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老百姓的幸福感更來自民情民意通達”

發布時間:2022-06-09 15:5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王忠耀 光明日報通訊員 鄭嘉俊 舒悅

  “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啊。”5月28日,恰逢周末,廣州市黃埔區魚珠街九沙村的安置區比工作日熱鬧了許多。這個(ge) 原本以老人為(wei) 主的安置區,增添了不少年輕人的笑聲。端午假期之際,為(wei) 了讓老人們(men) 更好地享受天倫(lun) 之樂(le) ,魚珠街道特意組織了一場“歲月綿長,粽是你最好”的活動。老人們(men) 和特意趕回來的兒(er) 女、孫輩歡聚一堂,一起包粽子,其樂(le) 融融。

  這些曾經數十年住在河湧對麵簡易木棚屋裏的老人們(men) ,如今不僅(jin) 住上了寬敞舒適的安置房,而且在街道不定期舉(ju) 辦各種活動中,他們(men) 還找到了家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安置區往東(dong) 200米,是正在建設中的九沙回遷房。待房子建成後,他們(men) 都將整體(ti) 回遷,住上真正屬於(yu) 他們(men) 自己的套間房。

  “這次活動,老人們(men) 都很投入。粽子葉是他們(men) 幫忙洗的,綠豆芯、花生、糯米是他們(men) 提前泡發的,就連五花肉都是他們(men) 幫忙提前一晚醃製的。”在魚珠街道社工藍滴洪的眼裏,這些老人都興(xing) 奮得像個(ge) 孩子,尤其是86歲的老人郭橋妹,笑得比往日更燦爛。

  這是郭橋妹在這個(ge) 安置區度過的第二個(ge) 端午節。在過去的20年裏,她跟九沙村的很多老村民一樣,一直住在珠江河道邊的木棚屋裏。

  九沙村絕大多數老村民過去是以船為(wei) 家的“疍家”。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鼓勵疍民上岸定居,他們(men) 才陸續在岸邊搭建房屋。至今,九沙舊村仍有很多等待改造的舊房和木棚,那是1988年該村在修建煤場和機修廠時第三次整體(ti) 搬遷時搭建的。受當時的建設條件限製,房屋大多存在漏水、失修等情況。有些老人居住的木棚不僅(jin) 沒有衛生間,而且每逢雨天,還會(hui) “外麵下大雨,屋裏下小雨”,遇上珠江漲水,更會(hui) 遭受水浸,老人們(men) 隻能躲到外麵避險。

  治政之要在於(yu) 安民,安民之道在於(yu) 察其疾苦。如何改變九沙村老人們(men) 的窘境?2020年6月,黃埔區開始對九沙村進行搬遷改造。改造第一步就是在河湧對麵建設老人安置房,讓九沙村28戶老人全都住上一室一廳一廚一衛的老人安置房。安置區內(nei) 不僅(jin) 配套建設了健身設施,街道還會(hui) 每日提供免費餐,社區義(yi) 工會(hui) 每日來噓寒問暖。

  “以前走在江邊,腳上都是泥,一下雨半隻腳都會(hui) 陷進去。現在的大馬路又寬敞又舒服。”跟郭橋妹一樣也住在安置區裏的老人彭轉妹說,“我們(men) 很快就要搬進氣派的高樓了,想想就覺得很幸福。”

  “今年春節,我們(men) 小區收到了一份期盼已久的新年禮物,那就是我們(men) 的用水難問題終於(yu) 解決(jue) 啦!”家住廣州市黃埔區文衝(chong) 街駿鴻花園的孔文清(化名),說起家裏從(cong) 此不再需要用淨水器,直呼“這種感覺超幸福”。因為(wei) 近十年來,他所在的小區供水管網一直存在腐蝕、老化現象,居民一兩(liang) 個(ge) 星期就要換一次淨水器濾芯。

  而在黃埔區人大代表曲英看來,孔文清他們(men) 用水問題的最終解決(jue) ,要歸功於(yu) 黃埔區人大常委會(hui) 在全市各區首創的“全過程”預算審查監督製度。

  近年來,黃埔區人大常委會(hui) 通過事前“強化”預審、事中“跟蹤”執行、事後“問效”結果的“全鏈條”監督,對部門預算圍繞編製、執行、決(jue) 算開展了全過程審查監督,暢通了人大代表密切聯係選民群眾(zhong) 、反映利益訴求的途徑和渠道;區政府各職能部門認真研究采納代表意見建議,加快解決(jue) 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實現了監督與(yu) 支持的良性互動。

  正是通過“全過程”監督,之前曾就駿鴻花園小區“用水難”做過調研的曲英提出的該小區供水管網改造項目得以落地實施。“‘全過程’預算審查監督製度,保障了人大代表對計劃和預算的知情權、參與(yu) 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曲英說,“同時,也給了我們(men) 將自己收集到的民意民情落到實處的機會(hui) ,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替群眾(zhong) 排憂解難的平台。”

  “城市發展,歸根結底要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廣州市黃埔區人大常委會(hui) 預算工委主任唐平認為(wei) ,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除了來自物質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更來自民情民意通達,讓老百姓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全麵的民主權利。她說:“民意通達才能政通人和,要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