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活用非遺資源上好大思政課

發布時間:2022-06-10 16:29: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作者:趙紅華(浙江師範大學副教授)

  6月11日是中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近段時間以來,許多中小學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為(wei) 載體(ti) ,開展了形式多樣、豐(feng) 富多彩的非遺進校園活動。

  以文化人,以藝通心。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提升育人效果,必須用好用活包括非遺在內(nei) 的各種資源。一個(ge) 個(ge) 非遺項目,就是一本本內(nei) 容鮮活的教科書(shu) ,就是一堂堂地域鮮明的鄉(xiang) 土課。非遺是中小學校開展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教育的重要素材,是講好大思政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

  講好非遺作品中的紅色故事。非遺觀照的是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的是人民的心願、心情、心聲。其不僅(jin) 存在於(yu) 浩如煙海的典籍裏,也貫穿在人們(men) 日常的生活生產(chan) 之中。在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有大量反映百年黨(dang) 史的藝術作品和傳(chuan) 統技藝,蘊含著十分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唱響中華大地半個(ge) 多世紀的歌曲《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是結合北京市房山區當地民間歌舞霸王鞭(霸王鞭現為(wei) 北京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表現形式而譜寫(xie) 的。在武漢抗疫期間,湖北省級非遺項目剪紙傳(chuan) 承人毛明月創作的《戰“疫”日記》《武漢保衛戰》等剪紙連環畫,被武漢市檔案館作為(wei) 抗疫實物收藏。去年6月,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還編印了兩(liang) 冊(ce) 非遺新書(shu) 。

  這些聚焦百年黨(dang) 史中的重要事件、偉(wei) 大成就、典型人物以及感人事跡的非遺作品,通過“以畫載史”“以歌串史”“以戲敘史”“以技傳(chuan) 史”等寓教於(yu) 樂(le) 、深入淺出的形式,講述黨(dang) 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史。發掘梳理非遺項目中的思政資源特別是紅色資源,將非遺傳(chuan) 承和中小學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用具體(ti) 生動的藝術形象和審美意象教育人、啟迪人,因地製宜、因時製宜、因材施教,能夠使紅色精神潤物無聲、可親(qin) 可感,也能有效促進廣大青少年參與(yu) 到非遺的保護傳(chuan) 承中來。

  講好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奮鬥故事。非遺的最大特點是活態傳(chuan) 承,而活態傳(chuan) 承的載體(ti) 就是傳(chuan) 承人。有了傳(chuan) 承人才有非遺的綿延不絕、經久不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考察非遺項目,與(yu) 傳(chuan) 承人親(qin) 切交談,鼓勵他們(men) 把非遺一代代接下來、傳(chuan) 下去。

  如今,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ce) )項目數量為(wei) 42項,位居世界第一。自2006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以來,先後共評定1557個(ge)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06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chuan) 承人。至於(yu) 省級、市級、縣級非遺項目傳(chuan) 承人,則是數不勝數。2022年5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布通知,組織開展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推薦申報工作。

  非遺的精髓在於(yu) 活的精神。非遺傳(chuan) 承人的人生軌跡與(yu) 時代車輪交相輝映。他們(men) 是中國發展的書(shu) 寫(xie) 者、記錄者,也是中國精神的弘揚者、中國故事的講述者。有的傳(chuan) 承人“心心在一藝”,執著專(zhuan) 注做一輩子非遺,於(yu) 勤學苦練中展現手工技藝的極致境界;有的傳(chuan) 承人“偏毫厘不敢安”,在精益求精中探究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的傳(chuan) 承人“預支五百年新意”,在古為(wei) 今用中發展“非遺+”,帶動一方百姓走上共同富裕之路。這些非遺傳(chuan) 承人身上集中體(ti) 現了“愛崗敬業(ye) 、爭(zheng) 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yu) 創新、淡泊名利、甘於(yu) 奉獻”的勞動模範精神。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非遺傳(chuan) 承人是勞動教育最鮮活、最生動的事例。中小學校可以有計劃地邀請當地非遺傳(chuan) 承人擔任兼職教師或設立工作室,在校園播下傳(chuan) 承民族優(you) 秀文化的種子。通過非遺傳(chuan) 承人言傳(chuan) 身教,讓青少年更好地感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樹立文化自信,明確奮鬥方向。

  講好非遺項目的保護故事。一個(ge) 非遺項目就是一段時代的光影,折射出悠久的文明史、跌宕的傳(chuan) 承史。從(cong) 以往的代代相傳(chuan) 、師徒相授、自生自滅,到如今的全方位、全覆蓋、全過程保護。非遺項目在當下能夠活態傳(chuan) 承,綻放日益迷人的文化光彩、擁有日益廣泛的群眾(zhong) 基礎,無疑是因為(wei) 迎來發展的好時期。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非遺的保護更是步入了“重在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jia) 值,涵養(yang) 文明鄉(xiang) 風、凝聚民族精神”的新階段。2021年3月,教育部將非遺保護列入普通高校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並啟動大規模的相關(guan) 學科建設。去年6月以來,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組織多個(ge) 省市開展了“非遺中的紅色資源”尋訪活動,深入挖掘和整理流傳(chuan) 在人民群眾(zhong) 生活中的具有紅色基因的非遺項目,鼓勵各級人民政府根據標準將其列入本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進行保護。黨(dang) 和人民百年奮鬥,書(shu) 寫(xie) 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曆史上最恢宏的史詩,這是講好大思政課的豐(feng) 厚資源。而非遺項目的保護故事,無疑是其中精彩的篇章之一。

  中小學校要進一步挖掘非遺項目中的思政資源,用當地非遺文化滋養(yang) 當代青少年的精神成長,發揮非遺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獨特作用,引領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立誌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重任。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