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詞中的“溪亭”在哪裏
李清照是濟南人,然而她的年譜中沒有居住濟南城的記載。據年譜記載,宋神宗元豐(feng) 七年(1084),李清照出生於(yu) 濟南章丘明水,六歲之前一直在明水居住。就在她六歲這年,她的父親(qin) 李格非授官太學正,在汴京經衢之西買(mai) 了一處住所,取名曰“有竹”,遂將李清照母女接往汴京居住。兩(liang) 年後,李格非授官太學博士。直到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李清照十八歲,她一直住在汴京。這一年,她與(yu) 太學生趙明誠結婚,此後三年,她與(yu) 趙明誠共同生活在汴京。沒想到厄運向她襲來,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朝廷重新起用王安石變法時的“熙寧新黨(dang) ”,轉而打壓借助太皇太後高氏力量重掌朝廷政權的司馬光、蘇軾的“元祐舊黨(dang) ”,並立“元祐黨(dang) 人碑”以示懲戒。李格非是蘇軾門生,自然列入元祐黨(dang) 籍,遭到仕途上的沉重打擊。同時,宋徽宗下詔,“宗室不得與(yu) 元祐奸黨(dang) 子孫為(wei) 婚姻,內(nei) 已定未過禮者並改正。”恰恰趙明誠的父親(qin) 趙挺之是新黨(dang) 人物,這就給李清照出了人生的第一道難題:父親(qin) 是元祐舊黨(dang) ,公公是熙寧新黨(dang) ,她該何以處之?她與(yu) 趙明誠不是“未過禮者”,而是既定夫婦,趙明誠的父親(qin) 身居相位,為(wei) 了避嫌,李清照選擇離開汴京,從(cong) 二十一歲那年開始,回到故鄉(xiang) 。此後幾年,“時歸原籍,時返汴京”,與(yu) 趙明誠過著時聚時散的生活。又過了兩(liang) 年,李清照二十三歲,朝廷解除了元祐黨(dang) 人之禁,李清照才得以回到汴京趙明誠身邊。好景不長,次年,趙挺之在與(yu) 蔡京的政治角逐中遭蔡京誣陷,不幸過世,趙明誠兄弟皆罹獄禍,雖然不久開釋,但李清照的婆母郭氏夫人為(wei) 避禍再次選擇離開京師,避居山東(dong) 青州。從(cong) 此李清照再也沒有回汴京。
李清照在青州住著,這期間趙明誠於(yu)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赴任萊州,李清照隨往。宣和七年趙明誠守淄州,李清照仍居萊州。這一年金兵大舉(ju) 南侵,次年攻破汴京,淄州、萊州皆危急。轉眼到了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兵逼近淄、萊、青等州府,趙明誠去金陵奔赴母喪(sang) 並接任守江寧,李清照催舟南渡,離開了家鄉(xiang) 山東(dong) 。
從(cong) 這段記載看,李清照沒有到過齊州(濟南)的留蹤。作為(wei) 一位偉(wei) 大的詞作家,對她行蹤的追尋是有其創作與(yu) 思想關(guan) 聯的意義(yi) 的。李清照有一闋《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xing) 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zheng) 渡,爭(zheng) 渡,驚起一灘鷗鷺。”有詞評家說,這是她十九歲時的作品,表現了一個(ge) 少女歡樂(le) 的心情。十九歲,是李清照與(yu) 趙明誠結婚的第二年,他們(men) 住在汴京。請注意《如夢令》中的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常記”和“溪亭”。詞一開篇就說,常常記起在溪亭的那個(ge) 黃昏,“常”,曆代幾個(ge) 版本印作“嚐”,“嚐”是曾經,無論“常”與(yu) “嚐”都說明這闋詞是追憶舊時光的作品,而不是即時之作。那麽(me) ,“溪亭”在哪裏?查過很多地理誌,汴京沒有溪亭,李清照從(cong) 章丘明水赴京都,她的童年是在明水度過的,可是明水也沒有溪亭,這就引起了我們(men) 的興(xing) 趣,李清照是個(ge) 嚴(yan) 謹的人,不會(hui) 憑空捏造一個(ge) “溪亭”。溪亭是她的一個(ge) 落腳點,這個(ge) 落腳點不僅(jin) 關(guan) 係到這闋詞的解讀,也關(guan) 係到她人生的一段經曆。
