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校園安全需要係統化托舉

發布時間:2022-06-17 11:0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自今年6月1日起,新版國家標準《中小學、幼兒(er) 園安全防範要求》開始實施,一些省市早前也發布了各自版本的校園安全法規。據媒體(ti) 報道,近期也有地方省級人大常委會(hui) 審議了相關(guan) 校園安全條例規定的草案,要求學校就防治校園欺淩和暴力問題設立求助電話和聯係人,接到關(guan) 於(yu) 學生欺淩報告的,應當立即開展調查。不過公眾(zhong) 仍有疑慮和擔憂:校園安全難道缺的隻是求助電話和聯係人嗎?到底該如何保障校園安全?

  應當看到,以上這些校園安全法規的出台,補上了依法治校的重要一環,對於(yu) 保障師生安全、維護學校正常教學秩序都具有托底作用。這些規定解決(jue) 了諸如安全事故認定中到底誰說了算的難題,明確了各方的義(yi) 務,當然也都對校園安全的重要主體(ti) ——學校所應承擔的責任做了很具體(ti) 的規定。但由此引出的一個(ge) 問題是,國家標準有了,相關(guan) 法規也有了,但學校準備好了嗎?或者換句話來說,學校是否能真正承擔和落實這些責任?

  校園安全責任重大,而學校作為(wei) 這一責任最主要的承擔者,隻有具備相應的能力,責任的落實才不會(hui) 淪為(wei) 一句空話。毋庸諱言,近些年來,校園安全問題的“千條線”,大都壓到學校的“一根針”上,並最終都轉嫁到教師身上,增加了他們(men) 的工作負擔,也無限放大了教師的責任。這不僅(jin) 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也使校園安全工作變了味。在重負之下,校園安全工作成了填個(ge) 安全排查表、簽個(ge) 安全告知書(shu) 就了事的“走過場”。早前媒體(ti) 報道的“學生提早到學校,卻被攔在校門外”等奇怪事,不過是學校為(wei) 規避責任而進行的“正常”免責操作罷了。

  以上現象也反映出學校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一個(ge) 深層次矛盾:一方麵,校園安全問題是學校的頭等大事,怎麽(me) 重視都不為(wei) 過;另一方麵,它又擠占了學校和老師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成了學校和老師的“緊箍咒”。如何化解這個(ge) 矛盾,既把校園安全問題抓實抓好,又不讓其衝(chong) 擊學校正常的教學工作?

  在目前的條件下,首先要給學校提供相應的增量資源,讓學校有“額外”能力做好校園安全工作。但現實情況是,不少學校尤其是鄉(xiang) 村學校在校園安全資源配置上存在著曆史欠賬。一些學校連專(zhuan) 職保安都難以配齊,即便勉強配備,保安也大多年齡大、素質不高。

  此外,校園安全問題牽涉麵廣,多樣性、隱蔽性和不確定性並存,一些由學生心理因素引發的安全問題更是難防難控。同時,師生和家長對校園安全需求的範圍和層次也比以往要更大更高。這就意味著,無論是一套標準還是一部法規,都無法完全保證校園安全問題的解決(jue) ,也必然會(hui) 留下很多空白地帶。一些安全問題由於(yu) 涉及多個(ge) 環節、多個(ge) 區域,也難以作出明確的責任劃分。對此,給學校提供配套資源以提高學校統籌應對校園安全工作的能力,才是最基本、最主要的。

  一言以蔽之,校園安全管理越有針對性、越細致,就越有利於(yu) 預防和解決(jue) 問題。為(wei) 此,有關(guan) 部門當按照相關(guan) 標準和法規要求,從(cong) 人防、物防、技防三個(ge) 環節入手,在人力、設備、技術、人員培訓等多方麵給予學校足夠的支持,盡快助力學校補齊安全管理能力的短板,讓學校有履職和擔責的能力。隻有當校園安全管理走上法治化、智能化、專(zhuan) 業(ye) 化的軌道,學校安心辦學、教師安心教學、學生安心學習(xi) 的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

  (作者:羅誌敏,係雲(yun) 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