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數字技術為文化遺產帶來了什麽

發布時間:2022-06-08 13:5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熱點觀察】

  作者:黃雋(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五千年中華文明為(wei) 我們(men) 留下的豐(feng) 厚曆史文化遺產(chan) ,積澱著最為(wei) 深沉的民族底色,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血脈、智慧、神韻和氣質。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和傳(chuan) 承。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豐(feng) 富全社會(hui) 曆史文化滋養(yang) ”。如何讓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實施文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戰略”。數字技術將為(wei) 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提供豐(feng) 富多元的手段和路徑。運用數字技術,能以“今”入“古”,讓流轉千年的古風古意聯通曆史和當下,實現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提供新方式

  我國擁有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資源。不可再生的曆史遺珍,由於(yu) 容易損壞,經常以實物形態示人存在困難,因此很多文物隻能長期躺在庫房裏睡大覺。這是文化遺產(chan) 展示利用與(yu) 保護傳(chuan) 承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

  數字技術可以通過交互體(ti) 驗的形式滿足公眾(zhong) 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讓文化遺產(chan) 在展示和利用的同時得到有效保護。比如,有些文化遺產(chan) 不方便公開展示,數字智能化展櫃展室係統,可以讓珍貴文物保存於(yu) 適宜的溫度濕度環境中,避免或緩解文物的損壞老化。然後,通過虛擬空間技術、AR互動體(ti) 驗等手段,為(wei) 文化遺產(chan) 打造出逼真的三維虛擬場景,人們(men) 在虛擬空間可以看到文化遺產(chan) 的細節,鳥瞰文化遺址周邊的景致。

  利用數字技術還可以通過虛擬方式拚接、複製、修複被毀壞的文物,全方位多視角展現昔日古都、遺址、文物的風貌。比如,故宮博物院建立了“數字文物庫”,已對外發布超過68000件文物的高清數字影像。

  數字技術可以使曆史文化遺產(chan) 以全新的方式永久保存,有利於(yu) 傳(chuan) 承民族文化記憶。作為(wei) 新時代文化建設重大基礎性工程,國家文化大數據體(ti) 係建設已被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國文化遺產(chan) 標本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中華文化素材庫等正在建設中。在這些文化數據庫中,相關(guan) 文化遺產(chan) 將按照一定標準結構化存儲(chu) 於(yu) 服務器中,實現專(zhuan) 業(ye) 資源分類和係統資源整合,並可以通過有線電視網絡實現與(yu) 千家萬(wan) 戶的連接。屆時,無論是單純地學習(xi) 了解傳(chuan) 統文化,還是開發文創產(chan) 品,抑或是進行學術研究,都可以通過終端方便地從(cong) 上述文化數據庫中查閱提取素材。

   豐(feng) 富文化遺產(chan) 的表現形式

  文化遺產(chan) 為(wei) 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提供了文化素材,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的發展又為(wei) 破解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決(jue) 框架。數字技術的發展大大提升了文化生產(chan) 力。隨著各種數字技術的應用,創意和設計的門檻不斷降低,而文化的表現形式會(hui) 更加多樣。

  在對文化遺產(chan) 元素的應用上,數字虛擬仿真等技術能夠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突破各種介質、載體(ti) 及時空界限,實現文化創意跨載體(ti) 呈現、跨時空交互,從(cong) 而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創造出新業(ye) 態和新場景,同時也會(hui) 拓展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的邊界和想象力。

  目前,已有不少機構借助 5G、AR、VR、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出了大量數字文化精品。比如,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用激光與(yu) 數字光影機械裝置,為(wei) 觀眾(zhong) 呈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二十四節氣”,讓中國文化的內(nei) 核得到完美表達。河南衛視《唐宮夜宴》《端午奇妙遊》《中秋奇妙遊》係列節目,以“5G+AR”技術將虛擬場景和現實舞台結合,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前沿科技創新交融,讓舞蹈與(yu) 國寶夢幻聯動,提升了傳(chuan) 統文化的穿透力。爆款舞蹈詩劇《隻此青綠》的出品方以創新技術弘揚民族文化,推出《隻此青綠》數字藏品紀念票,為(wei) 觀眾(zhong) 構建起通往民族文化IP的橋梁。還有一些機構利用數字技術推出實景遊戲體(ti) 驗、博物館場景角色扮演等項目,給人們(men) 帶來別樣的文化體(ti) 驗。

  數字技術的加速應用和迭代,深刻地影響著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現代表達方式的創新以及優(you) 質文化產(chan) 品的供給力度,成為(wei) 激發文化建設活力的關(guan) 鍵所在。隨著整個(ge) 國家消費升級步伐的加快,人們(men) 不再執著於(yu) 單純的物質消費,而更加看重文化消費和精神體(ti) 驗,更在乎文化消費品是否具有超出想象的創意性和直抵人心的感染力。豐(feng) 富的文化遺產(chan) 資源能夠為(wei) 消費注入美學創意、設計創新,助力消費需求從(cong) “物質型”向“精神型”躍遷,而數字技術作為(wei) 催化劑,能夠將文化元素以多元方式導入消費領域,滿足人們(men) 新的消費偏好、新的消費場景要求,進一步提升消費品質。