近日偶讀蘇轍的一首詩《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竹林分徑水通渠,真與(yu) 幽人作隱居。溪上路窮惟畫舫,城中客至有罾魚。東(dong) 來隻為(wei) 林泉好,野外從(cong) 教簿領疏。不識徂徠石夫子,兼因女婿覓遺書(shu) 。”這首詩大約作於(yu) 宋熙寧八年——九年(1075-1076)之際,時蘇轍在齊州任掌書(shu) 記,徐正權從(cong) 遠道來到齊州拜訪,蘇轍盡地主之誼,帶領他飽賞大明湖西城風光,寫(xie) 下這首贈詩。詩中有“徂徠石夫子”句,指山東(dong) 兗(yan) 州人石介,是當朝著名學者、國子監直講,教授《易經》,主張道統、文統合一,從(cong) 學者甚眾(zhong) ,人稱徂徠先生。徐正權是石介的女婿,因此受到蘇轍的款待。這首詩記錄了蘇轍與(yu) 徐正權共遊溪亭。原來各方誌查不到的溪亭竟在濟南古城的西城一隅。當時大明湖水浩蕩於(yu) 半個(ge) 濟南城,北城、西城的北半部與(yu) 湖水相接,藕林水徑,惟舟楫可通,蘇轍稱它是幽人隱居之地。溪亭找到了。
由此我們(men) 推斷,李清照到溪亭應該在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至五年(1106)之間,這期間她父親(qin) 被劃入元祐黨(dang) 人籍,遭罷官、遣出的懲罰。她也因“宗室不得與(yu) 元祐奸黨(dang) 子孫為(wei) 婚姻”而被迫離京,與(yu) 趙明誠分居。她到哪裏去了呢?年譜說“回原籍”,哪個(ge) “原籍”?從(cong) 這闋詞看,她應該是和她的父母一起避居濟南。李格非有一篇重要的著述《曆下水記》,記錄了濟南的泉池與(yu) 河流,當作於(yu) 此時。檢索李格非生平,他隻有兩(liang) 個(ge) 時期可以定居濟南,一個(ge) 時期是出仕前,再一個(ge) 時期是元祐黨(dang) 禍罹難時。當時,眼見父親(qin) 遭禍,李清照曾致書(shu) 她的公公趙挺之,希望公公能夠挽救她的父親(qin) ,可是公公沒有理睬她,悲痛之際她寫(xie) 下“炙手可熱心可寒”的詩句,是說公公趙挺之身居炙手可熱的高位,可是她的心寒徹到底,是對公公的抱怨。這一年是崇寧四年(1105)。也可以證明,從(cong) 熙寧八年到崇寧四年,三十年後,溪亭仍然屹立在濟南西城。那麽(me) 再讀這首《如夢令》就有了新意:那個(ge) 溪亭的黃昏讓人難以忘記,她醉得找不到回家的路,因何沉醉?是玩瘋了,還是借酒澆愁?因此誤入藕花深處。請注意這個(ge) “誤入”,本來是一個(ge) 好人家的女孩子,誤將身許配給宗室子弟,如今鬧得有家不能回,李清照此時的家應該是她的夫家。迷路的地方豈止是一片湖塘?整個(ge) 朝廷新黨(dang) 、舊黨(dang) “爭(zheng) 渡”不已,難怪驚起一灘鷗鷺,她不知何去何從(cong) 。這不是過分解讀,此時此地的李清照還有幸福的閨情嗎?北宋從(cong) 熙寧二年王安石變法到靖康二年亡國南遷,五十七年間黨(dang) 爭(zheng) 不休,耗盡國力,最甚時宋徽宗重用蔡京,竟禁止文人詩賦,“作詩者,杖五百”,李清照哪敢直言譴責?這樣的曲筆已經是十足的有勇氣了。
這闋詞後,李清照又作了第二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海棠依舊,山河依舊,歲月依舊,人亦依舊,可是,哪個(ge) 是綠、哪個(ge) 是紅?她沒有說。她告訴人們(men) ,在雨疏風驟的時空下,綠紅與(yu) 肥瘦時常顛倒。(孫葆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