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專業,做出麵向未來的選擇
主持人: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柴如瑾
高考成績公布在即。常言道,“七分考,三分報”。這段時間裏,深入了解各學科特色,並從(cong) 中選擇中意的專(zhuan) 業(ye) ,是不少考生和家長在填報誌願前的頭等大事。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分為(wei) 14個(ge) 學科門類,各學科又分為(wei) 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分別對應本科教育中的專(zhuan) 業(ye) 大類和具體(ti) 專(zhuan) 業(ye) 。本刊6月7日推出首期《2022聚焦高考》係列報道,介紹了法學、經濟學、藝術學、文學、理學、教育學、醫學7個(ge) 學科的專(zhuan) 業(ye) 特色、核心課程及發展方向,本期繼續為(wei) 大家介紹其餘(yu) 7個(ge) 學科門類,即交叉學科、哲學、軍(jun) 事學、曆史學、工學、農(nong) 學、管理學。
交叉學科:培養(yang) 未來科創領軍(jun) 人才
作者:丁漢(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未來技術學院院長)
科技創新、突破與(yu) 發展越來越依賴多學科交叉與(yu) 融合。這些革命性、顛覆性技術涵蓋集成電路、生物化學、光電信息、計量經濟等諸多領域,將對未來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產(chan) 生深遠影響。
從(cong) 發生學角度看,學科憑借相對獨特的思維方法與(yu) 規範獨立的理論體(ti) 係,往往會(hui) 在其知識領域內(nei) 產(chan) 生認知排他性。而交叉學科則力求打破學科壁壘、貫通學科內(nei) 容、融合學科優(you) 勢,探索協同創新方向。交叉學科將如何通過協同創新,培養(yang) 未來科技創新領軍(jun) 人才?主要有三點:
第一,夯實基礎知識,強化經驗直覺。作為(wei) 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手段,交叉學科涉及兩(liang) 個(ge) 或兩(liang) 個(ge) 以上學科的研究領域,這是擺在教育者麵前的第一個(ge) 難題。要讓學生在既有學科的基礎上構建具有綜合特色的知識體(ti) 係,關(guan) 鍵在於(yu) 強化基礎訓練,提升自主學習(xi) 能力。通過數理、哲學、工程科學等基礎訓練,老師們(men) 將帶領學生深鑽細研理論,培養(yang) 學生的邏輯論證和獨立思考能力,悉心打磨科技創新的“器”。
第二,跨學科銜接學段,培植靈感沃土。交叉學科包含光學工程、機械工程等工科方向,也涵蓋生物化學甚至文學藝術等基礎學科。學生能夠通過跨專(zhuan) 業(ye) 選課接觸不同領域的前沿研究,也能打通文理醫工的傳(chuan) 統壁壘,自主確定研究方向。在華中科技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學生還能提前選修碩博課程,盡快進入科研領域。橫向跨越學科結合縱向銜接學段,學生們(men) 有更多機會(hui) 了解當下科技創新的“勢”,有更多時間選擇未來科技創新的“術”。
第三,研究項目促學,連接理論實踐。交叉學科在融合各學科專(zhuan) 業(ye) 知識的同時,也必將匯聚各學院科研平台。在跨學科學術訓練後,學生和學業(ye) 導師共同研討能激發多學科思考,挖掘學科交叉創新點。而在與(yu)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深度合作的前沿項目中,學生能站在科技成果轉化的角度思索創新點的可行性、實用性、可推廣性,從(cong) 而開拓出自主創新的“道”。
交叉學科既意味著不同學科之間的融會(hui) 貫通,也意味著學生、老師、院校、企業(ye) 等不同創新主體(ti) 之間的整合互補、各展所長。這也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即“博而精”“勇而智”“廣而誠”三個(ge) 方麵。“博而精”是指跨學科的複合知識與(yu) 過硬的專(zhuan) 業(ye) 核心能力;“勇而智”是指敢為(wei) 人先、攻堅克難的勇氣和探索創新、善於(yu) 轉化的智慧;“廣而誠”是指放眼全球的廣闊視野與(yu) 強國有我的赤誠之心。
作為(wei) 高校教育改革的生長點,交叉學科將為(wei) 有誌於(yu) 開展顛覆性技術創新的人才提供個(ge) 性化培養(yang) 方案與(yu) 開放性科研平台。畢業(ye) 生就業(ye) 領域多樣,職業(ye) 選擇包括但不限於(yu)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類企業(ye) ,主要從(cong) 事的工作以理論研究、技術研發、產(chan) 品開發為(wei) 主。我們(men) 熱切期盼青年一代投身技術前沿,一起探索未來的奧秘!
