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延安出發》:在藝術回望中吹響前進號角
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跨越八十餘(yu) 載光陰,曾經激勵著中華兒(er) 女前赴後繼奮起抗爭(zheng) 、保衛祖國的《黃河大合唱》,如今依然激昂雄壯。在近期播出的《從(cong) 延安出發》的舞台上,觀眾(zhong) 得以了解當年冼星海抱病創作的艱辛曆程,重溫這波瀾壯闊、震撼人心的音樂(le) 史詩。
為(wei) 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舉(ju) 辦8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大型文化節目《從(cong) 延安出發》,聯合16家國家級文藝院團、院校及演出機構,結合新時代優(you) 秀文藝精品,展示了中國文藝的新發展成果與(yu) 青春姿態,表達文藝工作者代代相傳(chuan) 的不變初心、為(wei) 人民而歌的職責使命。
精心編排,重溫從(cong) 延安出發的文藝經典
80年前,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發表,為(wei) 新中國文藝發展道路點亮一盞前行明燈;80年來,“到人民中去,為(wei) 人民創作”的文藝創作精神曆久彌新,迸發出無窮的力量,始終指引著中國創作的方向。《從(cong) 延安出發》以此為(wei) 核心,聚焦延安文藝精神,梳理出一條從(cong) 延安出發、貫穿新中國文藝史的發展脈絡。
《從(cong) 延安出發》以平均年齡90餘(yu) 歲的前輩文藝工作者和青年文藝工作者的對話串起整期節目,並融合戲劇、音樂(le) 、舞蹈等文藝形式展現中國文藝輝煌成就。當青年演員吳磊、關(guan) 曉彤、劉昊然、李光潔、張雪迎,與(yu) 孟於(yu) 、喬(qiao) 佩娟、田華、楊先讓、顧威等前輩藝術家促膝長談,一幕幕艱苦而火熱的創作場景,一張張樸素而振奮的麵龐,一出出悲壯崇高又振聾發聵的革命文藝接連重現,讓觀眾(zhong) 徜徉曆史、欣賞經典,也將傳(chuan) 承與(yu) 感動貫穿始終。
沿著“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創新思路,《從(cong) 延安出發》在主題設置、框架設計和內(nei) 容編排上展現了匠心和巧思。一方麵,創作團隊遠赴延安采風,以黃土高原沉澱的深厚文化為(wei) 依托,在舞台上意象化呈現延安革命歲月的寶塔山、延安魯藝舊址、楊家嶺中央大禮堂等標誌性建築,營造了濃厚的革命文藝氛圍。另一方麵,創作團隊實地走訪了多家博物館、藝術館並訪問多名美術和曆史專(zhuan) 家後,搜集整理出近百件藝術展品,結合XR、AR等技術手段打造出“時光藝術館”概念,讓觀眾(zhong) 穿越時間長廊,沉浸式感受延安時期火熱的文藝創作情景。此外,節目還邀請一眾(zhong) 實力派青年演員以影視化戲劇的形式再現冼星海、郭蘭(lan) 英、吳印鹹、古元、周立波等藝術家為(wei) 革命奔走呼號、為(wei) 人民激情創作的動人情景。
“到人民中間去,到火熱的鬥爭(zheng) 中去”,從(cong) 延安出發的文藝精神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紮根土壤,如今枝葉繁茂、碩果累累。回溯八十載,《從(cong) 延安出發》既深情回顧了新中國文藝經典,又精心展示出新時代的優(you) 秀文藝精品。中國交響樂(le) 團與(yu) 煤礦文工團合作的《黃河大合唱》悲壯激越、振奮人心,中國歌劇舞劇院帶來的《白毛女》為(wei) 廣大勞苦大眾(zhong) 而歌,還有精心選編的交響芭蕾《山河》、歌劇《命運》、舞蹈詩畫《國色》、長篇報告文學《穀文昌》、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和電視劇《人世間》等新時代文藝精品一一亮相。