  為(wei) 文化遺產(chan) 展示傳(chuan) 播插上翅膀

  據不完全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很多博物館閉館,同時全國博物館係統已推出超過5000個(ge) 線上展覽,總瀏覽量超過90億(yi) 人次,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播力大幅提升。這些都得益於(yu) 數字技術的進步。

  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chan) 展示和文化信息傳(chuan) 播方麵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首先,數字媒體(ti) 時效性強,手段多樣,傳(chuan) 播迅速,輻射麵廣,內(nei) 容豐(feng) 富多樣,適合進行碎片化傳(chuan) 播,而大數據精準搜索、個(ge) 性化推薦、智能分發等技術可以快速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同時還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其次,自媒體(ti) 時代,人人手中都掌握著“麥克風”,可以隨時隨地傳(chuan) 播、分享、評論信息和觀點,這些都會(hui) 強化受眾(zhong) 的存在感和忠誠度。再次,數字技術能夠帶來新穎的呈現方式,比如沉浸式體(ti) 驗,讓受眾(zhong) 在愉悅放鬆中收獲知識,這會(hui) 增加傳(chuan) 統文化的親(qin) 近感、吸引力,極大拓展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播的廣度和深度。

  2019年騰訊社會(hui) 研究中心等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將近90%的年輕人對傳(chuan) 統文化有濃厚興(xing) 趣,其中80%的年輕人都是通過網絡了解傳(chuan) 統文化,這說明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和傳(chuan) 承越來越依靠數字化渠道。

  數字技術讓傳(chuan) 統文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呈現,對大眾(zhong) 來說有一種“老樹開新花”的驚喜。但利用數字技術展示文化遺產(chan) ,並非簡單地給館藏品拍照、錄像,把線下內(nei) 容機械“搬運”到線上,而是要進行適應化改造、針對性開發。總之,靈活運用VR、5G、全息投影等新技術,大膽推出音樂(le) 、遊戲、動漫、影視劇等不同形式的文化遺產(chan) 周邊產(chan) 品,既能不斷提高文化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人們(men) 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提升文化遺產(chan) 的感染力、傳(chuan) 播力、影響力。

   拓展文化遺產(chan) 周邊消費的廣度和深度

  一方麵,數字技術大幅縮短了文化遺產(chan) 衍生品的開發周期,大大加快了IP到衍生品的轉化;另一方麵,數字技術提供的消費場景、消費渠道越來越多,降低了文化消費的門檻,能夠推動優(you) 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在全球配置使用。

  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yi) ,我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28.5個(ge) 小時;網民中,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使用率分別為(wei) 94.5%、90.5%,用戶規模分別達9.75億(yi) 、9.34億(yi) 。可以說,在一個(ge) 互聯網普及率如此之高的國家裏,幾乎每位網民都是文化消費者。

  與(yu) 此同時,文化消費已經進入品質消費階段,碎片化、即時化、定製化、個(ge) 性化的文化消費正在成為(wei) 新的消費趨勢,人們(men) 更加追求有文化氣質、有設計感、智能便捷、能夠引起情感共鳴的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

  文化遺產(chan) 周邊產(chan) 品往往既具有使用價(jia) 值,又具有文化屬性,因此能夠滿足人們(men) 新的消費需求。也許有人認為(wei) 文化遺產(chan) 周邊產(chan) 品的消費群體(ti) 比較小眾(zhong) ,但市場需求是市場上個(ge) 別需求的加總,在互聯網長尾效應的作用下,消費者對文化遺產(chan) 周邊產(chan) 品個(ge) 性化小眾(zhong) 化的需求累加起來就會(hui) 形成一個(ge) 巨大的市場。數字技術大大豐(feng) 富了文化遺產(chan) 周邊產(chan) 品的種類,也大大拓展了文化遺產(chan) 周邊產(chan) 品的銷售渠道,因此文化遺產(chan) 周邊消費的規模將不斷擴大,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也將不斷迭代升級。

  需要注意是,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chan) 的影響並不完全是正麵的、積極的。例如,在大眾(zhong) 流行文化的快速迭代中,數字經濟的“快”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慢”之間形成較大反差,不是所有文化遺產(chan) 都能幸運地搭上數字技術快車,那些登不上數字技術快車的文化遺產(chan) 可能會(hui) 麵臨(lin) 更加嚴(yan) 峻的生存危機。另外,在科技與(yu) 文化的融合中,文化始終是內(nei) 核和靈魂,而數字技術隻是工具和載體(ti) 。可是,不少所謂的文化科技產(chan) 品,外表雖然絢麗(li) ,也運用了不少新技術,但沒有多少文化內(nei) 容,文化遺產(chan) 成為(wei) 其引流和營銷的噱頭。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