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之格法與妙趣
作者:查洪德(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
古人教人作詩,總結了不少格法。相關(guan) 概念,20世紀很少提及因而已相當陌生,近些年又回到了人們(men) 的視野。詩格詩法與(yu) 詩妙的關(guan) 係,古人爭(zheng) 論已久,近來又被拿來討論。在我看來,古人的討論是就詩歌創作說,今天的討論應該主要就詩歌的解讀與(yu) 品鑒說。已有討論,主要在理論層麵,落實在作品解讀上的,幾乎沒有。理論的討論相對容易,落實到作品,恐非易事。但隻有落實在作品上,這些概念才能活起來。
應該說,古人的詩歌格法論,對認識和把握詩妙,是有幫助的。隻是古人概括的各種格法,顯得瑣碎而刻板,故常常遭到抨擊。但從(cong) 來法之用,全賴靈心妙運。有靈心,則觸處皆活,否則真的會(hui) 死於(yu) 法下。如何創造性運用才能使古人格法論活於(yu) 當下?我們(men) 還是以具體(ti) 作品為(wei) 例來說。先看蘇軾一首七律《壽星院寒碧軒》:
清風肅肅揺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圍。紛紛蒼雪落夏簟,冉冉綠霧沾人衣。日高山蟬抱葉響,人靜翠羽穿林飛。道人絕粒對寒碧,為(wei) 問鶴骨何緣肥。
我在教學中曾多次實驗,先告訴學生,古人寫(xie) 詩講究血脈針線,一如今人所謂章法結構。請用簡單幾句話說明這首詩的血脈針線。不出所料,基本上是一片茫然。提示一下:在題目中找出關(guan) 鍵字。學生立即說出“寒”“碧”。現在再看詩,馬上明白前六句一句“寒”一句“碧”(一三五“寒”,二四六“碧”),第七句將“寒碧”說破,那第八句呢?再看題目,還有什麽(me) 重要的詞——當然是“壽星”。第八句補足了題目。如此簡單明了地揭示出詩人巧思與(yu) 詩作“妙趣”,學生(讀者)頗為(wei) 欣喜。這類格(章法),在古人可稱之為(wei) “二字貫串”。
但有兩(liang) 個(ge) 問題:第一,如此解讀是不是將作品遊戲化了?第二,這對把握詩之蘊含有什麽(me) 幫助?第一個(ge) 問題,這首詩本身就是遊戲筆墨,並非解讀的遊戲化。詩人在詩中表現其巧思,有呈才意味;尾聯還是對“道人”(應該是壽星院通悟師)的調侃,更是友人間的打趣。第二個(ge) 問題,這類詩未必有什麽(me) 深刻蘊含,一定要尋找,也不過是對如此清幽之境的懷戀與(yu) 向往。這兩(liang) 個(ge) 問題,是作品自身特點使然,與(yu) 解讀方式沒有關(guan) 係。
用這一思維品鑒有蘊含的作品,當然能得其深蘊。我們(men) 選宋代詩人黃庭堅與(yu) 陳師道詩各一首解讀,一首是黃庭堅《登快閣》,一首是陳師道《登快哉亭》,兩(liang) 詩如下:
癡兒(er) 了卻公家事,快閣東(dong) 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wei) 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wan) 裏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yu) 白鷗盟。(黃庭堅《登快閣》)
城與(yu) 清江曲,泉流亂(luan) 石間。夕陽初隱地,暮靄已依山。度鳥欲何向,奔雲(yun) 亦自閑。登臨(lin) 興(xing) 不盡,稚子故須還。(陳師道《登快哉亭》)
有了蘇軾詩的解讀經驗,這兩(liang) 首詩無須說,都是寫(xie) “快”,在古人可稱之為(wei) “一字血脈”。但兩(liang) 詩寫(xie) “快”的同與(yu) 不同,以及詩的妙處與(yu) 蘊含,還需要稍加點撥。略作提示,讀者就會(hui) 明白,黃庭堅詩寫(xie) 內(nei) 部心靈之快,陳師道詩寫(xie) 外部物與(yu) 時光之快。這是淺層次的。深層的,黃庭堅詩是以快寫(xie) 不快,以一時之快寫(xie) 長久之不快,以登臨(lin) 之快發泄胸中淤積之不快,最後表達對掙脫世網追求快意人生的向往。陳師道詩則寫(xie) 快中閑靜,以靜心觀物,心不逐物,不與(yu) 物競,外物一任其快,我心依然閑靜,最後卻寫(xie) 出在世俗中、麵對俗事之促迫難守閑靜(不得已隻能快)的無奈。循著這樣的思路,可以認識和把握這些作品的妙處與(yu) 蘊含。應該說,古人詩格法論對詩之解讀品鑒,是很有幫助的。正是借助古人格法論,我們(men) 對這兩(liang) 首詩的品鑒,才達有如此高度與(yu) 深度。
以上是借鑒古人“格法”思維解讀品鑒詩歌。那麽(me) 古人總結之“格”及其例詩,可否發揮其用幫我們(men) 悟得詩妙呢?當然是可以的。如舊署元人範德機撰《木天禁語》(今人張健據明成化楊成序刊《詩法》本整理)列“七言律詩章法”有十三格,其中“二字貫串”以杜甫《江村》為(wei) 例,又注“三字棟梁在內(nei) ”,並附有詩格圖(見圖)。
