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大國“糧”策】節糧減損 共同耕耘“無形良田”

發布時間:2022-06-20 11:18:00來源: 央廣網

  五月人忙、夏收在望,麥浪翻滾間又一隴隴糧食填滿糧倉(cang) 、擺上餐桌。近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四川省眉山市考察時指出:“我們(men) 有信心、有底氣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如何把飯碗抓得牢、端得穩,不僅(jin) 要以糧食增產(chan) 進行開源,更要以糧食減損進行節流。全社會(hui) 以“節流”之姿共同耕耘“無形良田”,以糧食減損、遏製浪費保障糧食安全。

  以科技解決(jue) 資源浪費是我們(men) 推進糧食減損的必要手段。科技創新與(yu) 發展以及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發展模式,可以有效保障糧食、果蔬等農(nong) 產(chan) 品在儲(chu) 運中保持良好品質。以糧食為(wei) 例,我國先後攻克了一係列糧食貯存技術問題,破解了高大糧倉(cang) 的儲(chu) 糧難題,使陳化糧率從(cong) 15%降到0%,糧食收儲(chu) 運效率提高40%以上,收儲(chu) 環節損失率降低到5%左右,直接經濟效益達290多億(yi) 元。

  在生產(chan) 加工過程中,我國采用了精準加工與(yu) 綜合利用相結合的模式,減少資源損耗。再以糧食為(wei) 例,精準加工不僅(jin) 減少了糧食過度加工引起的營養(yang) 損失,同時提高了精米率,實現從(cong) 良田到餐桌的食品減損。研究表明,采用精準加工模式可使大米加工能耗降低15%,原糧損失減少15%,加工用水減少40%以上。

  目前,我國年產(chan) 相當數量的稻糠、玉米芯、蔗渣等加工副產(chan) 物,充分利用這些副產(chan) 物資源進行深度開發,用於(yu) 飼料、果膠、蛋白質的生產(chan) ,可大幅減少副產(chan) 物的損失浪費。這一切正是基於(yu) 我們(men) 不斷推動科技創新,用科技守護每一顆糧、節約每一粒米,使我們(men) 的飯碗穩穩端在自己手裏。

  增強全民糧食安全意識,加強宣傳(chuan) 教育,牢固樹立節約糧食意識同樣十分重要。我國於(yu) 202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以法律手段嚴(yan) 懲食品浪費之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同時,“光盤行動”等反食品浪費宣傳(chuan) 教育行動的推廣,也在改變著人們(men) 的消費導向和消費理念,避免鋪張浪費。而倡導“垃圾分類”,將廚餘(yu) 垃圾有針對性回收,對餐廚垃圾做飼料化和生物處理,開發飼料以及沼氣能源,也可以實現餐廚垃圾的減容減量及資源高效利用。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si) 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以敬畏之心麵對一蔬一飯,以科技力量守衛一籽一粟。厲行勤儉(jian) 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推動食品全產(chan) 業(ye) 鏈減損,是我們(men) 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守護糧食安全義(yi) 不容辭的職責。(央廣網特約評論員、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食品營養(yang) 與(yu) 安全係主任宋弋)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