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法僑胞傳播中國傳統藝術
旅法僑(qiao) 胞傳(chuan) 播中國傳(chuan) 統藝術(僑(qiao) 界關(guan) 注)
中國傳(chuan) 統藝術承載著厚重的中華文化,在曆經幾千年的淘洗後,依舊熠熠生輝。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優(you) 秀的中國傳(chuan) 統藝術走出國門、傳(chuan) 向世界。
幾位在法國的華僑(qiao) ,憑著熱愛和堅持,在當地傳(chuan) 播中國傳(chuan) 統藝術。
翩翩起舞 赤子之心
旅法青年王文虎6歲接觸舞蹈,12歲考入北京舞蹈學院附中正式學習(xi) 中國古典舞,開啟了從(cong) 初中到大學共計10年的專(zhuan) 業(ye) 學習(xi) 生涯。談起中國古典舞,他說:“中國古典舞內(nei) 涵豐(feng) 富,植根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它是舞動的詩歌、肢體(ti) 的水墨畫。如今的中國古典舞包羅萬(wan) 象,既能通過肢體(ti) 語言表達中華文化,也融入了現當代舞的表現形式,形成了‘身韻’‘漢唐’‘敦煌’等多元藝術風格。”
“我來自甘肅,長在黃河邊,從(cong) 小受到敦煌故事、河西走廊曆史的熏陶,是背誦著‘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長大的。充滿魅力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令我著迷,而中國古典舞在我看來是直觀表達中國文化的最好方式。”王文虎說,“比如舞蹈作品《相和歌》表現了中國禮樂(le) 最興(xing) 盛時期的風貌,敦煌舞劇《絲(si) 路花雨》生動演繹了精美壁畫創作的故事。”
大學畢業(ye) 後,王文虎來到法國巴黎,身在海外,一份責任感油然而生,促使他開始傳(chuan) 播中國古典舞。“一方麵,想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古典舞,改變法國觀眾(zhong) 長期以來認為(wei) 中國舞蹈隻有舞獅、扇子、紅綢的刻板、陳舊印象。我想讓他們(men) 領略中國古典舞的魅力,讓他們(men) 知道中國古典舞是與(yu) 時俱進的。”王文虎說,“另一方麵,是想堅持自己的初心。身邊有很多朋友,迫於(yu) 生活,不得不放棄或者暫停所學多年的舞蹈,但我不想放棄。盡管剛開始遇到了許多困難,但憑借著熱愛與(yu) 堅持,我在巴黎的中國古典舞事業(ye) 已經有起色。”
王文虎表示:“中國古典舞呈現曆史、講述故事,比如表現如昭君出塞、及笄之禮、絲(si) 綢之路、魏晉風骨等,所以傳(chuan) 播中國古典舞,要展現舞蹈背後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王文虎在巴黎市中心創辦了自己的中國古典舞工作室,幾乎每天都會(hui) 安排舞蹈教學,教授基本身姿韻律,帶領大家學習(xi) 經典或者流行劇目。他還會(hui) 通過講座或者文化沙龍,講解中國古典舞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分享相關(guan) 的曆史文化,與(yu) 大家一起鑒賞經典中國古典舞片段。此外,他還在街頭、舞台、藝術節等諸多場合,麵對麵地給華僑(qiao) 華人與(yu) 當地民眾(zhong) 表現中國古典舞之美。
“對於(yu) 海外華僑(qiao) 華人而言,能夠在異國他鄉(xiang) 欣賞到一段中國古典舞,甚至嚐試學習(xi) 一些劇目,伴隨著熟悉的旋律,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聚在一起,不僅(jin) 可以一解大家的思鄉(xiang) 之情,還可以激發大家對祖(籍)國的赤忱之心。”王文虎說。
高山流水 修身養(yang) 性
