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讓生生不息的長江文化火起來

發布時間:2022-06-20 11:2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wei) 大變革

  光明日報記者 劉平安 李韻

  6月8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四川省宜賓市考察調研。

  跟隨總書(shu) 記的腳步,我們(men) 看到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萬(wan) 裏長江第一城”。生態上,通過係統生態修複,一條長達192公裏的城市生態長廊順江徐徐鋪陳延展,為(wei) 長江係上美麗(li) 的“綠飄帶”;文化上,素有“萬(wan) 裏長江第一古鎮”之稱的李莊古鎮,不斷迸發出新的生機,成為(wei) 新時代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

  宜賓的變化實為(wei) 長江沿線各省區市開展“長江大保護”、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長江文化的一個(ge) 縮影。

  長江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造就了從(cong) 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xiang) 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征,是涵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重要源泉。如何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長江沿線13個(ge) 省區市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wei) 契機,生動回答了這一時代課題。

  讓中華文明更加完整地展現在世界麵前

  近年來,學界普遍意識到長江文化的重要性,相關(guan) 單位和學者為(wei) 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長江文化積極努力。

  2020年12月,湖北省文旅廳與(yu) 武漢大學共建的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掛牌成立。研究院依托考古學科,通過對重要考古遺址的發掘、保護和利用,全力推進長江文明考古研究。在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長劉禮堂看來,長江上中下遊分別形成的巴蜀文明、荊楚文明、吳越文明與(yu) 黃河流域各文明互動交融,共同塑造了恢宏浩蕩的中華文明。如今,他們(men) 對長江文明進行整體(ti) 研究,已取得諸多突破性進展。

  前兩(liang) 年,一部圖文並茂的《巴蜀山水畫敘論》曾在美術界和學界引發廣泛關(guan) 注。2019年,四川省美術家協會(hui) 副主席管苠棡曆時8年完成了《巴蜀山水畫敘論》課題,提出中國山水畫文化起源於(yu) 巴蜀、中國山水畫兩(liang) 次大變革及山水畫皴法都發端於(yu) 巴蜀等觀點,其結論在學界引發熱議。管苠棡告訴記者:“當年發現三星堆玉璋《祭山圖》中的山水圖案後,我一夜未眠,以此為(wei) 起點展開了深入研究。做研究就應該大膽設想,小心求證,從(cong) 海量史料中尋找答案。”如今,年過六旬的管苠棡熱情不減,仍在為(wei) 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長江文化筆耕不輟。

  “長江文化與(yu) 黃河文化都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文化。”南京大學文化與(yu) 自然遺產(chan) 研究所所長、教授賀雲(yun) 翱認為(wei) ,“長江文物”與(yu) “長江文化”是一體(ti) 兩(liang) 麵的關(guan) 係,長江文物是長江文化內(nei) 涵的重要載體(ti) ,是標誌長江文化源遠流長的主要見證。他呼籲,政府主導、依法保護、科技投入、社會(hui) 參與(yu) 並舉(ju) ,保護傳(chuan) 承好長江文物。

  保護長江文物,文博工作者在行動。近兩(liang) 年,三星堆考古發掘成果豐(feng) 碩,大量文物需要及時修複,這對四川省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陳列保管部部長餘(yu) 健及其團隊來說,是個(ge) 不小的挑戰。文物保護修複是一個(ge) 枯燥而緩慢的過程,可能一個(ge) 青銅器的矯形工作就要持續一兩(liang) 個(ge) 月。“有時候一坐就是幾個(ge) 小時,很枯燥,要有耐心、有興(xing) 趣,才能沉得住氣。”餘(yu) 健說。但是他們(men) 不畏困難,不怕坐“冷板凳”,出色完成了任務,讓中華文明更加完整地展現在世界麵前,使得三星堆“再醒驚天下”,充分展現了古蜀文明、長江文化對中華文明的重要貢獻,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起源。

   讓曆史活起來,讓文化火起來

  2021年年底,以探索方式將原本不開放的三星堆博物館修複中心改造後,以開放式修複館向公眾(zhong) 開放,全麵展示考古新出土文物整理與(yu) 修複工作實景。“以往,文物完成修複才能展示給公眾(zhong) ,現在,大家可以在考古整理研究的第一時間就能看到出土文物上展台的全貌,沉浸式感受文物修複保護的全過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說,“這種創新舉(ju) 措也有利於(yu) 拉近人民與(yu) 文物的距離,文物活了起來。”

  拉近文物與(yu) 公眾(zhong) 、曆史與(yu) 公眾(zhong) 的距離,這是各地在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長江文化過程中越來越重視的方向。

