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傳統節日持續煥發時代光芒
如何讓傳(chuan) 統節日持續煥發時代光芒
【熱點觀察】
“原來屈原才是中國式浪漫鼻祖”“屠洪剛端午奇妙遊定軍(jun) 山”“河南衛視端午晚會(hui) 飛龍在天多絕”……剛剛過去的端午節,河南衛視《端午奇妙遊》再次引爆全網,中國傳(chuan) 統節日又火了。幾年前人們(men) 還曾普遍擔憂中國傳(chuan) 統節日在“洋節”衝(chong) 擊下日漸式微,如今對其火“出圈”已經習(xi) 以為(wei) 常,而且對相關(guan) 創新表達的期待值也已普遍提高。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nei) 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wei) 方式。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國四大傳(chuan) 統節日為(wei) 代表的中國傳(chuan) 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今天,我們(men) 提倡和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必須從(cong) 中汲取豐(feng) 富營養(yang) 。如何深入認識中國傳(chuan) 統節日,並把中華美學精神與(yu) 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其生命力,使其持續煥發時代光芒,對文藝界而言既是考驗也是機遇。
經典詩文詮釋傳(chuan) 統節日內(nei) 涵
關(guan) 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節日,民間流傳(chuan) 有“十七大傳(chuan) 統節日”“十二大傳(chuan) 統節日”“八大傳(chuan) 統節日”“四大傳(chuan) 統節日”等不同說法。然而,這些隻不過是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的一小部分,僅(jin) 《中華節日名典》一書(shu) 中集納的就多達2700多個(ge) 。其中,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流傳(chuan) 度、普及度較高,火把節、趕秋節等則有一定的地域性。
傳(chuan) 統節日流傳(chuan) 千年,造就了大量經典詩篇,也留下了一批朗朗上口的俗語諺語。恰恰是這些不朽的詩篇諺語,鐫刻著民族記憶,烙印著民族情感,傳(chuan) 承著民族精神,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幾乎提到每一個(ge) 重大節日,一代代中國人的腦海中都能湧現出對應的詩篇諺語,情感與(yu) 記憶被瞬間激活。除夕後:“千門萬(wan) 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我們(men) 辭舊迎新;元宵節:“眾(zhong) 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我們(men) 樂(le) 享民間煙火;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我們(men) 祭奠先人;七夕節:“兩(liang) 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七夕》)我們(men) 歌頌大愛;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們(men) 期待團圓;重陽節:“獨在異鄉(xiang) 為(wei) 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qin)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dong) 兄弟》)我們(men) 思念親(qin) 人。從(cong) 古至今,用詩文書(shu) 寫(xie) 節日從(cong) 未間斷。在現當代文學史上,也有不少與(yu) 傳(chuan) 統節日相關(guan) 的名篇。如冰心的《童年的春節》、蕭紅的《中秋節》,沈從(cong) 文在《邊城》裏寫(xie) 的端午、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寫(xie) 的中秋等等。
傳(chuan) 統節日的傳(chuan) 承與(yu) 經典詩篇的傳(chuan) 頌相輔相成。節日不是簡單的假日,它的意義(yi) 遠不止旅遊休閑、聚會(hui) 娛樂(le) ,其精神內(nei) 涵恰恰蘊藏在這些經典詩篇中。這也要求我們(men) ,必須要把傳(chuan) 承節日與(yu) 傳(chuan) 頌詩篇結合起來。其實,我們(men) 之所以對一些經典詩篇耳熟能詳,中小學語文教材功不可沒。教材相關(guan) 話題較容易引發熱議,其原因就在於(yu) 教材的教育意義(yi) 及深遠影響無可替代。關(guan) 於(yu) 中小學語文教材,曾出現過替代經典詩文的聲音,這種觀點遭到了廣泛反對。一些負麵事件也警醒我們(men) 必須要對教材的把關(guan) 慎之又慎,傳(chuan) 統節日相關(guan) 詩文不僅(jin) 不能隨意刪改,還要通過選讀教材、選修課等科學合理地予以擴展。
豐(feng) 富活動彰顯傳(chuan) 統節日價(jia) 值
過節必然伴有豐(feng) 富的習(xi) 俗活動和各種各樣的味蕾記憶。幾千年來,傳(chuan) 統節日相關(guan) 的各項活動、風俗和儀(yi) 式,已深深地內(nei) 化為(wei) 中國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wei) 習(xi) 慣。傳(chuan) 統節日中所蘊含的倫(lun) 理道德和審美內(nei) 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社會(hui) 意義(yi) 和時代價(jia) 值。
