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包裝精美、贈品多成普遍現象 外賣過度包裝如何解

發布時間:2022-06-16 11:03:00來源: 廣州日報

  外賣“過度包裝”如何解

  包裝精美、贈品多成普遍現象 無餐具選項常“形同虛設” 解決(jue) 外賣垃圾問題需多方探索

  近幾年,快速發展的外賣行業(ye) 給人們(men) 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由此而產(chan) 生的外賣垃圾也隨之快速增長。近期,一份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相關(guan) 研究團隊的研究報告引發關(guan) 注,該團隊根據3500萬(wan) 份外賣訂單分析,2020年全國外賣垃圾中塑料垃圾重量約160萬(wan) 噸,而無害化處理160萬(wan) 噸塑料垃圾,大約需花費24.5億(yi) 元。

  這一數據無疑反映出當前外賣垃圾所造成的社會(hui) 成本之高。為(wei) 減少外賣包裝所帶來的環境汙染,業(ye) 內(nei) 一直以來都有相關(guan) 的“減塑”行動在進行,如由平台方發起的“無需餐具”選項作為(wei) 外賣餐具源頭減量的第一步,以及呼籲使用無紡布或紙質包裝替代塑料包裝等。在當前外賣行業(ye) 中,外賣包裝究竟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進一步推動外賣垃圾問題的解決(jue) ?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采訪了一些消費者、商家、平台以及業(ye) 內(nei) 相關(guan) 人士。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程依倫(lun) (除署名外)

  調查

  外賣“過度包裝”成常態

  近期,記者先後點過20多份外賣,每一次下單前都會(hui) 勾選“不需要餐具”選項,但除了兩(liang) 家餐廳以外,其餘(yu) 大部分商家仍附贈了餐具;在這20多份外賣中,打包費最高為(wei) 6元,最少為(wei) 0.5元,其他普遍在1~3元間。而商家的“過度包裝”情況日趨普遍,如“大碗裝小菜”“大袋裝小配料”等,導致包裝容積率較高;包裝材料方麵則逐漸環保化,采用紙質包裝袋的商家有10家,采用無紡布保溫袋包裝的有4家,其餘(yu) 仍采用普通塑料包裝袋,但由於(yu) 不少紙盒中依然存在塑料膜成分,且消費者循環利用無紡布保溫袋的幾率較低,這些外賣產(chan) 生的垃圾依然會(hui) 造成環境壓力。

  送桌布、送煲仔、送烤盤、咖啡分裝…

  消費者吃外賣如“拆盲盒”

  三個(ge) 流沙包、三顆蝦餃、一份鳳爪,總計87.5元的外賣送到記者手中時,卻發現這是一份體(ti) 量略微“超標”的外賣:打開精美的無紡布保溫袋外包裝後,裏麵躺著的除了三個(ge) 用塑料膜覆蓋的紙質大餐盒,還有一個(ge) 紙質信封,信封內(nei) 包含一張麵積約一平方米大小的塑料桌布、塑料手套等。

  一份蓋飯,一份布丁,某餐飲店送來的外賣更是營造出了“拆盲盒”的儀(yi) 式感——隨蓋飯附贈的是一口砂鍋煲,隨布丁附贈的為(wei) 一個(ge) 陶瓷小茶杯,且茶杯躺在一個(ge) 體(ti) 積為(wei) 其4倍大的紙盒之中。除此之外,包裝袋內(nei) 還包括一次性筷子、塑料勺、塑料叉以及裝有前菜小食的塑料盒等。其中尤其誇張的為(wei) 一份長約20厘米、造型為(wei) 一條鯉魚的包裝袋,拆開來裏麵竟隻是一份手掌心大小的醬油瓶和芥末袋。

  然而這還不是最誇張的。市民顧女士在天河區CBD上班,由於(yu) 每天中午的休息和午餐時間隻有一個(ge) 小時,為(wei) 了提高就餐效率,顧女士往往會(hui) 和同部門的同事一同點外賣。但有一回點外賣經曆讓顧女士哭笑不得:她選擇了一家煲仔飯餐廳,一共點了二十多份煲仔飯,價(jia) 格在25元~40元不等,卻不料每一份都是用電飯煲內(nei) 膽獨立包裝的,“我們(men) 吃完之後,辦公室裏就突然多了二十多個(ge) 內(nei) 膽煲,場麵頗為(wei) 尷尬。後續我們(men) 打電話詢問商家,商家表示不回收,於(yu) 是大家隻好將煲一起丟(diu) 掉,給清潔工人造成的回收壓力非常大。”除此之外,為(wei) 招徠更多消費者,更有部分商家直接“點烤肉外賣贈送烤盤”“點牛肉火鍋贈送小鍋”。

