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人藝演員不用麥克風 想速成出不了演技派

發布時間:2022-06-10 15:16: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天天副刊》問卷第五季推出“北京人藝70年問卷” 人藝演員不用麥克風 想速成出不了演技派

  編者按

  6月12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將迎來70周年院慶,關(guan) 於(yu) 這座殿堂級劇院,相信每一位戲劇愛好者都有自己的好奇,這一次,我們(men) 就把提問權交給您——《北京青年報》特推出《天天副刊》問卷第五季,向公眾(zhong) 征集關(guan) 於(yu) 北京人藝的問題,舉(ju) 凡劇院、劇場、劇目、演出、往事,從(cong) 院領導到導演、演員、舞美甚至後勤人員,您盡可指名提出自己的問題,我們(men) 將從(cong) 中遴選出最有價(jia) 值的問題,邀請人藝相關(guan) 人員作答。

  這是一份人民提給人民劇院的問卷,也是人民劇院對於(yu) 滋養(yang) 她的土地和觀眾(zhong) 的答卷,而我們(men) 也用這種形式記錄曆史、探討當下、展望未來。

  壹如何理解北京人藝是“人民的劇院、藝術的殿堂”?

  馮(feng) 遠征(人藝副院長、演員):第一,北京人藝作為(wei) 一個(ge) 文藝單位,始終堅持“戲比天大”的原則。這一點是從(cong) 我們(men) 進劇院,就一點一滴耳濡目染感受到的。

  為(wei) 什麽(me) 北京人藝有一句話說“拉開大幕是真的”?這句話要分兩(liang) 方麵說,一方麵是說今天我們(men) 所有的一切、所付出的一切,隻有看到觀眾(zhong) 喜歡或不喜歡的態度,我們(men) 才能知道劇目是否被觀眾(zhong) 接受,這是一個(ge) 真。還有一個(ge) 是無論後台發生什麽(me) 事情,比如演員家裏出事了、演員自己出事了,但是在拉開大幕的一刻,我們(men) 都要以飽滿的姿態,克服重重困難把戲演下來。所有的苦要吞到肚子裏。所以說,“戲比天大”是我們(men) 必須要堅持的原則。這也應該是行業(ye) 的底線。

  第二,要堅持“一棵菜”精神。“一棵菜”精神很簡單,很接地氣,很形象,就是有根、有心、有菜幫子。每一個(ge) 部門都不可缺少,不是光有一個(ge) 好演員、好導演就行。舞美、燈光、化妝等等每個(ge) 工作人員、每個(ge) 崗位,必須都要在很敬業(ye) 的情況下才能完成一場演出。稍微差一點,一個(ge) 道具沒擺上去都不行。可能觀眾(zhong) 看不出來,但是對於(yu) 我們(men) 來講很難受。

  第三,是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堅持“以人民為(wei) 本”。所有的作品來源於(yu) 生活,藝術源於(yu) 生活,高於(yu) 生活。劇本拿到以後都要體(ti) 驗生活。古裝戲體(ti) 驗不了,我們(men) 就要請教專(zhuan) 家,請各行各業(ye) 的人給我們(men) 講相關(guan) 的知識。比如排《杜甫》,首先要請曆史專(zhuan) 家講杜甫的曆史知識,請專(zhuan) 門研究杜甫詩歌的專(zhuan) 家來講,請禮儀(yi) 專(zhuan) 家教那個(ge) 時代的禮儀(yi) 、教身段、教那時候的行走坐臥。離我們(men) 遠的用這種方法。離我們(men) 近的劇,比如《社區居委會(hui) 》,我們(men) 就去社區體(ti) 驗,了解很多社區工作人員提供的細節,然後我們(men) 把它搬到舞台上,提煉出來就顯得很生動、很鮮活。觀眾(zhong) 看得也會(hui) 心。這話說得好像很高,但我們(men) 做得其實很接地氣。

  第四就是堅持“現實主義(yi) 創作傳(chuan) 統”。我們(men) 主流的創作基本都是現實主義(yi) 的。這是人藝一直堅持的一個(ge) 傳(chuan) 統。不論是開始的《龍須溝》,還是《蔡文姬》《虎符》,到現在的《李白》《司馬遷》《杜甫》《玩家》等等,現實主義(yi) 是北京人藝創作的主幹。

  第五是堅持“開拓創新”。北京人藝演劇學派就是我們(men) 開創的,形成了我們(men) 自己的風格,開創了話劇民族化的道路。《虎符》《蔡文姬》,到之後的《天之驕子》《李白》《荊軻》等等,這是一個(ge) 開拓,創造了中國傳(chuan) 統和戲劇相結合的方法,我們(men) 做了創新,不是像原來戲曲那樣走“鑼鼓點”。我們(men) 借用了傳(chuan) 統戲曲,但是我們(men) 把它生活化了,包括布景、燈光、多媒體(ti) 的運用。這是我們(men) 不斷探尋的一個(ge) 路數和方向——把我們(men) 民族化的方向走下去。

  貳每次來人藝,站在劇院大門口,看見石碑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幾個(ge) 字時,您是怎樣的心情?

