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混”,為啥“混采”沒問題“混檢”就違規
近期國內(nei) 多家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被曝存在違規的混檢操作,涉事機構工作人員就是在N個(ge) 咽拭子采集管中各提取1/N的樣本量,然後將其混在一起進行後續檢測。此番操作會(hui) 人為(wei) 稀釋樣本濃度,導致檢測靈敏度降低。
吳雁 天津泰達醫院檢驗科主任技師
前不久,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潘緒宏在北京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hui) 上通報,北京中同藍博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嚴(yan) 重違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操作規範,在明知超量混檢可能導致檢測結果失準的情況下,仍然采取多管混檢的方式進行檢測,涉嫌妨害傳(chuan) 染病防治罪。
那麽(me) ,超量混檢到底是怎麽(me) 回事?又為(wei) 什麽(me) 會(hui) 導致檢測結果失準呢?對此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
單采逐漸被混采所替代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我國一些地區采用了單采或單檢的方式進行核酸檢測。
“單采或單檢,即在樣本采集時將1個(ge) 人的拭子單獨放在1個(ge) 病毒采集管內(nei) ,這個(ge) 采集管裏通常含有3毫升的病毒保存液。在檢測時,工作人員會(hui) 將每個(ge) 采集管作為(wei) 一個(ge) 獨立的樣本進行檢測。”天津泰達醫院檢驗科主任技師吳雁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
而為(wei) 了提升檢測效率,目前常用的是混采方式,即在采集時將多人樣本放在一個(ge) 采集管內(nei) ,以備後續檢測。混采又分為(wei) 5合1混采、10合1混采以及20合1混采。為(wei) 滿足大規模篩查需要,這種采集方式已逐漸替代單采,為(wei) 我國更多地區所采用。
2020年8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醫療救治組(以下簡稱救治組)發布了《關(guan) 於(yu) 印發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檢測技術規範的通知》;2022年1月15日救治組發布了《關(guan) 於(yu) 印發新冠病毒核酸20合1混采檢測技術規範的通知》。
上述兩(liang) 份文件都詳細介紹了,混采樣本采集管和混采采樣拭子的使用要求。對於(yu) 10合1混采的采集管,要求其內(nei) 含6毫升胍鹽或其他有效病毒滅活劑的保存液;對於(yu) 20合1混采的采集管,要求其內(nei) 含11到12毫升胍鹽或其他有效病毒滅活劑的保存液。
混檢會(hui) 稀釋樣本濃度
“目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主要用的是實時熒光RT-PCR方法。”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純琪介紹,樣本檢測機構在拿到采集管後,會(hui) 從(cong) 一個(ge) 采集管中提取樣本並將其轉移到反應板上,這個(ge) 過程被稱為(wei) “分杯”,而一個(ge) “杯”就是一個(ge) 檢測通量。之後,工作人員會(hui) 按照使用說明,往“杯”內(nei) 放入檢測試劑。
而對多管樣本進行混管檢測的方式,被稱為(wei) 混檢,是一種違規操作行為(wei) 。此次出問題的“超量混檢”方式,就是將多管采集樣本以混檢的方式進行檢測。其是讓若幹個(ge) 采集管“共享”1個(ge) 檢測通量,以進行後續的核酸提取和擴增,而按規定每個(ge) 采集管應“獨享”1個(ge) 檢測通量。
吳雁進一步解釋說:“近期國內(nei) 多家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被曝存在違規的混檢操作,涉事機構工作人員就是在N個(ge) 咽拭子采集管中各提取1/N的樣本量,然後將其混在一起進行後續檢測。此番操作雖可降低勞動強度、節省試劑成本,但會(hui) 人為(wei) 稀釋樣本濃度,導致檢測靈敏度降低,增加假陰性檢測結果出現的可能,嚴(yan) 重影響防疫工作。”
“根據檢測試劑種類不同,後期檢測時所需的樣本量也有所區別。”陳純琪舉(ju) 例,如果檢測試劑說明書(shu) 要求加入樣本量為(wei) 200微升,那麽(me) 就要將200微升單個(ge) 采集管樣本加到反應板上,以備後續進行核酸提取。而若將10個(ge) 采集管進行混檢且某個(ge) 采集管內(nei) 有陽性樣本,那麽(me) 此陽性樣本隻有20微升被加到了反應板上,其中的新冠病毒含量相當於(yu) 被稀釋了10倍。特別是當新冠病毒量非常少時,就很有可能造成漏檢。
陳純琪表示,不同於(yu) 混檢,混采是經過科學驗證的,不論是其采集管規格、材質還是其病毒保存液成分、含量都進行了精準設計,可以滿足大規模篩查要求,能大幅提升篩查效率。(陳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