  即便是在飲品業(ye) 內(nei) ,為(wei) 提高品牌認知度和消費者體(ti) 驗,不少商家也會(hui) 在包裝上下功夫。以某茶類飲品店為(wei) 例,記者在購買(mai) 該店飲品外賣時,同樣勾選了“不需要餐具”,然而在茶飲的隨贈品中,不僅(jin) 有可降解塑料吸管,同時該飲品還有雙重包裝——一層塑料壓膜蓋,外加一層可拆卸的塑料蓋,此外附贈的還包括塑料開封器、塑料玩具等,都屬於(yu) “包裝標配”。

  類似的情況,在消費者群體(ti) 中可謂數不勝數。“這年頭吃個(ge) 外賣,光是拆包裝就費勁。”消費者小李也對如今外賣行業(ye) 裏的“過度包裝”格外不解:“過去點一份外賣,大多數都是普普通通的一杯奶茶或者一份盒飯,但是如今,點一杯咖啡可能送到家裏來的就包括分裝咖啡液、袋裝礦泉水、袋裝鮮奶、冰塊、咖啡杯,甚至還包括杯墊、隔熱套等,喝完一杯咖啡,光這些外賣包裝就可以裝滿一個(ge) 垃圾桶。”

  環保盒袋“不環保”? “零餐具”選項如虛設?

  外賣包裝精美,固然可提高品牌的認知度和用戶的消費體(ti) 驗,但長此以往,卻也讓不少消費者大呼“浪費”。“尤其是之前因為(wei) 疫情防控居家的時候,家裏一日三餐都依賴外賣,由此產(chan) 生的外賣垃圾最多時可達二十幾袋。”小李說。

  環衛工張叔負責某居民小區的垃圾拖運,張叔透露,每天他所負責的4個(ge) 樓棟,總共約140多戶人家,每天僅(jin) 午餐和晚餐時間就要分別運送三趟垃圾車,“裏麵大部分都是外賣垃圾,有時候我們(men) 會(hui) 單獨把外賣餐盒清理出來,其中也有一些質量不錯可以重複使用;除此之外還有像紙袋、無紡布保溫袋之類的垃圾,其中一些專(zhuan) 用保溫袋是可以重複使用的,但基本上大家都會(hui) 隨著外賣餐盒一起扔出來。”

  無紡布保溫袋、紙袋等是近幾年為(wei) “減塑”而由平台方發起的改變。“但實際上由於(yu) 油漬等原因,目前的保溫袋、食品紙袋幾乎都無法回收,當它們(men) 隨生活垃圾被運往垃圾中轉站,最終對環保消納造成的壓力可能還甚於(yu) 塑料袋。”來自普慧環保的李憲坤介紹,在食品包裝方麵,目前市麵上的包裝材料主要包括四種:聚丙烯塑料(PP)、聚苯乙烯塑料(PS)、紙、鋁箔等。其中,如今備受推廣的無紡布包裝所產(chan) 生的碳排放實則是普通PP塑料袋的11倍,這意味著無紡布需重複使用11次才能夠真正達到減碳的效果。同樣的還有一些由玉米澱粉製成的可降解包裝餐盒,由於(yu) 可降解材料特殊,如若要達到減碳效果,必須通過特殊的回收途徑和處理設備。

  “現在一方麵很多地方還沒有這樣的回收處理能力,另一方麵許多紙質餐盒內(nei) 還都有一層PP膠,難以分類,最終的歸宿也還是同樣被當作生活垃圾填埋或焚燒。從(cong) 宏觀角度考慮,這些外賣垃圾沒有分好類也是對社會(hui) 資源的極大浪費,因為(wei) 可降解餐盒的生產(chan) 材料是糧食或者秸稈類,這些完全可以用於(yu) 養(yang) 殖等其他領域。”李憲坤表示,外賣想要實現“減塑”目標,其核心不僅(jin) 是在總量上減少塑料的使用,更重要的還包括末端的分類和回收,“如果不能有效利用,這些無紡布、可降解餐盒、鋁箔等所造成的成本和汙染也會(hui) 更大。”