  濮存昕(人藝演員):人藝劇院門口那塊大石頭是2000年立在這兒(er) 的,之前北京人藝劇場前邊的這塊地方是劇照廊,全都是劇照,小時候我老在那兒(er) 看劇照。2000年劇場大修,就變成了大石頭,好多人在那兒(er) 留影,我也在那兒(er) 留過影。

  我每次看見它心裏都挺感慨的,因為(wei) 北京人藝是由三個(ge) 概念組成的:第一是有這座劇場,有這個(ge) 地兒(er) ,一個(ge) 劇團有自己的劇場,這是福氣的事,而且我們(men) 這麽(me) 多劇場,到今天來講都是最好的。第二是有劇目,一個(ge) 劇院之所以稱其為(wei) 劇院,是因為(wei) 它有劇目,人藝曾經演過的劇目是這個(ge) 劇院的資質、業(ye) 績。第三就是有這些創作主體(ti) ,有這些了不起的演員、導演,他們(men) 能夠創作出好的作品。這就是北京人藝劇院的三寶——劇場、劇目、藝術家。

  叁這七十年來,您在人藝的時期處於(yu) 人藝哪個(ge) “年齡段”,您的那一代演員給人藝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馮(feng) 遠征:從(cong) 我個(ge) 人來說,我當初進人藝就是想做一個(ge) 演員,做一個(ge) 像於(yu) 是之他們(men) 那樣的好演員,還不敢說藝術家。我想我這一輩子都不一定做成於(yu) 是之那樣的好演員,那就做演員吧,起碼完成了我的第一步夢想——在人藝舞台演戲了。那時覺得這一輩子隻要在這兒(er) 演戲,就是幸福,後來出去上學,回來還在人藝,演話劇之外,還演電視劇出了點小名,挺好。

  那會(hui) 兒(er) 在人藝排練完,演出完,扭頭就出去拍戲去了。所以經常是一半時間在外頭,一半時間在劇院。半年不回劇院,回來後保安問你找誰?我隻能說我找馮(feng) 遠征。相對來說,那時候很舒服,很自如,該排戲排戲,該完成任務完成任務,之後就是出去拍戲,但是後來突然有一天,說濮存昕要退了,楊立新也要退了……發現沒有人了,那個(ge) 時候就有一種責任感油然而生,但我也沒有想到能讓我幹今天(副院長)這個(ge) 職位。

  那時也沒有想過會(hui) 當演員隊隊長,以為(wei) 就像當年老藝術家帶著我們(men) 演戲一樣,結果突然說讓我當演員隊隊長,當了以後自己也是慢慢適應,那時一進排練廳發現一半不是人藝的演員。我說人藝能這樣嗎?開始一個(ge) 一個(ge) 打電話,開會(hui) ,做思想工作,最後就定製度。那時一進排練廳,一幫人在這兒(er) 吃螺螄粉,吃包子,我們(men) 年輕時,這是大忌,最後我要求,吃飯絕對不能在這兒(er) 吃。劇組在這兒(er) 排練,你們(men) 吃麵條,那不行,出去。以前沒有製度,規矩都在我們(men) 心裏。

  何冰(人藝演員):我肯定是屬於(yu) “老同誌”啦!

  客觀上來講,我們(men) 這一代演員進入人藝,受人藝的培養(yang) 是不自覺的。就像是生活在家庭中,這個(ge) 家裏的所有氣息和傳(chuan) 統,你都會(hui) 沾染一些。

  主觀上來講,我個(ge) 人一直是跟著林兆華先生排戲,排了很多很多戲,他的思想也影響著我,我也不自覺地帶給了年輕人。我們(men) 都被人藝的傳(chuan) 統所影響著,這是很寶貴的東(dong) 西。

