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紀念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揭秘老劇院的內部精神和原則

發布時間:2022-06-10 15:16:00來源: 新京報

  紀念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新京報記錄幕後工種成長故事,揭秘老劇院的內(nei) 部精神和原則 “老店”北京人藝的工作準則:“一棵菜”精神

  除了那句最著名的“戲比天大”,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以下簡稱“北京人藝”)內(nei) 部,一直還存在著另一個(ge) 70年來不斷踐行的精神——“一棵菜”精神。一棵大白菜,有菜根、菜心、菜葉、菜幫,隻有這些不同部分緊緊地抱在一起,才能長成“一棵菜”。這是演員、時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馮(feng) 遠征心中,最能代表北京人藝人的一種工作狀態、工作準則——能“成菜”,得各個(ge) 部分都齊全,能順利出一台戲也如此,不能有一個(ge) 工種落下。

  1952年6月12日傍晚,北京東(dong) 城區史家胡同56號(今20號)院內(nei) 燈火通明,此時這裏正在舉(ju) 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大會(hui) ,並宣布曹禺為(wei)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焦菊隱、歐陽山尊為(wei) 副院長,趙起揚為(wei) 秘書(shu) 長,焦菊隱任總導演,自此中國第一所藝術院團,也是最負盛名的專(zhuan) 業(ye) 話劇院就此誕生。回顧北京人藝長達70年的藝術發展,劇院共上演了三百六十餘(yu) 部古今中外的話劇作品,並在幾代藝術創作者共同努力下,形成鮮明的演劇與(yu) 藝術風格,培養(yang) 了一代又一代表演藝術家。不僅(jin) 創建了著名的“北京人藝演劇學派”,也與(yu) 幾代觀眾(zhong) 一起見證並創造了中國戲劇的曆史。在這70年光鮮亮麗(li) 的舞台背後,隱匿著散落在劇院各處的“隱形演員”,他們(men) 就是“一棵菜”精神裏的菜幫、菜葉甚至菜心,他們(men) 始終沒有機會(hui) 走到大幕之前,但依靠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技能,讓北京人藝的一道道“好菜”變得色香味俱全。在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紀念日之際,新京報記者將鏡頭對準劇院的幕後工作人員,從(cong) 觀眾(zhong) 熟悉的地方逐步走向後台深處,通過他們(men) 的講述,看看北京人藝這家70年“老店”的後廚和“大廚們(men) ”。我們(men) 的探尋,先從(cong) 北京人藝內(nei) 部的“工作準則”說起。

  1 人,是劇院曆久彌新的法寶

  在北京人藝建院初期,曹禺、焦菊隱、趙起揚和歐陽山尊,曾做過一次著名的42小時談話,當時他們(men) 希望未來的北京人藝能夠像莫斯科藝術劇院那樣,而為(wei) 了這個(ge) 目標,具體(ti) 要做什麽(me) ,藝術上要去追求什麽(me) ,包括培養(yang) 演員等諸多北京人藝在後來數十年間所要涉及的所有重大問題,在那42小時內(nei) 幾乎全都談到了。馮(feng) 遠征在2022年回想起當時劇院內(nei) 的“準則”和“精神”,覺得雖然當時北京人藝希望建成像莫斯科藝術劇院那樣的一座享有國際聲譽的劇院,但從(cong) 那天起,北京人藝已經通過70年自身的探索與(yu) 實踐,實際建立起了一座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話劇院。“北京人藝曆來都是堅持出精品,出人才。我們(men) 劇院在每一個(ge) 時期的重要節點上,都能夠推出一係列的精品力作,特別在人才培養(yang) 這方麵,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從(cong) 北京人藝這座藝術殿堂裏先後孕育而生,這也是北京人藝70年來,最值得稱道與(yu) 自豪的地方。”

  幕後培養(yang) 一代又一代的“人藝人”,台前的創作,也圍繞著“人民的劇院”這個(ge) 大方向,人,悄悄地成為(wei) 北京人藝曆久彌新的法寶。作為(wei) 一座以人民為(wei) 中心,關(guan) 注現實、紮根生活,堅持現實主義(yi) 創作風格的劇院,多年來“做人民喜歡看的戲”是全體(ti) 北京人藝人的工作準則。

