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遭遇突發事件 誰的心態更好誰就能贏
又是一年高考時。今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在高中三年完整地經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起起伏伏,網課成為(wei) 這一屆學生的集體(ti) 記憶。
“麗(li) 珊幸福心理”創始人、天津市耀華中學心理教師張麗(li) 珊在做谘詢的過程中發現,疫情對學生明顯的一個(ge) 影響是,“讓想學習(xi) 的孩子更加想學,不學的孩子更加不學”。
張麗(li) 珊接待過大量因為(wei) 線上、線下“橫跳”而出現心理困擾的考生。有一類考生,家長上班不在家,他就開著網課,偷偷打遊戲;另一類考生正好相反,每天早上6點就起床上早自習(xi) ,專(zhuan) 注上網課,但越努力越焦慮,擔心和其他線下上課的孩子比,網課效率低,自己會(hui) 落後。
張麗(li) 珊特別想告訴這些焦慮的孩子,高考比的是一個(ge) 省(市、區)內(nei) 的排名,所以你上網課,大概率和你競爭(zheng) 的其他孩子也在上網課,大家所處的外部環境是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誰的心態更平穩,誰就有更多可能贏。
考前一兩(liang) 天,知識的掌握突飛猛進不可能了,能調節的就是心態
在張麗(li) 珊看來,居家上課其實和居家辦公一樣,考驗一個(ge) 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自我管理的孩子,以前在學校有老師盯著,回到家有家長盯著,老師和家長還經常交流,共同幫助孩子規範自己。當失去了外界監督,老師逮不著了,家長去上班了,孩子就可能處在失控的狀態。”
考前一兩(liang) 天,在知識掌握層麵的突飛猛進恐怕不可能了,孩子能調節的就是心態。“高考成功經驗之一是贏在心態,心態好,正常發揮,甚至超常發揮,都是有可能的。”張麗(li) 珊說。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介紹,已經有心理學研究證明,高考前五天內(nei) 做“正念訓練”(中國心理學會(hui) 臨(lin) 床與(yu) 谘詢心理學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正念學組、中國心理衛生協會(hui) 認知行為(wei) 治療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正念學組,已在微信公眾(zhong) 號“正念專(zhuan) 委會(hui) 籌”,免費向公眾(zhong) 開放專(zhuan) 業(ye) 的正念音頻材料——記者注),會(hui) 明顯緩解情緒,即便是單次訓練,也會(hui) 有一定效果。
進考場的何止是學生,家長其實也在經曆著一場大考,同樣需要用平和的心態來麵對。
在考試前幾天,家長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暴露出自己的焦慮或抱怨,否則隻會(hui) 影響孩子的心態。考完後,家長也不要問孩子當天的考試情況、考得怎麽(me) 樣、題都會(hui) 嗎……“問這些有什麽(me) 用呢,考都考完了,你是在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嗎?”張麗(li) 珊說,“家長首先要自己做到,才能幫助孩子做到考一科扔一科。”
張麗(li) 珊還特別提醒,考試期間,生活也要和心態一樣平和,家長千萬(wan) 不要給孩子在夥(huo) 食上“出花樣”,“聽說什麽(me) 補腦趕緊給孩子做,這是最不可取的,就給他吃日常最熟悉、最習(xi) 慣、最喜歡吃的東(dong) 西。萬(wan) 一吃完新的食物,孩子身體(ti) 不適應,反而會(hui) 弄巧成拙”。
遇到突發事件怎麽(me) 辦?親(qin) 人離世要不要告訴孩子?
高考前和高考期間,也可能發生一些突發狀況,比如受疫情影響,遇到封控、管控等特殊情況。這是孩子周圍其他同學沒有的困難,孩子的焦慮如何緩解?
張麗(li) 珊說:“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將疫情對自己的影響和傷(shang) 害降到最低的一個(ge) 最重要途徑。怨天尤人隻能加大負麵情緒,調節建議是接納現實,每天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天將降大任於(yu) 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
張麗(li) 珊輔導過一些大考前生病的考生,這些孩子反而考得更好,“第一,生病不能到校,感受不到緊張氛圍,更容易心態平和;第二,家長和周圍人對他這次考試的期待降低了,本人也不焦慮了,考試時更加專(zhuan) 注,不會(hui) 患得患失”。
“考生應該相信自己的學習(xi) 狀態、知識儲(chu) 備、應考技能,經過多年訓練,處在一個(ge) 比較平穩的水平。相信這些能力不會(hui) 因為(wei) 一個(ge) 突發事件都歸零。”陳祉妍說。突發情況會(hui) 對情緒和精力產(chan) 生幹擾和影響,考生要做的,就是不為(wei) 這些事坐臥難安、心緒不寧,保持身體(ti) 和心理健康。
陳祉妍建議,不要讓考生在高考前除了複習(xi) 其他什麽(me) 都不做,而是應該有正常的運動、社交,過一種均衡的生活。尤其在眼睛、大腦比較疲勞後,需要一些轉換性的活動,比如跑步、種花、遛狗等。
媒體(ti) 上有這樣的報道,為(wei) 了讓孩子安心考試,家長故意隱瞞了家人去世的消息。如果在高考前,家庭發生重大變故,要不要讓孩子知道?
