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講好人民共享的文保故事(新語)

發布時間:2022-06-13 16:15:00來源: 人民日報

  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講好當代文物保護故事能有效喚起文化記憶與(yu) 精神力量,同時促進全球範圍內(nei) 人類文明的互鑒共進。近年來,我國在活化文化遺產(chan) 、推動人民共享的文保實踐上獲得了長足發展,湧現了不少新舉(ju) 措和好經驗,良渚古城保護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良渚古城遺址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201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近年來,良渚古城遺址充分統籌文物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利用的關(guan) 係,通過人民性的價(jia) 值體(ti) 現、創新型的媒介賦能與(yu) 國際傳(chuan) 播交流實踐,講好新時代文物保護故事。

  在講好當代文物保護故事的主體(ti) 上,需要人民性的價(jia) 值體(ti) 現讓文物“火”起來。文物保護的成果應惠及人民群眾(zhong) ,這不僅(jin) 是從(cong) 文保工作本身的職能出發,也是更好處理曆史與(yu) 當下、文物與(yu) 社會(hui) 發展之間關(guan) 係的必由之路。浙江杭州市及其下屬的餘(yu) 杭區每年安排專(zhuan) 項經費,用於(yu) 補償(chang) 因文物保護而受到損失的個(ge) 人和組織,並通過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和民生事業(ye) 改善,增強遺產(chan) 區原住民的獲得感。在遺產(chan) 區外,通過夢棲小鎮、良渚文化村、美麗(li) 洲公園3個(ge) 特色園區,讓居民共享文化資源。以良渚博物院為(wei) 核心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一直人氣火爆,文化的種子在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中播撒傳(chuan) 承。

  在講好當代文物保護故事的形式上,需要創新型的媒介賦能讓文物“活”起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利用媒介賦能推動文物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對講好新時代文物保護故事十分重要。良渚古城遺址充分挖掘文物內(nei) 涵,探索跨界融合,開拓“文物+旅遊”“文物+文創”“文物+教育”等新業(ye) 態。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新興(xing) 技術,開展“雲(yun) 展覽”“慢直播”,提供考古流程體(ti) 驗,還將良渚文明植入熱門的手遊場景。通過呈現可視化、傳(chuan) 播互動化、體(ti) 驗沉浸化、共享便捷化、消費多元化等優(you) 勢,文化遺產(chan) 得以永葆活力。

  在講好當代文物保護故事的渠道上,需要通過國際傳(chuan) 播交流的實踐讓文物“走”起來。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ti) ,有助於(yu) 擴大中華文明影響力。良渚文明的紀錄片在近20個(ge) 國家的主流媒體(ti) 播出,多語種解讀良渚文明的短視頻《良渚微講壇》也在網絡引發熱議,海外總覆蓋人數近2億(yi) 。此外,良渚還在推進“良渚與(yu) 世界”活動,展開世界遺產(chan) 保護管理的國際對談,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利用貢獻中國經驗。這些實踐,在世界舞台上搭建起文明對話的橋梁,為(wei) 文物保護故事的傳(chuan) 播注入新活力。

  站在曆史新征程的起點上,講好人民共享的文物保護故事對於(yu) 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承發展非常重要。推動文物資源與(yu) 媒介資源深度融合,使文物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務人民,是文保人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擔當顯現。

  (作者為(wei) 浙江大學傳(chuan) 媒與(yu) 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