所謂“二字貫串”與(yu) “三字棟梁”,《木天禁語》並沒有給出解說。按圖所標為(wei) 兩(liang) “村”字,應該有誤。一般理解當為(wei) “江”“村”二字。“三字棟梁”,按明人梁橋《冰川詩式》(卷七)的說法,是“妻”“紙”“棋”,顯然沒有意義(yi) 。參考有關(guan) 詩例,分析這首詩,可以認為(wei) 是“事事幽”三字。又古人“事”“物”字義(yi) 往往互借,根據該詩中間兩(liang) 聯內(nei) 容,“事事”可以理解為(wei) “事事物物”。《冰川詩式》對“二字貫串”的解釋是:“起聯立二字,中兩(liang) 聯分應之,或每聯各句應之。結聯脫言,亦要含意。”這個(ge) “應”講的就是“貫串”,即血脈針線。借鑒古人之說,發揮我們(men) 的智慧,可以對這首詩作很好的品鑒。第一聯上下句分別點出“江”和“村”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字(也是扣題),“事事幽”三字再作分解,分成“事事(物物)”與(yu) “幽”。詩題《江村》,寫(xie) “江”寫(xie) “村”,寫(xie) 江上之事(物)、村中之事(物),要寫(xie) 的就是一個(ge) “幽”,“幽”是全詩結穴,一詩之神,反反複複,橫說豎說,就是要寫(xie) 足“幽”。寫(xie) 好“幽”,詩便成功。看中間兩(liang) 聯,都是上句“村”下句“江”。假如換一個(ge) 視角,用“事”和“物”兩(liang) 字看,則是頷聯寫(xie) “物”頸聯寫(xie) “事”。如此就十分清楚:“自去自來堂上燕”,村中之物“幽”;“相親(qin) 相近水中鷗”,江上之物“幽”。“老妻畫紙為(wei) 棋局”,村中之事“幽”;“稚子敲針作釣鉤”,江上之事“幽”。結聯呢?《冰川詩式》說“結聯脫言,亦要含意”,如何理解?結聯與(yu) “江”“村”“事”“物”都已無關(guan) ,從(cong) 字麵看,也無關(guan) 乎“幽”,此即所謂“脫言”:擺脫開來,卻說別意。那是不是與(yu) 上文斷裂了?當然不是,“亦要含意”就是要歸到詩旨上來。就《江村》說,怎麽(me) “含意”?就是含“幽”之意。按首聯所言:我之所以“幽”,是由於(yu) “清江一曲抱村流”,居地江水環繞,與(yu) 世隔絕。但這不可能是“幽”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是結聯的最後三字“更何求”,我已無求於(yu) 世,人也無求於(yu) 我。無欲無求,無思無為(wei) ,身閑心靜,如此才“事事幽”。這才是“幽”的真正原因。結聯揭示詩旨,是全詩真精神所在。到此,我們(men) 不能不佩服千古經典名作之詩藝高超。
這樣的“格”,能否遷移於(yu) 其他作品的解讀呢?無疑是可以的。古人所舉(ju) 之“格”,應是從(cong) 眾(zhong) 多作品中概括出來的。“二字貫串”“三字棟梁在內(nei) ”,就可以拿來解讀宋人王禹偁的《村行》:“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xing) 長。萬(wan) 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餘(yu) 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xiang) 。”二字:“山”和“徑”;三字:“野興(xing) 長”。“萬(wan) 壑”“數峰”一聯,看盡群山,見山間“野興(xing) ”之“長”;“棠梨”“蕎麥”一聯,流連野徑,顯原上“野興(xing) ”之“長”。最後一聯情緒翻轉,手法高妙:“野興(xing) ”何以“長”?因“村橋原樹似吾鄉(xiang) ”,未悟其“似”時,野興(xing) 因之而“長”;一旦悟破,勾起鄉(xiang) 思,思鄉(xiang) 而不得歸,“野興(xing) ”頓變“惆悵”。此一結,學杜而能變化,自出高妙。這一“格”甚至還可拿來解讀今人詩作,如毛澤東(dong) 《長征》,完全可以看作“山”與(yu) “水”的“二字貫串”,“三字棟梁”就是“隻等閑”。寫(xie) “山”寫(xie) “水”,寫(xie) 出“隻等閑”,“隻等閑”是一詩結穴。第二句是一詩關(guan) 鍵,立起“山”與(yu) “水”,點出“隻等閑”。這七個(ge) 字,可以分成前四和後三:“萬(wan) 水千山”和“隻等閑”。中間四句,也可如此分開:前四字,都寫(xie) “萬(wan) 水千山”,後三字,則是“隻等閑”。兩(liang) 聯一聯“山”一聯“水”:“五嶺逶迤”“烏(wu) 蒙磅礴”,以兩(liang) 山概千山,翻越重重險山,但在強大的軍(jun) 隊麵前,不過是“騰細浪”“走泥丸”——“隻等閑”;“金沙水拍”“大渡橋橫”,以二水見萬(wan) 水,渡過無數惡水,也隻是“雲(yun) 崖暖”與(yu) “鐵索寒”,回望所經“萬(wan) 水”,一樣“隻等閑”。說水說山,反反複複寫(xie) 足了“等閑”。最後一聯用進一層法增強表達效果,既不同於(yu) 《江村》的明“脫言”而暗“含意”,也不同於(yu) 《村行》的翻轉見妙,但同樣是大手筆:“更”,無疑是進一層意,“喜”相對於(yu) “等閑”是進一層:何止“等閑”,而且“更喜”。如此寫(xie) 出這支隊伍壓倒一切的氣勢和戰勝險惡的樂(le) 觀。
古人格法論對解讀品鑒詩歌,隻是一種幫助,而不能解決(jue) 所有問題。在強調詩心妙悟的前提下,它可幫助我們(men) 把握方向,找到關(guan) 鍵,深入透析,理清脈絡,揭示詩旨,領悟妙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