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木匠利用傳統技藝智慧造出“清代建築”
原標題:吉林木匠利用傳(chuan) 統技藝智慧造出“清代建築”
62歲的胡平是吉林省吉林市的一位木匠。最近,他憑高超的技藝完成了一個(ge) 清代建築模型。
這個(ge) 長2米、寬1.3米、高1.65米的“建築”近乎從(cong) 曆史穿越而來。幾萬(wan) 塊木料全是榫卯結構,未使用一顆釘子,屋脊端坐著神獸(shou) ,門窗可開關(guan) 自如。
胡平說,這個(ge) 清代“建築”是其曆時11年研究完成的,為(wei) 了查找資料、材料、觀察古代建築細節,他曾“走遍五湖四海”。
胡平從(cong) 小喜好畫畫和曆史建築,也接觸過木雕手藝,初中時候便和二哥學會(hui) 做木匠活。因對古建築感興(xing) 趣,二哥請原吉林市木雕廠一位知名的古建築老師傅教他。
1980年,胡平到吉林市木雕廠上班,工作之餘(yu) ,古代建築書(shu) 籍會(hui) 放在案頭,老師傅向他傳(chuan) 授相關(guan) 技巧。
後來,胡平經營一家木雕廠,每年都去廣州參加交易會(hui) ,將一些小動物造型的木雕製品出口到美國和歐洲等地區。此時,他也有機會(hui) 前往北京、山西大同等地參觀古建築,獲取製作靈感。
從(cong) 2000年開始,胡平便在鄉(xiang) 下的自家平房裏潛心研究製作事宜。“我先後製作了3個(ge) 古建築模型。現在展示的這個(ge) 是我從(cong) 51歲開始製作的,也是最大的一個(ge) 。”
在工作室裏,胡平輕輕撫摸著這個(ge) 有古舊色彩的模型。“材料用的非洲花梨木,木材本身隨著時間的流逝,顏色逐漸加深,時間越長越有韻味。”
胡平認為(wei) ,製作難度最大的地方是鬥拱部分,每個(ge) 鬥拱有六七十塊木料,且需要環環相扣。每塊木料都需要打磨、測量和計算,每個(ge) 細節都不能出錯,否則就無法拚接組裝。
胡平的驕傲在於(yu) 模型與(yu) 實物建築的一致性非常高,反映出了清代建築的風格和特色,他想將其送給女兒(er) 做傳(chuan) 家寶。
“如果有機會(hui) 可以拿出去展覽,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這個(ge) 榫卯工藝,它就有傳(chuan) 承的價(jia) 值。我要用自己的手藝,傳(chuan) 遞工匠智慧。”胡平說。(記者石洪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