  或許提到北京人藝,很多觀眾(zhong) 都覺得作品特點多以演京味戲擅長,馮(feng) 遠征表示,其實不然。從(cong) 建院至今,在北京人藝排演的三百六十多部話劇作品裏,京味戲隻有不到20部,其他的都是一些國外經典、古裝戲、現代戲與(yu) 年代戲等等。一直以來,在選材上,北京人藝除了很注重劇本是否符合北京人藝風格之外,另一重要考量依然還是觀眾(zhong) 對於(yu) 新作品的接受度。馮(feng) 遠征認為(wei) ,與(yu) 眾(zhong) 多題材相比,或許隻能說北京人藝的京味戲最具特點,尤其在北京人藝有獨特的表演風格加持下,能夠讓更多老百姓從(cong) 作品裏看到地道北京人的生活。在國家發生重大事件的節點上,北京人藝也都有相應的作品予以呈現。如當年以抗擊“非典”疫情為(wei) 背景創作的《北街南院》,抗震救災題材作品《生·活》,以及最新的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wei) 題材創作的《社區居委會(hui) 》。北京人藝一直以來都在與(yu) 觀眾(zhong) 共同記錄著時代,在馮(feng) 遠征眼中,人藝絕對不是一座保守的劇院,它開放包容。

  2 有閱曆才能切身理解“戲比天大”

  走進北京人藝的排練廳,人們(men) 的視線通常會(hui) 被寫(xie) 在牆上的“戲比天大”四個(ge) 大字所吸引,馮(feng) 遠征在不同階段,對這幾個(ge) 字有不同的理解。從(cong) 字麵上看,戲真的沒有“天”大,但作為(wei) 北京人藝人,一旦走進劇院大門,走進後台,走進排練廳,從(cong) 這一刻起,戲就是比天大。“進到劇院一切為(wei) 了演出,為(wei) 了觀眾(zhong) ,其他再重要的事情都要等到走出劇院以後。”馮(feng) 遠征在剛進劇院之時,總會(hui) 聽到譬如某位演員或同事家裏親(qin) 人病故或者病重時,他依然要忍著悲痛堅守崗位,演員在舞台上甚至還要演一些歡快的戲的故事,直到自己真正到了一定的年齡後,才發現這些故事都會(hui) 真實地發生在每一代演員和人藝人身上。

  2005年,話劇《茶館》演出期間,馮(feng) 遠征在前往劇院演出的途中得知父親(qin) 病危正在醫院搶救的消息。那一瞬間,究竟趕往醫院看望病重的父親(qin) ,還是回到劇場完成當晚的演出令他陷入兩(liang) 難,在“戲比天大”四個(ge) 字的驅使下,他還是毅然決(jue) 然地選擇走進了劇院,當晚他沒有跟身邊的同事透露父親(qin) 病危的消息。直到後來馮(feng) 遠征才知道,就在當晚演出開場的幾乎同一時間,父親(qin) 也離開了人世,演出結束後,馮(feng) 遠征匆忙趕到醫院時,此刻的父子早已陰陽兩(liang) 隔。後來有人在網上留言說“這是不孝,大逆不道。”馮(feng) 遠征坦言表示理解,因為(wei) 並不是每個(ge) 人都能設身處地地了解演出行業(ye) 。“隻要‘戲比天大’四個(ge) 字裝在心裏,我怎麽(me) 可能對台下的1000名觀眾(zhong) 說,對不起!我家裏有事,今天的戲我演不了,那絕不可能。”而這樣的故事,在北京人藝不止一次地上演,這些屬於(yu) 後台的故事,鮮有人知曉。

