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文化潤草原
【保護曆史遺存,堅定文化自信①·一線講述】
講述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高澤遠
每年6月,內(nei) 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北部草原,當地牧民都會(hui) 開始一年一度的大遷徙。牧民們(men) 幾家結伴同行,牛羊成群,浩浩蕩蕩。在夏營地放牧點,為(wei) 了防止踩踏草地,牧民們(men) 每年都在不同的地方搭建蒙古包。夏至過後,牧民們(men) 開始剪羊毛、硝製牛皮製作各種生產(chan) 用品。盛夏的草原上,祭敖包、那達慕活動頻繁舉(ju) 辦,遊客慕名而來。中秋前後,牧民趕著畜群回到大興(xing) 安嶺南坡的定居點安度冬春。寒暑往來,世代不息。
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係統,是一個(ge) 以畜牧業(ye) 為(wei) 主體(ti) ,農(nong) 林相互依存、優(you) 勢互補的複合生產(chan) 體(ti) 係,承載了牧民千百年來積澱的生存哲學、生態文化選擇。在這方天地中,人畜草平衡的自然法則孕育出古老而獨特的草原遊牧文化,牧民獨有的生產(chan) 方式、生活習(xi) 俗、文化特質等,時刻體(ti) 現著崇尚天意、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
而今,即使牧民穿上了運動鞋,開上了吉普車,用上了手機,一年一度的遊牧轉場仍是牧民與(yu) 這片草原發自內(nei) 心的約定。
年過八旬的老牧民哈木爾囑咐90後的孫子莫日根圖:遷徙轉場時不能著急、注意讓牲畜少出汗、多在水草豐(feng) 美處休息……遊牧知識通過老人樸實的話語得到了傳(chuan) 承。
在轉場時,莫日根圖路過了管護站,根據要求出示了放牧證和車輛通行證。為(wei) 保持人畜草平衡,阿魯科爾沁旗要求牧民上報自家草場麵積,計算確定參與(yu) 遷徙的牛羊數,再根據草場長勢決(jue) 定遊牧的線路和時間。為(wei) 了加強對遊牧區的保護,夏營地放牧點建築必須為(wei) 臨(lin) 時可移動式蒙古包,不能對草地產(chan) 生永久性破壞;對夏營地實行階段性封閉管理,在封閉期內(nei) ,除執行公務外,禁止一切社會(hui) 車輛進入。同時,良種引進、提純複壯等現代畜牧業(ye) 生產(chan) 技術的運用,逐漸破除了傳(chuan) 統遊牧業(ye) 對於(yu) 自然的過度依賴。
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係統被認定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為(wei) 當地發展生態旅遊打出了金字招牌。現在,休閑旅遊度假基地、牧歌鄉(xiang) 村旅遊示範帶等一批項目正在草原上“蓬勃生長”,讓遊客充分感受草原遊牧文化的獨特魅力。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陳晨、高建進、王瀟、耿建擴、陳元秋、陸健、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夢玲、周金立、張斌、謝尚國、魏子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