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探尋文明根脈 築牢自信根基

發布時間:2022-06-13 11:16: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聯播丨探尋文明根脈 築牢自信根基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dang) 全社會(hui) 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利用與(yu) 傳(chuan) 承工作取得長足發展。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強支撐。

  在浙江省杭州餘(yu) 杭,麵積100多平方公裏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在建設,這裏的曆史遺存類型豐(feng) 富,格局完整,實證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文明史。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 蔣衛東(do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非常關(guan) 心良渚古城遺址,曾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強古代遺址的有效保護,有重點地進行係統考古發掘。我們(men) 始終遵循總書(shu) 記的囑托,持續開展遺址的保護研究、傳(chuan) 承利用工作,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迎來曆史性巨變。

  在五千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中華文明探源和考古工作。2020年9月28日,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yi) 為(wei) 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強調要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關(guan) 懷和推動下,考古工作者擴大視野,從(cong) 距今13萬(wan) 年的四川皮洛遺址,發現東(dong) 亞(ya) 地區形態最典型的手斧、薄刃斧組合;到仰韶早期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石雕蠶蛹;從(cong) 距今3萬(wan) 年的貴州招果洞遺址,發現種類豐(feng) 富、磨製精美的骨角器,到浙江餘(yu) 姚施嶴遺址,發現史前最早最大稻田。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一係列考古項目順利開展,為(wei) 科學闡釋中國境內(nei) 人類起源、農(nong) 業(ye) 起源、文明起源等關(guan) 鍵問題,提供珍貴實物證據。延伸了曆史軸線,增強了曆史信度,豐(feng) 富了曆史內(nei) 涵,活化了曆史場景。

  位於(yu) 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從(cong) 2020年底發掘至今,新的6個(ge) 祭祀坑已出土上萬(wan) 件精美而神奇的新出土文物,再次震驚世人。幾十家國內(nei) 考古領域的頂尖實驗室和優(you) 秀團隊在充分開放的合作機製下,利用體(ti) 質人類學、植物學、動物學、地質學等多學科手段,共同參與(yu) 考古發掘,為(wei) 中國開創全新的考古模式。

  5月2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ou) 秀文明資源,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的多重價(jia) 值,傳(chuan) 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jia) 值符號和文化產(chan) 品。

  目前,全國文物係統首個(ge) 先進計算中心在雲(yun) 岡(gang) 落成,利用文物數字化等預防性保護手段,59000餘(yu) 尊造像的信息采集工作全麵展開。

  雲(yun) 岡(gang) 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主任 寧波:我們(men) 的任務就是與(yu) 時間賽跑,用數字化技術完整科學地記錄石窟信息,用於(yu) 石窟保護和修複。

  文物古跡不僅(jin) 是曆史的見證,更是文明血脈的延續。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考古工作者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全麵提升古跡遺址和珍貴文物的保護和數字化水平,數字長城、數字故宮等線上虛擬展示讓公眾(zhong) 足不出戶看文物、學曆史;遺址遺跡富集的重點地區考古機構文物保護、存儲(chu) 、研究能力增強;博物館在展陳設計、活化利用、交流互鑒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考古管理處處長 張淩: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要求,《“十四五”考古工作專(zhuan) 項規劃》確定了7個(ge) 方麵的主要任務和18個(ge) 專(zhuan) 欄,紮實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建設一批具有世界水準的考古科研機構、考古學專(zhuan) 業(ye) 和考古實驗室,我們(men) 還會(hui) 更加重視考古成果的闡釋和傳(chuan) 播,更好地展現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