陳祉妍認為(wei) ,需要具體(ti) 問題具體(ti) 分析。有的父母忍到孩子高考完之後離婚,其實這一方麵家長把孩子想象得太脆弱,另一方麵也把孩子想象得太遲鈍,其實孩子對父母之間的關(guan) 係是有預感的,隻是互相不說破。但對於(yu) 這些短時間內(nei) 不處理沒有太大影響的事情,陳祉妍建議,可以暫時不做。
還有一些事情,比如親(qin) 人離世,尤其是和孩子關(guan) 係密切的親(qin) 人,不第一時間告訴孩子會(hui) 給他留下巨大的、不可逆轉的遺憾,那麽(me) ,“說不說是一回事,怎麽(me) 說又是另一回事,這會(hui) 是非常具體(ti) 的選擇”。
“有的孩子自身調節能力強,這個(ge) 親(qin) 人又與(yu) 他十分密切,死亡原因沒有極度創傷(shang) ,隱瞞也比較困難,那就可以考慮說;如果是車禍一類具有創傷(shang) 性的,還是需要慎重。”陳祉妍建議,遇到這類情況,家人首先應該撥打心理熱線,請求專(zhuan) 業(ye) 人士的支持,具體(ti) 問題具體(ti) 分析。
對於(yu) 一些和考生本身關(guan) 係不大的大事,比如社會(hui) 新聞,陳祉妍的建議是——少刷。
考試中,適度的緊張是普遍且需要的
當孩子走進考場,在考試中,適度的緊張是需要的,但也要防止過度焦慮。
“焦慮普遍存在,希望考生能適度接納自己的焦慮。不要把眼光放得太窄,不要把眼前的一點小困難,看成是針對自己的困難。一道題難住了你,你不是一個(ge) 人在戰鬥,對很多人來說這都是道難題。而高考,也不是看這一道題,而是總分的對比。”陳祉妍說。無論考前、考中、考後,“考生都不要自己嚇唬自己”。
“還沒考試,覺得一定會(hui) 考得很差;打開試卷第一道題不會(hui) 做,就覺得這科完了;考完之後,覺得大學沒戲了。”陳祉妍說,“考後嚇唬自己雖然不影響考試發揮,但也損害身心健康。”
陳祉妍特別提醒,在考試過程中,如果一道題不會(hui) ,需要在這道題上“適度”努力,如果還是不會(hui) ,就做一個(ge) 標記,做完其他題後有時間就再回來看。“適度努力之後,還有一個(ge) 好處,就是會(hui) 對這道題有一個(ge) 印象,也許後麵一些題目能觸發對這道題的解題靈感,回過頭來再做就可能迎刃而解。而最糟糕的安排是,不會(hui) 做就絕望了。現在做錯又不會(hui) 倒扣分,解題步驟也得分,蒙也要蒙一個(ge) 啊。”
張麗(li) 珊提供了一些考場上可以操作的緩解情緒方式:如果太緊張了,那就深呼吸,吸氣的時候要吸滿,呼氣的時候要呼盡,這樣可以清空大腦,基本做三組之後心情就會(hui) 平靜很多;有的孩子在極端緊張下會(hui) 引發腸道蠕動加快,這是正常現象,隻是體(ti) 質敏感的人會(hui) 需要上廁所,這時候千萬(wan) 不要忍著,要立刻和監考老師溝通,抓緊時間去,回來後就能神清氣爽地答題了。
“高考當然很重要,但這並不是人生中的一錘子買(mai) 賣,後續還要填誌願,將來還可以考研,還要找工作……千萬(wan) 別覺得自己一生在社會(hui) 上的定位就由高考來決(jue) 定。”張麗(li) 珊說,“其實每一個(ge) 職場人都知道,隻要我們(men) 抱著終身學習(xi) 的態度,人生永遠都有可能綻放,達到甚至超越自己的理想。”(記者 蔣肖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