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城鄉就業大有作為
作者:史守林(吉林省社會(hui) 科學院副院長)
就業(ye) 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日前,民政部、教育部、財政部、人社部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畢業(ye) 生到城鄉(xiang) 社區就業(ye) 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多渠道吸納高校畢業(ye) 生到城鄉(xiang) 社區就業(ye) 創業(ye) ,為(wei) 提高城鄉(xiang) 社區治理和服務精準化精細化水平、推進基層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這些重要表述,對於(yu) 進一步促進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2屆高校畢業(ye) 生超過1000萬(wan) 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曆史新高。一段時間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消費、投資、出口等出現下降,就業(ye) 壓力增大,促進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創業(ye) 麵臨(lin) 的形勢更加複雜嚴(yan) 峻。同時,今年疫情的多點散發影響,給社區服務和基層治理提出了新挑戰。社區服務短板亟需彌補,社區力量亟待壯大,圍繞社區服務就業(ye) 創業(ye) 大有可為(wei) 。《通知》聚焦暢通向基層政策傾(qing) 斜的通道,引導高校畢業(ye) 生到城鄉(xiang) 社區就業(ye) 創業(ye) 。對此,應辯證認識,理性施策。
首先,應積極引導高校畢業(ye) 生轉變就業(ye) 創業(ye) 觀念,正確看待就業(ye) 形勢和社區服務。各相關(guan) 部門和高校要教育引導高校畢業(ye) 生樹立科學的就業(ye) 觀和成才觀,完善職業(ye) 生涯規劃和高校就業(ye) 指導課程,把投身城鄉(xiang) 社區治理和服務領域創業(ye) 作為(wei) 創新創業(ye) 教育的重要內(nei) 容,引導高校畢業(ye) 生將職業(ye) 選擇、職業(ye) 發展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hui) 建設。加強就業(ye) 創業(ye) 政策宣傳(chuan) ,打包政策服務清單進學校、進社區,讓高校畢業(ye) 生和城鄉(xiang) 社區用人單位充分了解把握政策,實現互動對接。
其次,應強化政策引導,出台各種激勵措施。各地應製定社區專(zhuan) 職工作人員年度招聘計劃,原則上2022年所有新招聘崗位全部向高校畢業(ye) 生開放;支持在社區提供養(yang) 老、托育、家政等服務的機構加快發展,增強吸納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能力,對符合條件的機構按規定落實社會(hui) 保險補貼等政策;組織提供社區服務的機構參與(yu) “百萬(wan) 就業(ye) 見習(xi) 崗位募集計劃”,指導城鄉(xiang) 社區組織設立就業(ye) 見習(xi) 崗位;培育壯大社區社會(hui) 工作人才隊伍,積極引導高校畢業(ye) 生到鄉(xiang) 鎮(街道)社會(hui) 工作站開展服務;設立一批城鄉(xiang) 社區實習(xi) 實踐基地,引導在校大學生了解城鄉(xiang) 社區居民需求和工作實際,激發高校畢業(ye) 生到城鄉(xiang) 社區就業(ye) 創業(ye) 的熱情,等等。還可通過開展“最美基層高校畢業(ye) 生”等評選活動,大力選樹宣傳(chuan) 紮根城鄉(xiang) 社區、幹事創業(ye) 的優(you) 秀高校畢業(ye) 生典型,引導高校畢業(ye) 生將個(ge) 人成長成才融入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
再次,應加強服務培訓,提高就業(ye) 創業(ye) 技能。各相關(guan) 部門要及時發布社區服務領域招聘信息,並通過官網官微和高校校園網等渠道向高校畢業(ye) 生精準推送。加強對高校畢業(ye) 生從(cong) 事城鄉(xiang) 社區服務開展就業(ye) 技能和創業(ye) 培訓,將“互聯網+健康”“互聯網+養(yang) 老”“互聯網+托育”“互聯網+家政”等領域納入職業(ye) 技能培訓範圍,著力提升技術技能水平。
最後,應完善高校畢業(ye) 生到城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長效機製,強化服務基層和實踐導向。建立部門各司其職、協同推進的工作機製,強化組織保障、明確部門職責、加強宣傳(chuan) 引導,推動2022年高校畢業(ye) 生到城鄉(xiang) 社區就業(ye) 工作落地落實。各地要將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ye) 生到城鄉(xiang) 社區就業(ye) 創業(ye) 納入當地就業(ye) 、人才和城鄉(xiang) 社區治理工作總體(ti) 安排,建立由組織、人社、民政、文明、教育、財政、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力推進的工作製度,壓實責任,抓好實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