管理學:並不遙遠的“俗世哲學”
作者:趙晶(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管理學伴隨現代生產(chan) 和生活方式在全球範圍內(nei) 的擴展而蓬勃,其主要研究成果又透過現代商學教育逐漸滲透到每個(ge) 人的生活中。近百年來人類生活的急遽發展變化,讓這個(ge) 年輕學科呈現出五彩斑斕的形態,多子學科、多學術傳(chuan) 統交融激蕩、和諧共生。
管理學的內(nei) 在多樣性帶來繁榮的同時,也為(wei) 管理學人帶來了某種“幸福的煩惱”——如何有效概括我們(men) 的學科,從(cong) 而讓它更好地為(wei) 更多人服務。一種正在形成中的共識是:管理是距離普通人並不遙遠的“俗世哲學”,它可以讓人們(men)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實現長期目標並找到存在意義(yi) 。日常和哲學的組合本身具有令人著迷的張力。前者指向目標、計劃、優(you) 化、效果、發展性和效率性;後者指向研究、詢問、討論、反思、創造性和思辨性。人們(men) 常說,管理行為(wei) 是科學與(yu) 藝術的結合,稱對應的管理學科為(wei) “俗世哲學”。
管理學距離普通人並不遙遠,它的效果實際而親(qin) 切。“俗世”部分能幫助人們(men) 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科學方法和專(zhuan) 業(ye) 分析工具可以幫助人們(men) 進行市場預測、戰略規劃、商業(ye) 模式設計等,從(cong) 而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通過運用機器學習(xi) 、文本挖掘等數字化分析工具,可以幫助人們(men) 靈活應對新興(xing) 技術迅猛發展對商業(ye) 世界帶來的挑戰。管理學需要透過管理實踐表象把握事物本質,這需要哲學智慧。
隨著產(chan) 業(ye) 革命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生產(chan) 力的解放給予人充分思考和發展自身價(jia) 值的機會(hui) 。從(cong) 工具理性到價(jia) 值理性,要求管理者不僅(jin) 具備創造力、敏銳力、探索力、洞察力、學習(xi) 力,更需要結合跨學科知識,回顧曆史、展望未來。站在當下節點,我們(men) 要深度思考未來的社會(hui) 和組織會(hui) 是什麽(me) 形態,需要什麽(me) 樣的技術,如何兼顧經濟價(jia) 值與(yu) 社會(hui) 責任,如何更好地選擇、激勵、培養(yang) 、發展人才,如何依托管理思維實現組織“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之間的有機結合,確保組織健康可持續發展。這就為(wei) 管理教育提出人才培養(yang) 目標:培養(yang) 具有管理專(zhuan) 業(ye) 知識和高度社會(hui) 責任感,能夠運用數字化能力、溝通能力、理解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國際化視角來批判性分析和解決(jue) 問題的管理人才。
在職業(ye) 發展方麵,管理學致力於(yu) 培養(yang) 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的骨幹人才。管理學所培養(yang) 的複合型人才,兼具管理、經濟、法律等方麵的知識和能力,就業(ye) 出路廣闊,可去金融、會(hui) 計等行業(ye) 從(cong) 事專(zhuan) 業(ye) 服務,也可去互聯網企業(ye) 或實體(ti) 經濟企業(ye) 從(cong) 事綜合管理工作,或者進入政府管理部門從(cong) 事商業(ye) 政策決(jue) 策,以及前往高校及科研院所進行學術研究等。
哲學:圍繞人與(yu) 生活世界根本問題展開
作者:仰海峰(北京大學哲學係宗教學係主任)
哲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圍繞著人與(yu) 生活世界的根本問題展開。這一根本問題在不同時代、不同技術情境中,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一個(ge) 民族在精神深處,總存在著一種哲學。這種哲學或者是清晰的,發揮著批判、反思與(yu) 引領的作用;或者是模糊的,就像無意識一樣,支撐著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安頓著人們(men) 的生命與(yu) 心靈。
現代中國的哲學學科是由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等多元哲學傳(chuan) 統共同構建的。現代哲學學科包含形而上學、知識論、心靈哲學、語言哲學、邏輯學、倫(lun) 理學、政治哲學、美學、科學技術哲學、宗教學等重要理論領域。同時,哲學學科的前沿發展,呈現出麵向人文社會(hui) 科學、自然科學的跨學科研究趨向。
