德企集聚。為(wei) 了培養(yang) 更多滿足企業(ye) 用工需求的大學生,太倉(cang) 在2000年前後率先引入德國“雙元製”教育模式。在這個(ge) 模式下,企業(ye) 與(yu) 職業(ye) 院校聯合招生,共同開發課程體(ti) 係,提升學生培養(yang) 質量,實現“招生即招工、進校即進企、畢業(ye) 即就業(ye) ”。據粗略統計,企業(ye) 參與(yu) 開發、實施的課程占職業(ye) 教育總課程60%以上,學生在企業(ye) 培訓占總學時60%以上,僅(jin) 與(yu) 太倉(cang) 健雄職業(ye) 技術學院合作的“定崗雙元”企業(ye) ,就超過500家。
“雙元製”職業(ye) 教育主要源於(yu) 德國。經過20餘(yu) 年創新實踐,太倉(cang) 建立了國內(nei) 首個(ge) 與(yu) 德國職業(ye) 教育同步的專(zhuan) 業(ye) 工人培訓中心,建立了10個(ge) “雙元製”教育培訓基地,牽頭成立國內(nei) 唯一的中德“雙元製”職業(ye) 教育聯盟和示範推廣基地,帶動了全國17個(ge) 省份90多家職業(ye) 院校教育改革。太倉(cang) 姑娘王逸雯高中畢業(ye) 後選擇“雙元製”培訓班,最終拿到德國認證的專(zhuan) 業(ye) 技能證書(shu) ,畢業(ye) 後便成為(wei) 校企合作企業(ye) 的工程師。
從(cong) 太倉(cang) 職業(ye) 教育發展經驗看,校企合作能見成效,最關(guan) 鍵的是學校要基於(yu) 區域產(chan) 業(ye) 特色,強化企業(ye) 在學校人才培養(yang) 中的參與(yu) 度,主動調整優(you) 化學校的人才培養(yang) ,讓企業(ye) 在人才學什麽(me) 、怎麽(me) 學甚至如何考等方麵發揮積極作用,實現學校與(yu) 企業(ye) 雙贏。
太倉(cang) 的實踐,折射出校企合作共同培養(yang) 人才的發展趨勢。比如,政府可發揮規劃引導作用。如聚集區域重點產(chan) 業(ye) 方向,優(you) 化學校專(zhuan) 業(ye) 布局,借力國內(nei) 外企業(ye) 、行會(hui) 等優(you) 質資源,提升校企合作;組建區域教育聯盟,打造“校中廠”“廠中校”“學習(xi) 島”等校企合作新載體(ti) ,不斷優(you) 化校企合作培養(yang) 人才的方式和內(nei) 容。
更為(wei) 關(guan) 鍵的是,學校的人才培養(yang) ,特別是技能技術人才培養(yang) ,一定要與(yu) 地方產(chan) 業(ye) 發展結合起來,並進行動態調整。如太倉(cang) 健雄學院開設了與(yu) 區域產(chan) 業(ye) 契合的智能製造學院、生物醫藥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等學院,在實現學校人才培養(yang) 和企業(ye) 需求很好銜接的同時,也為(wei) 區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周世祥、王斯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