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元宵或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臘八節喝臘八粥,某種程度上說,傳(chuan) 統節日一直“活”在人們(men) 的美食記憶中,所以也有人把端午節稱為(wei) “粽子節”,把中秋節叫作“月餅節”。飲食文化是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僅(jin) 僅(jin) 把過節矮化為(wei) 吃和消費是不行的。節日所承載的敬畏自然、家國情懷、感恩重孝、文化認同等更為(wei) 重要。
敬畏自然。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的起源多與(yu) 曆法節氣、祭祀文化相關(guan) ,原因即在於(yu) 古人的自然崇拜,也就是對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直到今天,每逢春節,各地貼春聯和門神祈福、燃爆竹驅趕“年獸(shou) ”,習(xi) 俗的核心即是中國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理念,敬畏自然,與(yu) 天地萬(wan) 物交流,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理念永不過時。
家國情懷。一種觀點認為(wei) ,端午節最早的起源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夏至。流傳(chuan) 過程中,古代人民將端午節與(yu) 屈原等曆史人物故事聯係起來,賦予節日情感和道德色彩。當端午節成為(wei) 紀念日,人們(men) 通過賽龍舟、包粽子紀念屈原,其中蘊含的愛國主義(yi) 精神也得以傳(chuan) 承和弘揚,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yi) 。
感恩重孝。“每逢佳節倍思親(qin) ”這句詩生動詮釋了中國傳(chuan) 統節日傳(chuan) 承的意義(yi) 和中國人的感恩重孝文化。無論是清明節的祭祖,還是春節、中秋節的團圓飯,抑或是重陽節圍繞尊老敬老開展的各類活動,孝文化潤物無聲。這種文化也促使我們(men) 大力弘揚孝親(qin) 敬老傳(chuan) 統美德,落實好老年優(you) 待政策,維護好老年人合法權益,發揮好老年人積極作用,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文化認同。中國傳(chuan) 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有利於(yu) 增進民族認同、加強民族團結、維係國家統一、凝聚海內(nei) 外華人,為(wei)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凝心聚力。每年春節期間,我們(men) 與(yu) 海外華人華僑(qiao) 同看春晚、共度佳節,便是節日在今天的價(jia) 值之一。
文藝創新展現傳(chuan) 統節日活力
從(cong) 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節目《唐宮夜宴》橫空出世後,《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遊》《端午奇妙遊》《七夕奇妙遊》《中秋奇妙遊》《重陽奇妙遊》等“中國節日”係列爆款持續引發熱議,《洛神水賦》《龍門金剛》等文藝精品充分展現了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的強大生命力,證明了其“活”在當下、火在當下的現實性,為(wei) 我們(men) 帶來諸多啟示。
《唐宮夜宴》“出圈”之後,社會(hui) 各界圍繞節目展開了全麵討論,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yu) 河南衛視找準了方向,這個(ge) 方向就是深入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如果說《元宵奇妙夜》還是借力《唐宮夜宴》和元宵節所做的“讓文物活起來”的嚐試,那麽(me) ,《清明奇妙遊》再現宋代文人雅集風會(hui) 、《端午奇妙遊》水下演繹《洛神賦》呼應端午祈願、《七夕奇妙遊》既有小情更有大愛、《中秋奇妙遊》展現父女團聚故事、《重陽奇妙遊》呈現禮儀(yi) 孝道,已經對傳(chuan) 統節日的文化內(nei) 涵進行了深入解析和生動詮釋。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如何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中國節日”係列給出了答案。《元宵奇妙夜》中,唐俑不僅(jin) “活”起來,而且穿行於(yu) 博物館,帶觀眾(zhong) 與(yu) 文物、曆史直接對話,內(nei) 容創新令人驚豔;《清明奇妙遊》通過“戲中戲,畫中畫”的創新表達結構,突破時空再現《西園雅集圖》,形式創新驚喜連連。新技術催生了文藝形式創新,拓寬了文藝空間。正確運用新技術、新手段,不僅(jin) 能激發創意靈感,還能為(wei) 靈感落地做好服務。
“中國節日”係列的成功離不開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內(nei) 核、文藝形式的創新和科技的助力。當然,無論是深耕傳(chuan) 統文化、聚焦傳(chuan) 統節日的內(nei) 容選擇,還是一個(ge) 個(ge) 驚豔的創意,都並非一日之功。我們(men) 在學習(xi) “中國節日”係列成功經驗時,也應當避免照搬跟風、克隆山寨,抄襲隻能是東(dong) 施效顰。不僅(jin) 要帶著禮敬之心學習(xi) ,還要增強自我突破的勇氣,如此方能邁向更加廣闊的創作天地。
(作者:劉珺、彭昇,分別係中南大學講師、中南大學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