基於(yu) 這樣的學科格局,哲學專(zhuan) 業(ye) 旨在培養(yang) 能夠通過哲學的理論思考與(yu) 探索,應對時代問題、引領人類未來發展的哲學專(zhuan) 業(ye) 學術人才,以及具備哲學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的複合型人才。學生可以在係統了解哲學學科的知識領域、核心問題及其發展曆史的基礎上,通過經典研讀、問題研討等不同形式,深入探索某一哲學傳(chuan) 統或哲學分支領域的理論問題,並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理性思辨能力。此外,學生也可以基於(yu) 哲學學科與(yu) 其他學科領域的內(nei) 在聯係,拓展麵向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曆史學、語言學、藝術學、法學、社會(hui) 學、心理學、信息科學與(yu) 人工智能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跨學科學習(xi) 。
在日常生活中,對自身和身邊各種事物始終充滿驚詫與(yu) 好奇,並喜歡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是哲學專(zhuan) 業(ye) 學生的共同特點。經過四年本科學習(xi) ,部分學生會(hui) 在海內(nei) 外高校哲學及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領域繼續深造,並在未來走上學術科研的道路,也會(hui) 有學生憑借哲學專(zhuan) 業(ye) 訓練所培養(yang) 的理解與(yu) 思考能力,服務於(yu) 各級黨(dang) 政機關(guan) 和各類企事業(ye) 單位,在不同工作領域和工作崗位上應對新事物、新環境帶來的挑戰。
軍(jun) 事學:麵前是戰場,身後是家國
作者:馬建光(國防科技大學教授)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軍(jun) 事指一切與(yu) 戰爭(zheng) 和國防直接相關(guan) 的事項,主要包括戰爭(zheng) 準備與(yu) 戰爭(zheng) 實施、國防和軍(jun) 隊建設等活動。軍(jun) 事學又稱軍(jun) 事科學,是反映戰爭(zheng) 和國防本質與(yu) 規律,並用於(yu) 指導戰爭(zheng) 和國防準備與(yu) 實施的科學。軍(jun) 事科學的理論性和實用性,決(jue) 定了它對於(yu) 鞏固國防、遏製戰爭(zheng) 和贏得戰爭(zheng) 都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軍(jun) 事學旨在培養(yang) 思想政治過硬、打仗本領過硬、戰鬥作風過硬的新型軍(jun) 事人才。軍(jun) 事學包含10個(ge) 一級學科、20餘(yu) 個(ge) 二級學科。一級學科分為(wei) 軍(jun) 事思想及軍(jun) 事曆史、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軍(jun) 隊指揮學、軍(jun) 事管理學、軍(jun) 隊政治工作學、軍(jun) 事後勤學、軍(jun) 事裝備學、軍(jun) 隊訓練學。
從(cong) 學科和專(zhuan) 業(ye) 設置來看,軍(jun) 事學具有典型的社會(hui) 科學屬性。與(yu) 此同時,很多本科專(zhuan) 業(ye) 與(yu) 軍(jun) 事密切相關(guan) ,但其專(zhuan) 業(ye) 設置在工學、理學等自然科學門類,如兵器類、核工程類、海洋科學類等。這些學科聚焦國防和軍(jun) 事建設的具體(ti) 科學領域,與(yu) 軍(jun) 事學專(zhuan) 業(ye) 聯係緊密。
什麽(me) 樣的青年適合從(cong) 事軍(jun) 事學的各個(ge) 專(zhuan) 業(ye) 呢?那就是對軍(jun) 隊充滿熱愛、立誌獻身國防的青年。總體(ti) 來看,軍(jun) 事學各個(ge) 專(zhuan) 業(ye) 都要求學生掌握軍(jun) 事思想、軍(jun) 事曆史、軍(jun) 事技術等多方麵知識,熟練掌握各項軍(jun) 事技能,具備紮實的戰鬥體(ti) 能素質。學習(xi) 軍(jun) 事學類專(zhuan) 業(ye) 的人,要有戰略思維,有紮實的軍(jun) 事實踐素質,具備高科技素養(yang) 。
軍(jun) 隊院校的軍(jun) 事學類學員畢業(ye) 按照“按需補充、專(zhuan) 業(ye) 對口,麵向基層、組織分配”的原則就業(ye) 。軍(jun) 隊指揮學專(zhuan) 業(ye) 主要培養(yang) 部隊一線帶兵人;軍(jun) 隊政治工作學主要培養(yang) 軍(jun) 隊基層政治工作者。此外,學術成果突出的學員可以攻讀研究生,繼續從(cong) 事軍(jun) 事學科的高層次學習(xi) 。包括軍(jun) 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和軍(jun) 兵種院校在內(nei) 的多所軍(jun) 校均設有軍(jun) 事學碩士專(zhuan) 業(ye) ,有的院校還設有博士點,為(wei) 更高層次學習(xi) 提供了廣闊空間和豐(feng) 富選擇。
曆史學:“鑒往知來”的複合型人文學科
