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田氏船模傳承人田霞:妙手複原運河古船

發布時間:2022-06-14 16:31: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憑借對家族技藝的傳(chuan) 承,複原了官船、遊船、客船、貨船、漁船等10餘(yu) 種古船;精益求精製作等比例縮微船體(ti) ,就連指甲蓋大小的門窗都可以開合;最大的願望是看到風檣帆影的勝景在古老的運河中重現……她就是天津市級非遺項目田氏船模製作技藝第四代傳(chuan) 承人——田霞。

  傳(chuan) 承家族技藝

  “長在海河邊,家靠近北運河,我從(cong) 小就喜歡看運河上來往的船隻。船形形色色,有的風帆高張,有的搖櫓而過……”田霞十來歲就跟著父親(qin) 田恩祥學習(xi) 田氏榫卯工藝和鏤空雕刻船模製作技藝。肯吃苦、善鑽研的田霞,經過不斷學習(xi) 、嚐試,慢慢掌握了從(cong) 前期設計到後期製作的每一道工序。從(cong) 部隊退役後,她接過父輩的事業(ye) ,專(zhuan) 門從(cong) 事船模製作。

  田氏船模製作技藝自1867年傳(chuan) 承至今,已有155年曆史。田霞的祖上以漕船為(wei) 業(ye) ,先人田繼勇經常跟隨長輩出航,冬季船舶休業(ye) 時,他嚐試製作仿真漁船槽船模型給孩子們(men) 當玩具,這是田氏船模的最初形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田氏船模越做越逼真,門窗、船帆都能活動,放到河裏和真船一樣可以行駛。”田霞自豪地說。

  田氏船模將釘接榫合與(yu) 木雕鏤空等技法結合,精準複原船的形狀、結構、塗層、內(nei) 飾部件,再現了天津漕運發展史中出現的商船、遊船、官船等,讓人們(men) 得以窺見天津河海要衝(chong) 的曆史地位。

  2017年5月,田氏船模製作技藝被評為(wei) 天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2017年6月,田氏船模亮相尼泊爾津韻絲(si) 路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文化交流活動;2018年5月,參加京津冀文化美食非遺聯展;2019年5月,參加天津世界智能大會(hui) “津”彩非遺展示活動……田氏船模聲名鵲起,走向世界。

  精心複原古船

  100平方米左右的家中,放著10多個(ge) 大型船模,讓居住空間略顯局促。陽台上兩(liang) 平方米的鬥室,是田霞的工作間。電鋸、案板、刨子、銼刀等工具擺放整齊,合上推拉門,就是她心無旁騖沉浸其中的船模世界。

  精心繪製圖紙,開料、刨料、雕刻、組裝、油漆、打磨……數十道繁瑣又辛苦的工序,田霞始終甘之如飴。

  “做船模要有耐心,一艘半米長、不含開關(guan) 門窗的潞河官船,也得花1個(ge) 多月的時間製作。”田霞說,潞河官船就是北運河上的“水警”船,負責保障運送皇糧的船隻安全。

  她展示了一艘潞河官船模型,船頭的信號旗迎風招展,船尾擺放著刀槍劍戟,精美細致,惟妙惟肖。

  有航運以來,就有船模。一個(ge) 個(ge) 船模,就是舟船發展曆史的濃縮。“船模要依照真船的形狀、結構,嚴(yan) 格按比例縮小製作,製作程序、方法和材料與(yu) 造真船無異,原船該有的零件一樣都不能少。”田霞說。

  她指著一艘官船甲板上一個(ge) 10厘米高的水桶模型說,古代官船、遊船上都有用於(yu) 防火和清潔的水桶,船模上這個(ge) 小水桶是用一塊塊纖細的鬆木拚接起來,再用銅線箍緊,與(yu) 真實的水桶一模一樣,不缺一道工序。

  時光流逝,散落在海河沿岸的老漁船,漸漸消失在曆史的煙雲(yun) 中,但田氏船模保留下來,成為(wei) 天津衛漕運文化的生動符號。

  在天津市北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中心,一艘按照1∶6比例製作的海河漁船模型放在展廳中央。“這是我和父親(qin) 一起製作的。這樣的海河漁船如今已經見不到了,但它的樣子印在我的腦海中,於(yu) 是我和父親(qin) 憑著記憶,複原了這艘漁船。”田霞說。

  再現運河勝景

  “田霞堅持古法手工技藝,不辭辛勞,甘於(yu) 淡泊,拒絕了一些商家量產(chan) 的提議。在她看來,手工製作技藝是田氏船模的魂,要一直傳(chuan) 承下去。”天津市北辰區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主任曹廣鳳說。

  田霞經常去高校和中小學講課,傳(chuan) 授非遺知識,講解漕運文化,教學生們(men) 動手製作船模。“孩子們(men) 對船模很感興(xing) 趣。他們(men) 是祖國的未來,更是非遺傳(chuan) 承的未來。我會(hui) 盡我所能,傳(chuan) 承推廣田氏船模技藝。”

  田霞有個(ge) 心願,那就是再現風檣帆影、水波浩蕩的古運河勝景。前不久,聽到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段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的消息,她激動得熱淚盈眶。

  田霞常去圖書(shu) 館、博物館尋找有關(guan) 古船的書(shu) 籍、資料,若是看到以前沒見過的古船圖片,她便欣喜萬(wan) 分。根據資料圖片,田霞複原了一些早已失傳(chuan) 的古船。

  “我今年50歲,趁著還算年輕,爭(zheng) 取把所有的古船都做成實體(ti) 模型,讓後人知道河麵上曾有過它們(men) 美麗(li) 的身影。”田霞說。武少民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