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活態”傳承地方戲 有立法也要有方法
【文化評析】
作者:史冊(ce) (東(dong) 北師範大學教授、吉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2022年,是中國地方戲曲保護與(yu) 發展的重要一年。新年伊始,多部地方戲曲保護傳(chuan) 承的地方性法規開始施行,從(cong) 法律層麵給予地方戲曲明確地位,使保護工作邁入法治化軌道。6月1日起施行的《安慶市黃梅戲保護傳(chuan) 承條例》成為(wei) 全國首部保護傳(chuan) 承黃梅戲的地方性法規,為(wei) 地方戲曲的“活態”傳(chuan) 承發展作出了重要探索。
地方戲曲是地域藝術生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最具標誌性的文化形象。但毋庸諱言,當下傳(chuan) 統地方戲曲生存發展麵臨(lin) 著諸多困境:專(zhuan) 業(ye) 院團上台表演人員年齡老化、劇目創新不夠、市場生命力不強;基層和民營地方戲劇院團經費緊張、無表演場所;部分流傳(chuan) 於(yu) 民間的地方特色傳(chuan) 統劇種出現無傳(chuan) 承人、瀕臨(lin) 消失等情況,亟須製定一部“立得住、可操作”的地方性法規予以規製與(yu) 保護。截至目前,四川南充、廣東(dong) 汕尾等地先後出台相關(guan) 法律法規,在保護傳(chuan) 承、發展傳(chuan) 播、法律責任方麵建立體(ti) 係,這表明地方戲曲法律保護條例已形成科學廣泛共識。
法律的先天強製性優(you) 勢顯然利於(yu) 地方戲曲保護政策的落地踐行。不過地方戲曲要真正做到“活態”傳(chuan) 承發展,不僅(jin) 要有法律兜底,更要有創新提拉;不僅(jin) 要有立法,還要有方法。比如四川《南充市傳(chuan) 統地方戲劇保護條例》就指出:“傳(chuan) 統地方戲曲信息共享交流應當通過多種平台方式宣傳(chuan) 傳(chuan) 統地方戲曲。”新媒體(ti) 時代,戲曲文化的推廣問題存在於(yu) 人民的文化需求與(yu) 媒介形態之間的矛盾對立統一關(guan) 係,連法製條例也明確表達了,地方戲曲文化傳(chuan) 承必須探尋新傳(chuan) 播渠道。
在以廣播電視為(wei) 主的媒體(ti) 時代,戲曲文化一般都交由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專(zhuan) 業(ye) 媒體(ti) 機構,以節目的形式完成推廣。戲曲文化與(yu) 媒體(ti) 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guan) 係,前者為(wei) 後者提供內(nei) 容製作節目,後者借由前者搭建與(yu) 受眾(zhong) 和潛在受眾(zhong) 之間的聯係。由於(yu) 戲曲文化本身豐(feng) 富的內(nei) 涵和好看好聽的媒介特征,這種合作關(guan) 係在電視稱王的時代非常緊密,電視台創製了許多深受觀眾(zhong) 喜愛的節目,比如河南衛視的《梨園春》、吉林衛視的《二人轉總動員》、安徽衛視的《花戲樓》和央視的《戲苑百家》等等,地方戲曲也因此在眾(zhong) 多流行文化的擠壓下依然保持了活力並不斷發展。
現在,媒體(ti) 本身產(chan) 生迭代演變,新媒體(ti) 形態應運而生,地方戲曲與(yu) 媒體(ti) 的合作關(guan) 係需要按照新規則重新建立,相關(guan) 主體(ti) 正在嚐試以自媒體(ti) 的方式進行個(ge) 性化的推廣。以抖音平台為(wei) 例,吉劇、淮劇、秦腔等地方劇種,從(cong) 製作精良程度到傳(chuan) 播策略運用,都不遜於(yu) 京劇、評劇等大劇種。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抖音實現覆蓋98.83%國家級非遺戲劇項目,視頻累計播放600億(yi) 次,共獲讚22億(yi) 次。對此,地方戲曲主創人群當進一步把握傳(chuan) 播方式變革的態勢,以更精細的內(nei) 容加工,以“戲曲+國風歌曲”“戲曲+變裝”“戲曲+漫畫”“戲曲+說唱”,甚至“戲曲+書(shu) 法”的混搭方式,進一步拉近戲曲藝術與(yu) 普通百姓間的距離,彌合所謂“高雅”與(yu) “流行”的界限。
除處理好和媒介的關(guan) 係外,地方戲曲“活態”發展還應處理好和文旅業(ye) 的融合。2020年8月,安徽省文旅廳基於(yu) 《安徽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批複設立“安慶戲劇文化生態保護區”,並於(yu) 2021年編製實施《安慶戲劇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著手黃梅戲主題公園、徽班博物館創辦,推動中國(安慶)黃梅戲劇藝術節開展。這些不僅(jin) 體(ti) 現了地方戲曲與(yu) 當代文旅融合的有益嚐試,更回應了國家層麵“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殷切希望。時代語境下戲曲藝術所承載的不僅(jin) 是文化屬性,更蘊含著協同發展的市場化元素。旅遊資源開發與(yu) 戲曲文化並行的元素整合,成為(wei) 推動地方戲曲文化結構內(nei) 部優(you) 化與(yu) 商業(ye) 鏈條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力。同時,實景演出向景觀戲劇的邁進,亦推動觀眾(zhong) 對戲曲虛實之辨進行主觀思考,達成觀演間的良性互動。
無論是地方戲曲的新媒體(ti) 平台搭建,還是在品牌創建中推進文旅融合,或是校園傳(chuan) 播、新劇場傳(chuan) 播,都是為(wei) 了在時代語境中、實踐語境中自我創生、“活態”發展、回歸生活、吸引大眾(zhong) ,最終傳(chuan) 播戲曲所內(nei) 蘊的文化精神。期待地方戲曲的新景觀能形成聲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