作者:夏炎(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所謂曆史,可以理解為(wei) 人類的一切過往。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ge) 空間維度中,“過去”就是曆史,“未來”尚未發生,而“現在”則最難把握,因為(wei) “現在”剛剛發生,便在一瞬間成了“曆史”。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未來“不易捉摸”,現在“瞬間消失”,而曆史“最容易被認知”。曆史的一個(ge) 本質特征是客觀性,但它僅(jin) 僅(jin) 存在於(yu) 人類記憶中。記憶雖然可以通過文本、影像、聲音等不同載體(ti) 得以部分重建,但記憶的主體(ti) 是人,這決(jue) 定了記憶的本質是主觀性的。
為(wei) 了重現這些建立在主觀記憶基礎上的客觀曆史畫麵,便有了一門被稱為(wei) 曆史學的學問。曆史學的任務不僅(jin) 在於(yu) 重建過去,更重要的是對人類過往進行認識與(yu) 反思,從(cong) 而為(wei) 今天乃至未來人類命運走向提供可資借鑒的智慧,即所謂“鑒往知來”。大學曆史學教育的實施,便是基於(yu) “做一流學問,育卓越人才”的理念,為(wei) 國家培養(yang) 可持續發展的人文智庫團隊。
如今的曆史學,已然是現代人文基礎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本科生招生而言,又分為(wei) 曆史學、世界史以及文物與(yu) 博物館學三個(ge) 專(zhuan) 業(ye) 。曆史學即中國史,包括中國古代史諸斷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曆史地理學、曆史文獻學以及各種專(zhuan) 門史;世界史包括區域史與(yu) 國別史;文物與(yu) 博物館學重視實踐教學,包括考古學、文物學以及博物館學相關(guan) 內(nei) 容。三個(ge) 專(zhuan) 業(ye) 的學習(xi) 均強調寬、博、專(zhuan) 、精有機結合,致力於(yu) 培養(yang) 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精神與(yu) 人文情懷,訓練其理論思維、史料解讀、問題分析、文本寫(xie) 作等多種能力。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新文科”建設,古老的曆史學科積極嚐試與(yu) 其他人文社會(hui) 科學交叉融合,乃至與(yu) 理科相關(guan) 學科融會(hui) 貫通,以打造嶄新的文科複合型人才。
本科畢業(ye) 後,部分同學會(hui) 選擇繼續讀研或出國深造。在就業(ye) 方麵,很多學生考取選調生、公務員;也有部分學生進入媒體(ti) 行業(ye) 或成為(wei) 中學教師;還有不少學生投身西部和基層崗位,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e) 。
工學:融合科學素養(yang) 與(yu) 工程能力
作者:劉媛(北京理工大學教務部教學研究室主任)
工學泛指工程、工藝原理和實施技術等工業(ye) 科學。在我國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中,工學下設30餘(yu) 個(ge) 專(zhuan) 業(ye) 大類,如機械類、自動化類、計算機類、土木類、航空航天類等。
提到工科學習(xi) ,不少同學會(hui) 認為(wei) 是“泡在實驗室做實驗”。實際上,要成為(wei) 卓越工程人才,需要具備科學素養(yang) 和工程能力融合、創新性和批判性思維並重、追求卓越與(yu) 團結協作兼備等能力品質。國內(nei) 一些理工科為(wei) 主的綜合性大學采用了“通專(zhuan) 融合”“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yang) 方式。
例如,北京理工大學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yang) 、書(shu) 院製育人管理,按培養(yang) 大類打通一年級課程,強化數理基礎,注重基礎素養(yang) 與(yu) 工程素養(yang) 的銜接;二年級起以開展機械、電子、控製、計算機、材化、生命等各領域工程基礎貫通課培養(yang) ;三年級起實施以研究型、項目製為(wei) 主要授課模式的專(zhuan) 業(ye) 核心課,重批判思維、創新能力培養(yang) ,形成理工結合、工科交叉、工管融合、工文滲透的新形態育人方案。
就讀工學專(zhuan) 業(ye) 的學生應努力打下紮實的數理基礎,培養(yang) 運用數理和工程知識分析解決(jue) 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合理處理工程與(yu) 社會(hui) 、健康、法律倫(lun) 理的關(guan) 係,增強團隊協作、交流溝通以及終身學習(xi) 的能力。在學習(xi) 專(zhuan) 業(ye) 課程外,通過創新創業(ye) 教育、參與(yu) 賽事等實踐性活動,將實踐同所學專(zhuan) 業(ye) 知識深度融合也是新型工學人才培養(yang) 的一大特點。這方麵的國內(nei) 國際賽事有很多,如“互聯網+”“挑戰杯”等。不少學校還有校企合作項目,引導學生走入生產(chan) 一線,在運用技術解決(jue) 實際問題中感受學有所用。
