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空間天氣服務能力,保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
作者:莊國泰(中國氣象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
在從(cong) 太陽到地球的日地空間中,發生的空間天氣事件會(hui) 影響天基和地基技術係統正常運行及可靠性,甚至危及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為(wei) 現代社會(hui) 麵臨(lin) 的典型非傳(chuan) 統安全因素。
2002年6月中國氣象局成立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承擔我國空間天氣監測預警、預報發布和應用服務職責。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日新月異、空間探索利用日益廣泛,空間天氣監測預報服務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空間天氣預報準確率不斷提升,應用服務效益顯著。
站在“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匯期,空間天氣工作將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為(wei) 根本遵循,加快科技創新,提升業(ye) 務能力,不斷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繼續為(wei) 保障我國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服務生命安全、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作出重要貢獻。
在黨(dang) 的領導下我國空間天氣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黨(dang) 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二十年來,我們(men) 矢誌不移堅持自主創新,逐步破解空間天氣監測預報服務難題,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弱到強、從(cong) 服務國家到服務全球,建成了監測預報服務三位一體(ti) 的空間天氣業(ye) 務體(ti) 係,氣象工作的領域從(cong) 地球大氣拓展到日地空間。
致力監測精密,基本形成天地一體(ti) 化空間天氣監測格局,實現從(cong) 太陽爆發到地球空間環境響應“全過程”的自主觀測。依托風雲(yun) 係列氣象衛星裝載了10類26台(套)空間天氣監測儀(yi) 器,在15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建有地基空間天氣觀測設備84台(套),初步實現了對太陽、地磁、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重要參數的業(ye) 務化監測,特別是風雲(yun) 三號E星實現了國內(nei) 首次對太陽的太空成像觀測。
聚焦預報精準,形成了以定量預報為(wei) 主的空間天氣預報預警業(ye) 務,空間天氣預報準確率整體(ti) 與(yu) 國際水平相當。已具備對日地空間關(guan) 鍵要素做出長期、中期、短期預報預警和現報的能力,形成全鏈條業(ye) 務體(ti) 係,對指定在軌航天器飛行路徑具備隨時發布碎片交會(hui) 預警的能力。太陽和地磁活動的主要指數及空間天氣事件預報準確率已處於(yu) 國際領先水平。
緊扣服務精細,建立了專(zhuan) 業(ye) 化空間天氣服務係統,在航天、航空等領域應用效益日益顯著。開展了一係列重要的空間天氣保障服務,形成了航天、民航等穩定的專(zhuan) 業(ye) 用戶群體(ti) ,服務領域不斷擴大。2021年11月16日,國際民航組織批準的第四個(ge) 全球空間天氣中心在中國氣象局掛牌運行,正式為(wei) 國際民航飛行業(ye) 務提供全球空間天氣預報預警服務信息。
協同科技創新,搭建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和人才培養(yang) 平台,為(wei) 我國乃至全球空間天氣事業(ye) 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有力支撐國家在空間天氣領域的頂層設計,幫助多個(ge) 部門建立空間天氣業(ye) 務,打造了我國空間天氣科學研究成果的主要技術轉化和應用平台,協力推動我國空間天氣科學發展。2009年與(yu)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共同成為(wei) 世界氣象組織空間天氣業(ye) 務協調機構的聯合主席單位。
推動新時代空間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意義(yi) 重大
當前,我國已踏上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隨著國家現代化程度的提升,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探索利用空間的活動越來越多,空間天氣災害事件對我國先進技術係統和人民生命健康的影響也將更加凸顯。近40%的航天器故障與(yu) 空間粒子輻射和熱層天氣有關(guan) ,無線電通信導航係統在電離層天氣變化期間性能會(hui) 下降甚至失效,飛機跨極飛行通信和精密進近著陸會(hui) 受空間天氣影響,長距離輸電網絡在地磁擾動期間會(hui) 出現故障。保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更高水平的空間天氣服務。
空間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對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yi) 。作為(wei) 新型安全領域,太空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空間所蘊含的巨大價(jia) 值越發被世界各國所認識,已成為(wei) 國際競爭(zheng) 的戰略製高點。需要我們(men) 堅持總體(ti) 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與(yu) 安全,通過不斷提升空間天氣業(ye) 務能力,有效防範化解空間天氣災害帶來的各類風險挑戰,最大限度地減輕空間天氣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為(wei) 我們(men) 國家也為(wei) 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重要貢獻。