  “戲比天大”這個(ge) 工作準則,如今馮(feng) 遠征嚐試推行到新一代年輕演員身上,他選用了一種符合當下年輕人的接受方式,將這種精神潛移默化地灌輸到下一代人藝演員心裏。每當新演員進劇院實習(xi) ,馮(feng) 遠征便會(hui) 告知他們(men) 這個(ge) 行業(ye) 的特性。“越是節假日的時候,演員越要工作,春節期間隻要劇院有演出,演員都要以完成演出為(wei) 第一要務”。定下鐵律,進入後台或演出期間不許玩手機,“對年輕人而言,‘戲比天大’四個(ge) 字不是說出來,是要不斷地告訴他們(men) ,有些事情絕對不允許。進了北京人藝的大門,演出是最重要的,一切都以演出為(wei) 主,其他一切都不重要。時間長了以後,他們(men) 再看到‘戲比天大’這四個(ge) 字的時候,感受會(hui) 不一樣。”

  3 台下,人人是工匠

  7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藝演員都在用“工匠精神”反複錘煉角色,幕後的工作人員也圍繞著這個(ge) 精神,追求舞台上的“精致講究”,隻有這樣才能最終呈現出舞台上一個(ge) 個(ge) 鮮活的形象。

  20世紀80年代,剛到北京人藝不久的馮(feng) 遠征就被導演夏淳從(cong) 學員班選去出演話劇《北京人》中的“曾文清”。馮(feng) 遠征清楚記得,自己剛開始排練時,一個(ge) 上場掀門簾的動作,導演夏淳就讓他排了整整一個(ge) 上午,以至於(yu) 中午大家都去吃飯時,馮(feng) 遠征找到夏淳導演委屈地問道“自己錯在哪裏?”夏淳導演則回答“你沒有錯。”並看著馮(feng) 遠征說道,“曾文清是背頭,你去買(mai) 個(ge) 頭油。你這鞋也不行,不能穿皮鞋,要穿老圓口布鞋,另外你找服裝組借一身大褂拿回家。”於(yu) 是馮(feng) 遠征按照夏淳導演的要求,每天除了睡覺,大部分時間都是“曾文清”裝扮做所有事情。當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馮(feng) 遠征就感覺這件大褂已經長在自己身上,每天穿著圓口布鞋去上班排練,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是把頭發梳得鋥光瓦亮。後來,他發現夏淳導演再也不說自己的問題了。“他的方法就是讓我真正地一點一滴地去體(ti) 驗曾文清的生活狀態。當大褂已經穿習(xi) 慣,頭發背起來,圓口布鞋也合腳時,這個(ge) 戲中的人物就必然已經長在了自己身上,這種潛移默化間一點一滴地雕琢,大概就是北京人藝工匠的精神。”

  在幕後,馮(feng) 遠征也觀察過一代代前輩的工作方式,尤其朱旭與(yu) 於(yu) 是之兩(liang) 位藝術家的創作習(xi) 慣,給年輕時的馮(feng) 遠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旭與(yu) 於(yu) 是之兩(liang) 位老師的手裏永遠都會(hui) 拿著一個(ge) 本子。不同的是,於(yu) 是之在沒有排戲的時候,總是坐在角落,在自己的本子上一直不停地寫(xie) ,而朱旭則是拿著本子不停地翻看”。後來馮(feng) 遠征了解到,於(yu) 是之是在把自己對於(yu) 人物的理解與(yu) 表演的感受不停地記錄下來。而對於(yu) 朱旭不停地看,馮(feng) 遠征卻百思不得其解。為(wei) 了解開這個(ge) 謎團,馮(feng) 遠征問朱旭,“您在看什麽(me) ?”朱旭回答說,“劇本啊。”那時馮(feng) 遠征才了解,原來朱旭排練從(cong) 來不帶劇本,隻帶著自己的筆記本,因為(wei) 他在排練之前,就已經把劇本一筆一畫地抄在了筆記本上,再將筆記本帶到排練廳,其他留白的地方,他會(hui) 寫(xie) 滿對人物的理解,內(nei) 心潛台詞,以及一些臨(lin) 場的創作靈感。朱旭告訴馮(feng) 遠征,抄一遍劇本就等於(yu) 背一遍。“幾萬(wan) 字的劇本,他能一筆一畫地給抄下來,需要多大的功夫。北京人藝的很多老藝術家,他們(men) 都有自己研究人物角色時的絕招。”

