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新格局

發布時間:2022-06-08 13:51:00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誌明、林琳、周豔平(廣東(dong) 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

  構建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分工新格局,不僅(jin) 有助於(yu) 推動大灣區內(nei) 部協調發展,提升大灣區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還可為(wei) “十四五”期間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的內(nei) 生動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城市群新發展格局”。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如何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與(yu) 要素資源合理適配,已成為(wei) 理論與(yu) 實踐部門高度關(guan) 注的重要課題。

  城市群功能分工格局基本成型

  當前粵港澳區域間經貿合作不斷實化、深化,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格局得以構建並逐步趨於(yu) 完善。中心城市主要從(cong) 事研發、管理和營銷等大灣區價(jia) 值鏈高端環節的生產(chan) 活動,而外圍城市主要負責生產(chan) 環節。因此,中心城市間、中心城市與(yu) 外圍城市間具有較強的功能互補性,而外圍城市間的功能互補性相對較弱,主要原因是,外圍城市的功能結構比較單一,均在生產(chan) 功能方麵具備優(you) 勢,功能同質化競爭(zheng) 日趨激烈。

  進一步從(cong) 變動態勢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功能分工水平不斷趨於(yu) 高級化。與(yu) 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的功能互補性總體(ti) 趨於(yu) 增強,不管是功能互補性較高的中心城市間、中心城市與(yu) 外圍城市間,還是功能互補性較低的外圍城市間,功能互補性水平均有所上升。經考察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功能專(zhuan) 業(ye) 化與(yu) 其要素稟賦結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錯配。這一點需要引起關(guan) 注。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格局仍存在兩(liang) 個(ge) 主要問題:其一,盡管中心城市在研發、營銷等功能上具備絕對優(you) 勢,但其高質量的資本和技術要素儲(chu) 備相對不足,難以有效支持高端功能專(zhuan) 業(ye) 分工。對於(yu) 外圍城市而言,由於(yu) 集中所有要素資源從(cong) 事生產(chan) 功能專(zhuan) 業(ye) 化分工,它們(men) 逐步貽誤了借助技術和資本要素稟賦推動城市功能優(you) 化升級的機遇。其二,經濟社會(hui) 發展狀況和財稅等製度特殊性的共振疊加,一定程度阻礙了大灣區內(nei) 部要素的自由流動,導致大灣區各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分工與(yu) 要素稟賦錯配情況,進而成為(wei) 製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

  以城市群分工促高質量發展

  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新格局,不僅(jin) 對於(yu) 大灣區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和大灣區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對於(yu)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同樣意義(yi) 重大。

  一是有助於(yu) 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作為(wei) 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新一輪產(chan) 業(ye) 變革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將充分挖掘中心城市的創新研發潛力,以科技創新推動大灣區製造產(chan) 業(ye) 高端化,以服務創新推進大灣區服務現代化,以製度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進而逐步構建起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城市群功能分工新格局。這既有助於(yu) 大灣區資源優(you) 化配置,加快新興(xing) 製造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助力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優(you) 化升級;也有益於(yu) 大灣區現代服務業(ye) 創新發展,推進大灣區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服務化轉型。

  二是有助於(yu) 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明確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功能定位,突破資源錯配和同質化競爭(zheng) 瓶頸製約,促進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格局的優(you) 化升級,有助於(yu) 推進粵港澳優(you) 勢資源的有效對接,縮小大灣區內(nei) 部發展差距,協調大灣區城市群之間的功能分工,進而會(hui) 強化內(nei) 地與(yu) 港澳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

  三是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新格局的形成是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ju) 措。實現灣區中心城市和外圍城市間的要素流通和產(chan) 銷聯通,是更高層次參與(yu) 國內(nei) 大循環,打通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重要著力點,有利於(yu) 進一步推進改革、擴大開放。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地處中國對外開放前沿,結構合理、科學互補的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格局的形成有益於(yu)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在實現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協同推進大灣區城市群建設

  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新格局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從(cong) 要素、產(chan) 業(ye) 和政策等多個(ge) 維度協同推進。建議在以下方麵重點發力。

  推進多主體(ti) 聯動,實行區域產(chan) 業(ye) 差異化戰略,共建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生態體(ti) 係。突破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定位模糊和功能同質化的製約瓶頸,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新格局的首要任務。為(wei) 此,應立足於(yu)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多元聯動,充分調動9市2區的獨特優(you) 勢,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生態係統。

  打破製度掣肘,破除要素流動障礙,推動大灣區要素市場一體(ti) 化。推進大灣區各類生產(chan) 要素的循環流轉和“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有效銜接,進一步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推進製度型開放,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分工新格局的關(guan) 鍵抓手。加快開放型新經濟體(ti) 製構建,以重大自貿試驗合作平台為(wei) 發力點,加強規則銜接、製度對接,促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wei) 國家與(yu) 全球經濟連接的關(guan) 鍵樞紐和重要門戶。以廣珠澳、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和粵澳橫琴、深港河套科技創新極點的架構體(ti) 係為(wei) 依托,由“兩(liang) 廊兩(liang) 點”輻射帶動內(nei) 地與(yu) 港澳間深度合作,提高大灣區創新要素聚集度。穩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運輸體(ti) 係互聯互通,加快城際快速交通體(ti) 係建設,統籌機場與(yu) 港口群的功能布局,促進大灣區貨物、人員和信息的高效有序流動。

  分類精準施策,提升大灣區城市群功能專(zhuan) 業(ye) 化與(yu) 要素稟賦結構的匹配度。長期以來,受製於(yu) 產(chan) 業(ye) 結構單一和對傳(chuan) 統發展模式路徑依賴,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功能專(zhuan) 業(ye) 化與(yu) 要素稟賦結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錯配。為(wei) 此,各級政府應綜合考慮各城市的資源稟賦優(you) 勢與(yu) 產(chan) 業(ye) 結構狀況,明確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將政府政策與(yu) 城市功能定位緊密結合。具體(ti) 而言,中心城市應通過降低居住成本,吸引和留住更多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發展所需的高端人才。外圍城市要憑借技術和資本要素稟賦優(you) 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製造業(ye) ,提高灣區製造業(ye) 的整體(ti) 附加值,進而增強製造業(ye) 企業(ye) 的盈利能力,鼓勵企業(ye) 投入更多的盈餘(yu) 用於(yu) 先進技術的開發以及高端營銷渠道的開拓,以此逐步實現功能專(zhuan) 業(ye) 化水平的優(you) 化升級。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