空間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對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有重大科學意義(yi) 。宇宙浩瀚,太空蒼茫,認識和掌握空間天氣變化規律是太空活動的重要保障。從(cong) “神舟”“嫦娥”到“天宮”“天問”,捷報頻傳(chuan) 的航天等重大工程靠的就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唯有將科技創新作為(wei) 空間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不斷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才能進一步增強科技自立自強的底氣和信心,更好保障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實施。
空間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對保障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有重大現實意義(yi) 。氣象事業(ye) 作為(wei) 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hui) 公益事業(ye) ,是服務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護佑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保障。作為(wei) 其重要組成部分,空間天氣工作事關(guan) 航天、航空、能源、通信、導航等經濟社會(hui) 發展關(guan) 鍵領域安全。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領域拓展到哪裏,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就必須部署在哪裏。一場小型地球空間暴可致近40顆星鏈衛星墜毀,在極端空間天氣災害事件發生可能性明顯增加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提升空間天氣業(ye) 務能力。
以國家需求為(wei) 導向推進空間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
國之所需,力之所向。站在新征程上,我們(men) 將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防災減災救災和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國家需求為(wei) 導向,推進空間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空間天氣業(ye) 務應用效益。
國務院近日印發的《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明確指出,要建設空間氣象觀測網,發展太陽風暴、地球空間暴等空間天氣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加強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能力建設。
根據中國氣象局《空間天氣業(ye) 務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2-2025年)》,到2025年,將有效提升以“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為(wei) 標誌的空間天氣業(ye) 務能力,建成“全時空、多要素、多領域”空間天氣業(ye) 務係統,提升天地配合、全球覆蓋的空間天氣觀測能力,建設第一代“全鏈路”日地空間天氣數值預報業(ye) 務係統,形成麵向航天、航空等領域的專(zhuan) 業(ye) 服務平台,整體(ti) 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一是提升空間天氣監測預警業(ye) 務能力。完成天地一體(ti) 化空間天氣監測體(ti) 係設計,初步實現中國區域大氣-空間無縫隙監測能力;建成智能規範的空間天氣預報係統,實現對空間天氣因果鏈關(guan) 鍵節點主要參數的主客觀融合預報,提升預報準確率;結合服務導向和用戶需求,不斷提升航天、航空、通信、導航等重點領域的空間天氣專(zhuan) 業(ye) 服務能力。
二是加強空間天氣災害防禦減緩研究。深化探究太陽活動影響氣候變化的物理機製、極端空間天氣災害事件,以及人類和自然係統暴露度、脆弱性。聚力攻關(guan) ,在航天、航空、通信、導航等領域的空間天氣災害防禦減緩研究等方麵取得突破。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全球空間天氣中心和世界氣象組織空間天氣協調機構聯合主席單位作用,共同守護全人類生命安全與(yu) 共同利益。
三是推動空間天氣學科係統發展。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推動建立跨部門空間天氣事務協調機製;通過各類創新平台以及國家或部門的科研計劃等,構建多方支持的應用研發機製;創造有利政策環境,讓更多優(you) 秀空間天氣業(ye) 務人才脫穎而出;建立空間天氣應用互通互融工作模式,與(yu) 用戶部門和國內(nei) 外科研力量攜手合作。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氣象局將勇立潮頭、奮楫揚帆,堅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繼續拓展氣象業(ye) 務的新空間,不斷開創空間天氣的新格局,為(wei) 保障國家安全和服務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