  肆您在人藝有哪些難忘的回憶,請分享一些您與(yu) 人藝的趣事場景。

  濮存昕:我演了那麽(me) 多戲,體(ti) 驗生活其實是挺難得的一件事,我記得演《秦皇父子》是第一個(ge) 我去體(ti) 驗生活的劇,我們(men) 去參觀曆史博物館,去了河北,還去了長城,聽專(zhuan) 家講座,重溫曆史體(ti) 驗當地生活。然後就是排《紅白喜事》,我們(men) 真的是體(ti) 驗了將近一個(ge) 月的生活。後來排《白鹿原》我印象更深,我們(men) 在西安及周邊生活了六天,我記得這六天時間都是赤日炎炎,大夥(huo) 兒(er) 走家串戶找自己的生活原型,瞪著眼去找生活。我還在那兒(er) 學做麵,麵和得倍兒(er) 硬,然後切條,做了好幾碗麵。我找幹活兒(er) 的農(nong) 民聊天,慢慢跟他接觸,我在扮演的時候好像就找到地主說話的那種感覺。那些真正從(cong) 生活中從(cong) 農(nong) 村來的民間藝人,會(hui) 影響我們(men) 這個(ge) 戲的氣質。

  何冰:我真的想不起來了,你會(hui) 想起你在家裏過日子有什麽(me) 趣事嗎?因為(wei) 我天天生活在這兒(er) ,所以我沒有趣事,我覺得都很正常。

  伍對您影響最大的人藝人、人藝劇目是什麽(me) ?

  濮存昕:應該是我父親(qin) 吧,他是這個(ge) 劇院的前輩,也是我的父輩,他使我意識到我隻能做演員,這輩子就是做演員,這是他對我的影響,很重要。

  陸還記得您第一次上台演戲是什麽(me) 感受嗎?

  何冰:恐懼。第一次上台肯定是害怕呀,真是恐懼得一塌糊塗,而且這種恐懼持續了很多年,我到今天(上台)都不能說不恐懼,隻能說是好了一些,克服了一些。

  柒現在的年輕演員走出學校後,在表演上還有課本的痕跡,進入劇院後會(hui) 通過什麽(me) 方式,讓他們(men) 能夠更好地融入北京人藝的總體(ti) 表演風格呢?現在,北京人藝在創排京味戲的時候,您認為(wei) 還有必要體(ti) 驗生活嗎?

  馮(feng) 遠征:“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劇風格”是人藝特有的,我們(men) 有獨特的表演方式方法、發聲的方式方法、說台詞的方式方法。要把它傳(chuan) 承下去,青年演員進人藝必須融合到這個(ge) 劇院裏。北京人藝是最具風格化的劇院,但風格化不是固定模式。

  人藝要堅持“建設學者型藝術劇院”,盡管我們(men) 演員不一定能成為(wei) 研究生、博士生,但是我們(men) 要往那個(ge) 方向努力。我給青年演員留作業(ye) ,比如劇本朗讀,我會(hui) 糾正他們(men) 的台詞和發音。還要求閱讀量。平時除了演戲讀不了幾本書(shu) ,甚至劇本都不讀。對不起,我讓你讀。讀完有導演分析劇本、人物,萬(wan) 一哪天排到這個(ge) 戲,就很有幫助。

  閆銳(人藝導演、演員):每個(ge) 劇院都有其風格,包含著戲的風格和演員的風格。從(cong) 學生轉換成人藝演員的時候,我們(men) 劇院會(hui) 有一個(ge) “回爐班”,在入職之前,請老先生們(men) 講一講院史、劇目風格、表演風格、導演風格等。這是一個(ge) 基礎,而且是融入人藝的很重要的過程,要和人藝人在一起,我們(men) 叫“熏”,從(cong) 台下觀眾(zhong) 看演出到變成台上的小角色,再一步步可以搭戲說詞兒(er) ,慢慢地自己就會(hui) 有人藝的氣息,這就是一個(ge) 成長的過程。

  排戲一定要體(ti) 驗生活,這是人藝的傳(chuan) 統。焦菊隱先生排《龍須溝》的時候就是這樣做的,再比如童超因為(wei) 《茶館》的角色去采訪當時最後的晚清太監,李大千先生去監獄裏麵找當時的“二灰”……這都是一脈相承的。

  隻要演員接觸過類似的人,生活中有這樣經曆的人,再去演特殊行當裏的角色,最起碼能掌握其基本特征。比如我們(men) 排《玩家》的時候,就是去十裏河和潘家園那片的古玩市場,聽人家聊一聊,聽聽講座,這都是對演員的一種武裝。

  捌影視劇行業(ye) 到處都是“人藝”人,這種狀況是好還是不好,對人藝有什麽(me) 影響?