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工學類畢業(ye) 生的就業(ye) 機會(hui) 持續增加,就業(ye) 方向也愈發多元,主要在裝備製造企業(ye) 、科研院所、互聯網、高新技術企業(ye) 等。例如,航空航天、機電、力學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主要在航天、兵器、船舶等行業(ye) 就業(ye) ;機械、車輛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主要在汽車、高端製造等行業(ye) 就業(ye) ;電子信息、計算機、軟件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主要在各大通信運營商、雷達、電子科研單位以及互聯網和金融科技企業(ye) 就業(ye) 。
農(nong) 學:在希望的田野上幹事創業(ye)
作者:韓娟(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農(nong) 學院教授)
多年前曾有人質疑,“21世紀誰來養(yang) 活中國人?”如今,我們(men) 用事實回應,一代又一代農(nong) 業(ye) 科學家用智慧和汗水,不僅(jin) 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還實現了農(nong) 林領域諸多技術突破,質疑不攻自破。
農(nong) 業(ye) 是關(guan) 乎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基礎性產(chan) 業(ye) 。培養(yang) 知農(nong) 、愛農(nong) 、為(wei) 農(nong) 的新型農(nong) 科人才,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是涉農(nong) 高校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的根本使命,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目標的重要舉(ju) 措。
學習(xi) 農(nong) 學類專(zhuan) 業(ye) 的學生應具備三方麵特質:一要有知農(nong) 、愛農(nong) 、強農(nong) 、興(xing) 農(nong) 的專(zhuan) 業(ye) 情懷,以及服務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建設的事業(ye) 心和使命感。二要有濃厚的學科和專(zhuan) 業(ye) 興(xing) 趣。隻有對植物生產(chan) 、動物生產(chan) 、動物醫學和林學等農(nong) 學類專(zhuan) 業(ye) 有濃厚的興(xing) 趣,未來才能夠專(zhuan) 注學習(xi) 和從(cong) 事研究。三要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甘於(yu) 奉獻的情懷。
近幾年,涉農(nong) 高校不斷加快“新農(nong) 科”建設,優(you) 化涉農(nong) 學科專(zhuan) 業(ye) 布局和課程改革,創新涉農(nong) 人才培養(yang) 路徑,推動信息技術與(yu) 農(nong) 林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農(nong) 學類專(zhuan) 業(ye) 建設以強農(nong) 興(xing) 農(nong) 為(wei) 己任,緊扣學科發展趨勢,瞄準國家戰略需求,構建多學科融合知識體(ti) 係,優(you) 化改造傳(chuan) 統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方案,強化學生對現代生命科學、人文科學等知識獲得,滿足學生駕馭現代農(nong) 業(ye) 裝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科學經營管理農(nong) 業(ye) 等多學科知識渴望,培養(yang) 現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農(nong) 民真正“用得上”的人才。
一般來說,農(nong) 學類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能夠在農(nong) 業(ye) 及相關(guan) 領域,包括政府部門、企事業(ye) 單位等從(cong) 事經營管理和技術推廣等工作。繼續深造的同學可在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之後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從(cong) 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