除了剛柔並濟的中國古典舞,中國有自己獨特的傳(chuan) 統樂(le) 器,比如古琴、二胡、古箏、琵琶等。許多人正是因為(wei) 這些傳(chuan) 統樂(le) 器,對中華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法國華僑(qiao) 張家駿認為(wei) ,古琴是連接他和中國文化一條無形的線:“古琴的形製非常簡單,從(cong) 遠處看,好像一塊木頭,上麵拴著七根繩子,然後通過把繩子勒緊,就能夠彈出聲音。古琴和鋼琴不同,沒有複雜的內(nei) 在結構。它就是由兩(liang) 塊木板拚成的一塊木頭,中間有一點空間,是它的共鳴箱。它看起來那麽(me) 簡單,但凡是學過古琴的人都知道它的內(nei) 蘊非常豐(feng) 富。”
古琴各部分承載著不同的中國文化符號,這是因為(wei) 人們(men) 在古琴中加入了一些擬人化的稱謂和動物圖騰的名稱,比如額、頸、肩、腰、龍池、鳳沼、龍齦等。人們(men) 是將天地間的美好事物和古琴聯係起來,表達對琴的熱愛,也表達出願與(yu) 琴和自然合而為(wei) 一的願望。
“自天子以至於(yu) 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wei) 本。”張家駿說:“古琴對我來說,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演奏的樂(le) 器或者表演的工具,更是一種修身養(yang) 性的生活方式。每當我感到焦慮或者悲傷(shang) 時,都會(hui) 一個(ge) 人靜靜地彈琴,找回內(nei) 心的安定。”正是帶著這份熱愛,張家駿開始在海外傳(chuan) 播古琴。他說:“一方麵,我在法國博衍漢章傳(chuan) 統研習(xi) 會(hui) 進行古琴教學。另一方麵,我主要通過表演來傳(chuan) 播古琴文化,比如元宵節時在巴黎不同地方舉(ju) 辦的慶典活動上,也有在一些法國當地的音樂(le) 演出上。”
張家駿表示:“相信我對古琴這種真正的熱愛,能影響到身邊的人,因為(wei) 這種真實的情感是藏不住的,而它的影響也一定是潤物細無聲的。”
生旦淨醜(chou) 扣人心弦
談起中國傳(chuan) 統藝術,戲曲絕對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法國華僑(qiao) 陳楠說:“我和中國戲曲有特殊緣分,就像命中注定。有一天,我無意間打開了收音機,之前我是從(cong) 來不聽的。那天,有一個(ge) 人正在講解京劇的鑼鼓經和曲牌,講得特別精彩,讓我感受到了京劇的魅力。第二天,我就去音像店買(mai) 了相關(guan) 的資料,從(cong) 此踏上了對戲曲的熱愛和傳(chuan) 播之路。”
作為(wei) 法國博衍漢章傳(chuan) 統研習(xi) 會(hui) 的一員,陳楠說:“我們(men) 定期會(hui) 開展戲曲課,教大家一些難度相對較低的戲歌,比戲曲要簡單一些,曲調更容易上口,學起來比較快。另外,我們(men) 會(hui) 在社團舉(ju) 辦的節日活動上展示學習(xi) 的曲目。”
“我接觸到很多戲曲愛好者,隻是單純喜歡戲曲,但是不會(hui) 唱曲或者沒有勇氣張口唱。雖然我教不了大家高難度的唱段,但是當我看到大家上過我們(men) 的戲曲課後,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將學習(xi) 的曲目,比如一些簡單的唱腔或者帶有戲腔的古風歌曲,在公眾(zhong) 麵前表演出來時,我很開心。”陳楠說。
“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國內(nei) 的一些專(zhuan) 業(ye) 團體(ti) 經常來巴黎演出,我們(men) 會(hui) 組織大家去現場觀看,接觸專(zhuan) 業(ye) 演員,對大家欣賞戲曲幫助很大。但是疫情期間,國際間的這種交流演出完全停止了。好在大家能在網上觀賞一些演出視頻,雖然這與(yu) 現場的感染力是無法比擬的。”陳楠說。
陳楠表示:“雖然這邊的華僑(qiao) 華人已經離開了中國戲曲本土的土壤,但他們(men) 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藝術還是蠻渴望的,希望能有更多機會(hui) 去了解和學習(x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