  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以渡江戰役為(wei) 題材創作的黃梅戲《獻船》,參加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hui) 演,榮獲圓夢獎——劇目創新獎。據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演員韓泳介紹,主創團隊進行深入調研,最終呈現了一個(ge) 回民村落主動獻船,幫助解放軍(jun) 打過長江,取得渡江戰役勝利的故事。

  同樣是講述長江故事,安徽省渡江戰役紀念館則在常態化展覽和不定期活動上下足了功夫。“為(wei) 讓更多人走進紀念館,我們(men) 利用節假日策劃了許多特別活動。”渡江戰役紀念館研究保管室主任王高介紹,“國際博物館日,我們(men) 舉(ju) 辦了‘博物館的力量——精神如炬 信念如磐:致敬革命追光者’的主題活動;端午節,我們(men) 策劃了‘抗戰中的端午——亦餘(yu) 心之所善兮’的主題活動。疫情期間,我們(men) 也堅持通過線上講解把長江文化傳(chuan) 遞給更多年輕人。”

  長江沿線分布著寶墩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一係列史前文化,也保留著服飾、飲食、手工藝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各省各地結合區域特色,圍繞長江文化上新了大量優(you) 質展覽和文藝活動。2022年5月18日至8月28日,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推出首個(ge) 關(guan) 於(yu) 長江文化的展覽——《從(cong) 秦淮河到揚子江——古代南京段長江文物特展》,通過300件(套)珍貴文物述說南京與(yu) 長江的故事;2022年6月10日,湖北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千年文脈——長江文明考古展·湖北”“世紀工程——三峽考古湖北成果展”“長江文明展(數字)”三大展覽帶公眾(zhong) 觸摸湖北地區千年文脈;2021年6月至11月,湖北省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策劃舉(ju) 辦《長江萬(wan) 裏青——長江流域青銅器精品展》,全麵呈現了長江流域青銅文化麵貌。

  近年來,“楚風漢韻 戲水長流——武漢戲曲大碼頭長江劇場”吸引了不少關(guan) 注。武漢市文旅局倡議相關(guan) 各方將戲曲演出搬上遊船,打造具有武漢城市特色的流動劇場,戲曲上船活動逐漸發展為(wei) 夜遊長江的名片。而在江蘇,品牌活動“長江文化節”通過“寫(xie) 長江”“畫長江”“唱長江”等活動,充分展現長江文化豐(feng) 富內(nei) 容,助力長江文化在群眾(zhong) 中火起來。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充分激活資源要素

  近期,湖北省承辦“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hui) 場活動,推出長江主題展覽和“漫步江城——開啟長江文明之旅”長江燈光秀等係列活動;舉(ju) 辦2022屈原故裏端午文化節,突出屈原文化特色,弘揚荊楚文化;舉(ju) 辦第七屆長江讀書(shu) 節,聯合長江沿線13家省級圖書(shu) 館,開展“沿著長江讀中國”係列活動,彰顯長江主題,營造濃厚氛圍。

  今年年初,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13個(ge) 省區市借此契機,充分激活長江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資源,係統闡發長江文化的精神內(nei) 涵,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啟動後,各省文博單位及時開展了長江流域文物資源調查工作。近日,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多支田野考古調查隊,開展長江流域(貴州段)文物資源調查工作。他們(men) 通過資料收集、實地踏勘等方式,對部分重要文化遺產(chan) 進行資料補充、影像采集及核實。不久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四川大學開展長江流域(青海段)文物資源調查,全麵摸清青海省長江流域文物資源的分布、保存、利用情況,深入研究長江文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助力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2022年3月,江蘇省推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推進方案》,通過細化沿江城市區域建設方案,編製長江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製定長江文物保護傳(chuan) 承專(zhuan) 項規劃,以高質量規劃體(ti) 係引領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高質量建設。比如,在打造濱江遊輪線路“長江傳(chuan) 奇”等拳頭產(chan) 品過程中,充分激活長江文化資源要素。

  四川省注重跨地區、跨部門協調,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結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等重大戰略,積極推動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建設。比如,瀘州市打造中國酒城·長江生態旅遊帶項目,以長江生態修複為(wei) 首要任務,實現城市生態、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經濟等方麵的全麵發展和升級。

  安徽省深入推動文旅融合,努力打造長江文化新名片。馬鞍山市深入挖掘李白詩歌文化、項羽文化、淩家灘文化等,將長江馬鞍山段打造成融名勝觀光、人文教育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旅遊目的地;蕪湖市在繁昌人字洞遺址展開第十次考古發掘,並啟動籌建中國(長江)漁文化博物館(暫定名)項目;而在銅陵,那座江邊碼頭書(shu) 屋,仍在靜靜地講述著長江故事。

  長江之水滾滾東(dong) 逝,長江文化生生不息。保護、傳(chuan) 承、發掘、弘揚長江文化,是責任、是使命。長江沿線13個(ge) 省區市正馬不停蹄,日夜兼程。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