  同樣,這種精神馮(feng) 遠征也希望能傳(chuan) 承到青年演員身上,“北京人藝培養(yang) 新人,不是為(wei) 了將來給劇院‘克隆’出更多的‘小濮存昕、小楊立新、小馮(feng) 遠征、小誰誰誰’,而是從(cong) 根本上讓年輕人去繼續傳(chuan) 承北京人藝的精神與(yu) 演劇風格,這些是不能改變的”。而要做到有效傳(chuan) 承,除了“工匠精神”外,馮(feng) 遠征認為(wei) 人藝人還要一直傳(chuan) 遞“一棵菜”精神,“隻有這些菜心、菜幫等不同部分緊緊地抱在一起,才能長成‘一棵菜’。這也如同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裏,無論編導、演員、燈服道效化工作人員,劇場服務人員,食堂工作人員等,都是保證一場演出能夠順利進行的一員,這是北京人藝‘一棵菜’精神的體(ti) 現,這個(ge) 精神將永遠傳(chuan) 遞下去。”

  4 “擁抱年輕和市場”的人藝新氣質

  2021年,隨著北京國際戲劇中心的落成,擁有四座劇場與(yu) 一座公益劇場(菊隱劇場)的北京人藝也由此開啟了新的時代。當擁有66年曆史的首都劇場與(yu) 新建成的曹禺劇場同時屹立在王府井大街22號的院內(nei) ,“守正”的首都劇場繼續將經典進行到底,“創新”的曹禺劇場則將繼續探索北京人藝在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作為(wei) 一座擁有70年曆史的劇院,馮(feng) 遠征認為(wei) ,無論北京人藝處在任何一個(ge) 時代,均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在新時代的發展進程中,在接續傳(chuan) 統藝術發展的同時,北京人藝這些年也培育出了很多符合自己的“新氣質”。首先在選材用人方麵,馮(feng) 遠征表示,在保持著北京人藝不變的風格基礎上,未來在人才引進方麵,劇院也將計劃引進一些既有知名度,也有表演能力的演員,但無論他們(men) 頭頂多大的光環與(yu) 流量,成為(wei) 這裏的演員就必須為(wei) 北京人藝而演戲,並不是劇院招他們(men) 進來“壯門麵”。在劇目創新上,馮(feng) 遠征認為(wei) ,未來還要開辟更多的創作路徑,努力推動與(yu) 發掘一些知名大作家,通過不斷地溝通與(yu) 交流,邀請他們(men) 為(wei) 北京人藝撰寫(xie) 更多經典的劇本。“前幾年北京人藝還曾辦過編劇班,未來也會(hui) 繼續開設導演班,為(wei) 一些國內(nei) 相對成熟的編劇、導演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hui) ,這不單單是為(wei) 劇院,也是向社會(hui) 推出更多優(you) 秀的編劇和導演。”

  在今年北京人藝70周年院慶期間開展的係列活動中,一部名為(wei) 《我在人藝學表演》的十集專(zhuan) 題紀錄片,全麵記錄了2019級北京人藝學員班,從(cong) 入學到2020年結業(ye) 這一年來學習(xi) 的全過程,作為(wei) 學員班的推動者之一,如今馮(feng) 遠征通過紀錄片,再次看到當年14名年輕演員新入學時的情景,他感動於(yu) 他們(men) 飛速的成長。“雖然當年這些孩子看上去很有朝氣,有決(jue) 心,也很有熱情,但是看上去總還是覺得他們(men) 很青澀。不像現在,我在劇院遇到他們(men) 時,感覺他們(men) 已經與(yu) 劇院融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而這樣的成長故事,還在這座70歲劇院裏,持續不斷地上演。

  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從(cong) 北京人藝這座藝術殿堂裏先後孕育而生,這也是北京人藝70年來,最值得稱道與(yu) 自豪的地方。  ——北京人藝副院長馮(feng) 遠征

  專(zhuan) 題采寫(xie) /新京報記者 劉臻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