  同樣略顯“尷尬”的還有“無需餐具”選項,記者留意到,盡管從(cong) 2021年開始各大外賣平台便開始鼓勵消費者在購買(mai) 外賣時不使用餐具,但在記者點外賣以及其他消費者的反饋中得知,部分商家依然會(hui) 忽視該選項,將餐具一同配送。記者對此曾致電多個(ge) 商家,得到的回應大多是“到餐點人手忙不過來,索性統一配了餐具”“打包時沒有留意”等。其中一位商家告訴記者,一份餐具大約會(hui) 占據他們(men) 幾毛錢的成本,“從(cong) 我們(men) 的角度來說,即便多配送了餐具,消費者也較少會(hui) 因此而投訴;相反,我們(men) 會(hui) 擔心因為(wei) 沒配送餐具而收到差評。”

  環保成本“轉嫁”:消費者為(wei) 外賣包裝“埋單”

  外賣訂單數量增長,加上外賣“過度包裝”“豪華包裝”等情況,使得外賣包裝垃圾問題不容小覷。

  根據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溫宗國團隊的研究估算,2020年外賣行業(ye) 塑料使用量為(wei) 160萬(wan) 噸;來自深圳大學的段華波團隊則通過估算的垃圾量進行生命周期評估,估算得出2019年共產(chan) 生約90萬(wan) 噸外賣垃圾(其中塑料垃圾57.8萬(wan) 噸、紙類垃圾27.9萬(wan) 噸、木質筷子8萬(wan) 噸、金屬類約1萬(wan) 噸等),其所產(chan) 生的碳排放超過兩(liang) 百萬(wan) 噸,這些碳排放的價(jia) 格無疑也“分攤”到了消費者頭上。

  以外賣包裝費2元/份計算,根據易觀數據,2020年我國共產(chan) 生171億(yi) 筆外賣訂單,這意味著消費者為(wei) 包裝付出的成本達到342億(yi) 元。即便從(cong) 環保角度看,商家采用的並非塑料產(chan) 品,但這些環保成本最終仍由消費者承擔。

  以記者點的某餐飲店一份售價(jia) 70元的外賣為(wei) 例,其外賣用砂鍋包裝,同時還附贈小菜等,其中打包費顯示為(wei) 3元。而據某家餐廳主廚透露,這樣一份外賣的實際成本並沒有那麽(me) 高,但像送砂鍋這種包裝可以讓消費者有一種“賺到”的感覺:“按照網上批發的價(jia) 格來算,一個(ge) 砂鍋5元、魚類配料17.9元、米飯0.8元、小菜1.5元,若不計算人工和店租等成本的話,外賣的成本實則隻要25.2元。”再以某款售價(jia) 32元的布丁為(wei) 例,“布丁大多是布丁粉調製,一般成本2元,如若是好的製作方式,成本大約5元;即便附贈陶瓷杯,包裝成本也就2元。但是很少有消費者會(hui) 去算外賣的成本。”

  不過也有一些願意去“計較”的消費者。市民Apple就發現了部分商家的“包裝費套路”。她告訴記者,去年開始她在某家餐廳選購外賣時,就發現商家店鋪首頁寫(xie) 著“僅(jin) 需要收藏商家店鋪並支付0.1元就可贈飲一杯涼茶飲品”,然而在點完餐食之後,Apple卻發現包裝費為(wei) 4元,其中涼茶的包裝費2元。但等她收到外賣時才發現,所謂的涼茶飲品其實就是在超市購買(mai) 的盒裝涼茶,並不需要額外包裝。自此之後,Apple便開始格外留意“包裝費”的構成,她發現在點外賣時,類似的商家“套路”不少,如“免費增加土豆片”“免費增加香菜”等,實則一旦分裝也需消費者支付相應的包裝費用;而在她點燒烤時,每一份烤串便用一份獨立包裝,從(cong) 而累加收取包裝費。

  “之所以這種情況普遍,是因為(wei) 包裝費不會(hui) 被平台抽傭(yong) ,商家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轉嫁壓力,說到底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Apple告訴記者。

  探索

  解決(jue) 外賣垃圾問題需多方合力

  此前,同樣曾麵臨(lin) “過度包裝”爭(zheng) 議的還有粽子、月餅、化妝品等商品。經過一係列的政策出台,如今這些商品已逐步實現“瘦身”。“目前,我國對於(yu) 外賣包裝還沒有製定相應標準,大部分的外賣包裝都是商家自行設計,且包裝費也由商家定價(jia) ,原則上目前的外賣包裝還是以食品安全為(wei) 首,同時將環保要求作為(wei) 重要考量因素。”某外賣平台方表示。

