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書寫“新山鄉巨變”
作者:賀紹俊
60多年前,麵對當時中國農(nong) 村發生的巨大變革,作家周立波回到家鄉(xiang) 湖南益陽清溪村,創作了紅色經典小說《山鄉(xiang) 巨變》。如今,這部作品所描繪的清溪村發生了哪些變化?由此反映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怎樣的麵貌?作家餘(yu) 豔回到生於(yu) 茲(zi) 長於(yu) 茲(zi) 的故鄉(xiang) ,以長篇報告文學《新山鄉(xiang) 巨變》(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對清溪村進行接力書(shu) 寫(xie) ,展開一段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
清溪村的兩(liang) 次山鄉(xiang) 巨變內(nei) 涵不盡相同。與(yu) 《山鄉(xiang) 巨變》作比較,讀者既能看出兩(liang) 次巨變的不同,也能看出兩(liang) 次巨變的連續和遞進關(guan) 係。比如作者引用《山鄉(xiang) 巨變》:“你想想看,如果沒有合作化,如果還是各幹各,我們(men) 會(hui) 有這樣好世界?肯定沒有。”這就點出了上世紀50年代鄉(xiang) 村巨變的要旨:將農(nong) 民組織起來,擰成一股繩,走上社會(hui) 主義(yi) 康莊大道。作者對今天的山鄉(xiang) 巨變也有提綱挈領的描述:“借助全方位、全鏈條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清溪村長滿了數字細胞,根植了互聯網思維,插上智慧的翅膀,帶動數字產(chan) 業(ye) 和數字經濟成為(wei) 農(nong) 村發展的重要支柱。”新科技應用讓當下農(nong) 村生產(chan) 力得到進一步解放。緊接著,作者通過生動案例印證著自己的闡述。農(nong) 民曹政奇稻蝦共養(yang) ,得到了豐(feng) 厚收獲;青年農(nong) 民俞聰坐在空調房裏,用手機控製監看智能化種養(yang) 殖;此外,寬敞舒適的住房,清新優(you) 美的環境,蓬勃發展的鄉(xiang) 村旅遊,村民們(men) 在互聯網上銷售茶葉、小龍蝦等各類農(nong) 產(chan) 品的火熱場景……通過跨越時空的鮮明對比,“新山鄉(xiang) 巨變”讓讀者耳目一新。
“新”是報告文學著力點,作品以“新”為(wei) 題分為(wei) 四大部分:新清溪、新農(nong) 村、新農(nong) 業(ye) 、新農(nong) 民。每一個(ge) “新”,都以《山鄉(xiang) 巨變》為(wei) 參照係。清溪村之所以在70多年裏接連創造新的奇跡,其成功經驗就蘊含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接續奮鬥的曆史脈絡中。作家認識到必須將書(shu) 寫(xie) 對象置於(yu) 更為(wei) 廣闊的背景中來觀察比較,才能把握事物本質,於(yu) 是努力打開曆史的視野,從(cong) 新中國、新時代這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入眼、入筆,寫(xie) 出了曆史縱深感;從(co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著眼,通過一滴水反映整個(ge) 時代,寫(xie) 出了“巨變”的內(nei) 生動力和時代助力;同時,作家在作品的結構、布局、遣詞造句上細致琢磨,寫(xie) 出了報告文學的質感。其寫(xie) 作過程也是不斷向前輩作家周立波學習(xi) 和致敬的過程。作家從(cong) 認真閱讀《山鄉(xiang) 巨變》開始,一遍遍尋訪小說中的原型,一次次直達現實生活的現場,用心觀察、感受和理解,使這次寫(xie) 作成了一次對周立波“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寫(xie) 作方式的具體(ti) 實踐。其學習(xi) 和實踐效果,當交由讀者和時間來檢驗。
周立波的《山鄉(xiang) 巨變》散發出茶子花清香,《新山鄉(xiang) 巨變》將《山鄉(xiang) 巨變》作為(wei) 寫(xie) 作的對照,將其融入結構和敘述之中,以詩意化的文字真實描繪了新時代山鄉(xiang) 煥然一新的麵貌,達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賀紹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