用情講述,感受個(ge) 人與(yu) 時代的同頻共振
“這是一次對動人曆史景觀的回顧和崇仰,也是對當代中國文藝使命擔當的一次認識上的升華。”中國作家協會(hui) 副主席、文藝評論家閻晶明表示,在對談和影視化戲劇的雙重講述下,《從(cong) 延安出發》用一輩輩人、一段段與(yu) 時代同頻共振的人生,為(wei) 延安文藝寫(xie) 下生動的注腳。
在老一輩藝術家的回憶和舞台演繹下,我們(men) 走入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走近閃耀在新中國文藝星空的藝術大師。孟於(yu) 17歲之時,為(wei) 延安湧動的革命熱情所吸引,抱著“為(wei) 抗日戰爭(zheng) 出一份力”的決(jue) 心,毅然離家奔赴延安,投向革命的熱潮。喬(qiao) 佩娟介紹《白毛女》之所以直抵人心,是因為(wei) 台上台下都是相同的命運,與(yu) 其說台前演員和幕後主創們(men) 是在塑造人物,不如說他們(men) 就是在表達自己,講述參與(yu) 革命鬥爭(zheng) 的真實經驗。田華以“南泥灣精神”告訴年青一代“無論時代怎麽(me) 變,奮鬥的底色永遠不能變。”
在為(wei) 英雄們(men) 放歌中,在前輩藝術家對青年的殷殷囑托中,在青年一代的傳(chuan) 承和創新中,《從(cong) 延安出發》全景式展示了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精神對新中國文藝的影響和發展,更以幾代中國文藝青年的跨時空碰撞,書(shu) 寫(xie) 出為(wei) 人民而歌的無悔擔當與(yu) 前進力量。
接續傳(chuan) 承,在追尋中投身人民文藝的創作
《從(cong) 延安出發》每期節目的開篇,以青年追尋者的角度提出疑問,並在他們(men) 一次次與(yu) 前輩的對談中逐漸找出答案。節目首尾呼應、貫穿始終,串聯起八十年來中國藝術長河裏生生不息的人民情懷、奮鬥底色和時代脈動,更鼓舞並引領青年一代在幸福的創作環境裏傳(chuan) 承精神,潛心創作。
“在艱難的環境中,點燃他們(men) 內(nei) 心的是什麽(me) ?這些光影又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將告訴我們(men) 什麽(me) ?”演員劉昊然麵對在延安創作的新聞紀錄電影《南泥灣》,發出了自己的疑問。與(yu) 他一起走進崢嶸歲月尋找答案的是93歲的表演藝術家田華。一段段南泥灣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故事被老藝術家田華緩緩道來,也讓她不禁感慨:“要珍惜這個(ge) 時代,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年輕的同行們(men) 一起,讓中國文藝這棵80歲的常青大樹煥發新的光彩。”她的諄諄寄語也得到了青年演員劉昊然的回應:“我希望能像田華奶奶您一樣,繼續傳(chuan) 承這種‘南泥灣精神’,不管在什麽(me) 樣艱苦的條件下,我們(men) 依然要大膽往前走。”一問一答,一呼一應,文藝火種在回望與(yu) 憧憬之下得以延續與(yu) 傳(chuan) 承。
文藝評論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仲呈祥評價(jia) :“在新時代的曆史語境中,《從(cong) 延安出發》堅定了文化自信,發揮了人民文藝培根鑄魂精神的正能量,奉獻出新的精品力作。”
“我們(men) 從(cong) 延安出發,為(wei) 人民抒寫(xie) ,為(wei) 時代立傳(chuan) ”,《從(cong) 延安出發》消弭了歲月的縫隙,印證著經典文藝的永恒青春,讓年齡不同、時代不同、境遇不同的人們(men) 打破時空隔閡實現同頻共振。在藝術的回望與(yu) 傳(chuan) 承中,彰顯了信仰的力量,勾勒出傳(chuan) 承不息的家國情懷,堅定著深厚廣泛的文化自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