  “給外賣設立標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更多地需要從(cong) 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做好頂層設計和規範外賣包裝的標準或垃圾處理製度。”李憲坤告訴記者。在采訪中,記者與(yu) 采訪對象也討論了解決(jue) 外賣垃圾問題的可能性。

  可降解材料、減量、回收、自帶餐具……

  多方探索“減塑”方案

  盡管可降解材料存在難以回收的情況,但就目前來看,可降解材料依然是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心中的優(you) 質“減塑”方案。目前市麵上的可降解材料有多種,如環保鋁箔類、可降解麥秸稈類、紙類,或玉米澱粉合成類。

  暨南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曾永平指出,用生物基為(wei) 原料來生產(chan) 塑料,目前的生物基對傳(chuan) 統塑料的可替代潛力超過了90%。盡管從(cong) 目前來講,生物基塑料的成本依然很高,但是先通過合成澱粉,再通過澱粉來合成生物基塑料,其成本可以大大下降。“我們(men) 估量出,與(yu) 2020年相比,2060年全球塑料工業(ye) 累積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從(cong) 25gt增長到112gt,且這些塑料垃圾將會(hui) 構建成一個(ge) 儲(chu) 量達到85gt的二氧化碳碳庫。因此僅(jin) 僅(jin) 提高塑料回收率無法從(cong) 根本上改變塑料垃圾增長的趨勢。”

  曾永平也提出,目前針對塑料的回收仍存在不少問題和局限,“以目前的技術來說,我們(men) 能夠大規模回收的主要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等材料,僅(jin) 覆蓋約50%的塑料產(chan) 能;其次,在回收再利用過程中,二次塑料生產(chan) 還會(hui) 損失30%的原材料;此外,塑料還容易發生老化,回收次數有限,回收意願較低等。”他表示,這也使得外賣包裝領域的可降解材料運用成為(wei) 一個(ge) 難題,需要多方來共同探索合理路徑。而研究者們(men) 認為(wei) ,解決(jue) 該問題或許大致可參考目前歐美、日本等地區的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製度,即“生產(chan) 者的責任不僅(jin) 需要在生產(chan) 過程之中,且要延伸到產(chan) 品的整個(ge) 生命周期之中,特別是廢棄後的回收和處置”。這需要包括包裝生產(chan) 廠家、餐廳、消費者、平台企業(ye) 、物流係統、環衛係統、回收企業(ye) 、政府等環節共同發力。

  據記者了解,目前各種探索也正在進行。如從(cong) 去年起,針對無紡布袋用量增長的情況,中國產(chan) 業(ye) 用紡織品協會(hui) 便開始與(yu) 外賣平台合作探索無紡布袋回收再生,並試點與(yu) 商家門店合作進行回收;在循環再生環節,對回收的塑料餐盒進行破碎、清洗、再造,實現外賣餐盒的“重塑新生”。

  除了材料替換,關(guan) 注回收環節的李憲坤還認為(wei) ,想要減少外賣包裝對環境的汙染,最關(guan) 鍵應該是減量和回收,具體(ti) 操作起來包括三點:第一是改變社區商業(ye) 生態,把70%生活必需品由社區下的商鋪來負責,帶動800米半徑範圍內(nei) 的超市、夫妻店等對外賣等商品進行無包裝、低碳、節儉(jian) 配送;第二,用先進的源頭分類收集技術,把產(chan) 生的快遞及外賣塑料、紙板及其它包裝垃圾有效回收並資源化利用;第三,通過高價(jia) 回收塑料、紙板,補貼資源化回收公司等方式來進一步鼓勵回收行為(wei) 。

  類似的探索也正在開展。據記者了解,此前在廣州大學城就曾試點推進塑料餐盒規模化回收,通過外賣平台與(yu) 高校、餐飲商家及回收、循環再生企業(ye) 等主體(ti) 合作,探索塑料餐盒分類回收與(yu) 循環再生模式;還有企業(ye) 開始試點裝有芯片的可跟蹤“循環餐盒”,根據理想情況,每個(ge) 循環餐盒能使用一年半至兩(liang) 年,至少可循環150次。此類模式未來或可鋪開至工業(ye) 園區、寫(xie) 字樓等多種場所。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商家也在發起環保活動。如一些飲品店推出“若消費者自帶杯可直接減免4元”;部分餐飲企業(ye) 也在醞釀“讓消費者自帶餐盒”服務。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