  馮(feng) 遠征:我覺得是好事,說實話這是雙向的問題,首先影視行業(ye) 裏有很多人藝人,另一方麵也說明我們(men) 的演員能力強,所以很多導演才會(hui) 聘請他們(men) 去演戲,同時他們(men) 能夠把人藝的優(you) 秀品質和演戲的能力帶到劇組當中去,很多人藝演員都是從(cong) 影視劇中嶄露頭角的,包括我自己。

  還有一個(ge) 大的好處,就是這些在影視方麵出名的演員,再回到人藝演戲的時候,可能會(hui) 帶回一大批影迷劇迷,很多影迷劇迷是沒看過話劇的,他們(men) 因為(wei) 看了自己偶像演的話劇,可能就會(hui) 成為(wei) 人藝的忠實觀眾(zhong) 。所以從(cong) 這一點來說,我覺得是相輔相成的。我現在也希望人藝的年輕人不一定成為(wei) 多大的流量明星,但能夠在影視方麵去展示自己的能力,這是最重要的。

  吳剛(人藝演員):我覺得沒有什麽(me) 影響。許多年前,老先生們(men) 還在的時候,影視還沒有發展起來,大家都堅守在舞台上。現在都是多媒體(ti) 時代,我們(men) 也要適應新時代中的事物,跟上步伐。所以不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這都是磨煉演員的最好的一個(ge) 陣地,都應該去嚐試。隻要有時間不耽誤劇院的演出安排的情況下,應該出去曆練曆練,這是好事,這對演員的塑造和融入都是非常重要的。

  王剛(人藝演員):我們(men) 這些演員在舞台上演了那麽(me) 多戲,在影視上能讓觀眾(zhong) 認識,合理地調節好,也是一件好事。其實回來再好好地去演話劇無形中也帶來了影響力。我們(men) 劇院有一個(ge) 宗旨,所有院外的戲要給劇院的戲讓路,如果劇院這個(ge) 戲有你,那你就必須得把這個(ge) 戲的時間讓出來。平常沒有你的戲,我們(men) 講藝不壓身,在外麵多拍點戲沒什麽(me) 不好的,前提是得合理地把時間錯開。合理安排好了,一點都不矛盾,比如你外邊演戲演技得到觀眾(zhong) 認可,再回來演話劇,對劇院也是一個(ge) 很好的宣傳(chuan) 。

  玖作為(wei) 人藝學員班的傑出學員,您可否結合自己的學習(xi) 經曆,認為(wei) 培養(yang) 年輕演員要在哪些方麵下工夫?

  馮(feng) 遠征:表演是一門經驗學科,特別是舞台表演。舞台表演年紀越老越值錢。你看這兩(liang) 天《茶館》排練場上的楊桂香老師, 一上來就有戲,演員和演員有差距。楊老師演得特別好,她一嗓子,所有樓道裏的人都站門口看她演戲。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說,表演真的是一個(ge) 經驗。

  我是很介意青年演員參加綜藝節目的,我介意的原因是要參加什麽(me) 樣的綜藝,即便有些表演類的綜藝,也會(hui) 誤導觀眾(zhong) 。

  我曾經說過,如果觀眾(zhong) 覺得通過綜藝節目就能夠成為(wei) 好演員了,這是太可怕的事情,而且是在誤導觀眾(zhong) ,那我們(men) 要中戲幹嗎?要電影學院4年幹嗎?對吧?三個(ge) 月的時間,演員靠一個(ge) 季播綜藝就出名了,就會(hui) 演戲了,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wei) 他需要你出晨功,需要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喊嗓子、發聲、做吐字歸音練習(xi) ,把台詞說清楚。

  前兩(liang) 天一個(ge) 記者采訪我,問:“你們(men) 人藝演員真的不用麥克風?”我們(men) 真的不用,這在全中國可能是唯一了。

  我不反對麥克風,因為(wei) 麥克風有的時候會(hui) 很清晰地傳(chuan) 遞人的情感,但話劇就應該保持它本真的東(dong) 西。我們(men) 不是跟現代化對抗,我們(men) 是要保持住話劇的魅力,話劇的魅力不就是聲台形表嗎?聲音好不好、台詞好不好、傳(chuan) 遞得清楚不清楚、形體(ti) 的表達力,表演中,沒有聲台形哪來的表演,對吧?

  吳剛:演員需要的功夫都是全方麵的,不能在一方麵,而是所有的方麵都要鍛煉。首先要熱愛生活,生活是各個(ge) 方麵的體(ti) 現,作為(wei) 一個(ge) 演員一定要熱愛生活。

  拾您在人藝的這些年,最開心的和最不開心的是什麽(me) 時候?

  濮存昕:最開心的是還能演出,這真的令我開心。當我不能演出的時候,我真的很難判斷自己。當然我也有喜歡玩兒(er) 的事,我在家裏寫(xie) 寫(xie) 畫畫,有一匹馬陪著我。

  大概最不開心的事情,就是被別人操縱違心地去做我自己不喜歡的事。

  統籌/本報記者 郭佳

  文/本報記者 韓世容 李喆

  錄音整理/李鬆晨 王展翼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