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多識深,把大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
【思想匯】
作者:馮(feng) 秀軍(jun) (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
2021年3月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hui) 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hui) 時,提出了“‘大思政課’我們(men) 要善用之。思政課不僅(jin) 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hui) 生活中來講”的重要命題;2022年4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鬥誌。”把這兩(liang) 次關(guan) 於(yu) 思政課的重要講話聯係起來,可以發現,這裏提出了思政課教學應著力解決(jue) 的兩(liang) 個(ge) 大問題:一是“視野窄”,二是“視力弱”。“視野窄”,需要打開大視野,解決(jue) “見多”的問題;“視力”弱,需要把道理講透,解決(jue) “識深”的問題。兩(liang) 者結合起來,為(wei) 我們(men) 提出了如何善用大思政課,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的重要課題。
善用大思政課,打開思政課的大視野
長期以來,理論與(yu) 實踐“兩(liang) 張皮”,思政小課堂與(yu) 社會(hui) 大課堂相脫節,是影響思政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痼疾。理論與(yu) 實踐脫節,首先帶來思政課“視野窄”的問題:理論講解缺乏現實針對性,不關(guan) 注、不了解社會(hui) 生活,不能及時把生動鮮活的實踐引入教學,從(cong) 理論到理論,幹巴巴地講,教學毫無生命力。提出“大思政課”的命題和要求,既是對“兩(liang) 個(ge) 大局”疊加疫情給社會(hui) 生活、學生思想帶來廣泛、深刻影響的敏銳洞察和積極呼應,也為(wei) 新時代思政課打開視野、走進社會(hui) 大天地、與(yu) 時代同頻共振指明了方向。
大思政課的核心任務,就是要為(wei) 學生打開一扇門,搭建一座橋,讓學生走出孤芳自賞、自我封閉的小天地,走向一個(ge) 廣闊的大天地、新世界。這個(ge) 大天地裏,有祖國、有人民;有曆史、有未來;有中國、有世界,有責任、有奮鬥。打開這扇門,學生才能發現天地高遠,世界遼闊,人生厚重,奮鬥值得。如何把“橋”的兩(liang) 端連接起來,幫助學生搭建起這樣一座深刻理解並自覺肩負使命和責任的思想之橋?其要旨在於(yu) 幫助學生認識時代、認識社會(hui) 。唯有認識時代和社會(hui) ,認識個(ge) 體(ti) 與(yu) 時代和社會(hui) 的命運關(guan) 聯,才能使每一個(ge) 個(ge) 體(ti) 深刻認識自己的時代使命、自覺擔當起自己的社會(hui) 責任。搶險救災的最前線、疫情防控的第一線、脫貧攻堅的戰場上、科技攻關(guan) 的崗位上、奧運競技的賽場上、保衛祖國的哨位上,處處皆是思政課的新天地、新素材。思政課必須走出教室和校園,帶領學生走進社會(hui) 和實踐,把豐(feng) 富的實踐、鮮活的人物、生動的故事引進課堂,把家事、國事、天下事引入課堂,把風聲、雨聲、民心聲傳(chuan) 入課堂,在視野開闊的大思政課堂中培養(yang) 學生事事關(guan) 心、聲聲入耳的家國情懷、使命擔當。
善用問題,把大思政課講深講透
所謂思政課教學“視力弱”,是指教學對社會(hui) 生活的認知停留在經驗常識層麵,就現象談現象,缺乏對現實的理論解釋力和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力。而善以問題為(wei) 導向,用精準的問題擊中學生思想困惑,用透徹的問題解讀社會(hui) 生活表象,是講深講透大思政課的關(guan) 鍵。
教學中堅持問題導向,首先要看問題是否具有針對性,是否抓住了學生關(guan) 切、困惑的問題。我們(men) 要調查研究學生關(guan) 注的、有疑惑的問題,並將這些問題歸納歸類。學生關(guan) 注的具體(ti) 問題可能多種多樣,但深入分析這些問題,很多又具有同質性和相通性。將問題歸類,實質上是一個(ge) 進一步提煉深化,尋找深層次、根本性、複雜性問題的過程。這些經過歸類的問題,正是引導教學走向深入的“引路石”。堅持問題導向,還要找準思政課教材中的重難點問題。教材是教學的基本遵循。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觀點,都是對有關(guan) 理論問題的回答。這些教材中的理論問題,則是來自於(yu) 實踐中的現實問題,是對現實問題的理論抽象和表達。因此,找準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就是要透過結論找到問題,並以此問題為(wei) 起點來引導教學、答疑釋惑。
思政課不但要求教師講深講透,還要培養(yang) 學生麵對紛繁社會(hui) 現象看深看透的能力。這要求思政課教師不但能給學生打開一扇門、搭建一座橋,還要為(wei) 學生提供一套認識世界、認識社會(hui) 、認識現實的“思想工具包”,這就是馬克思主義(yi) 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套“工具包”,是學生看世界、闖天下的導航儀(yi) ,是學生麵對紛繁複雜社會(hui) 現象“以無厚入有間”的解剖刀,也是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成就出彩人生的護身符。隻有擁有了這個(ge) “工具包”,才能幫助學生學會(hui) 從(cong) 天下大事中認識天下大勢,從(cong) 天下大勢中堅定理想信念。
善用故事,把大思政課講實講活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但把道理講清楚、講透徹,特別是講到學生心裏並不容易。這就要求思政課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既能講深,還能講活,最終能講透。講故事,就是把抽象、高深、枯燥的道理變得形象、生動、鮮活的好辦法。
用故事講道理,首先要選好故事。故事選擇要兼顧三個(ge) 方麵:一是深刻性,要有豐(feng) 富深刻的理論內(nei) 涵和思想內(nei) 涵;二是生動性,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典型性,要有突出的獨特性和代表性。其次,要善於(yu) 講述故事。講故事的實質,就是將理論植根於(yu) 具體(ti) 的情境之中,把在理論提煉過程中抽象掉的具體(ti) 細節再次還原。通過理論的還原和情境化,故事實現了理論高度與(yu) 生活溫度的融通,讓抽象的理論在故事中變得真實、鮮活起來。生動感人的故事,可為(wei) 學生們(men) 營造一個(ge) 沉浸其中的課堂,從(cong) 而把理論的抽象化為(wei) 觸及學生心靈的感動。
善用大思政課,講好生動實踐故事,但不能把思政課講成故事會(hui) 。其中的關(guan) 鍵在於(yu) ,既要講好故事,更要評好故事。如果說講好故事是“畫好龍”,評好故事就是“點好睛”。用故事講道理,評好故事這個(ge) “點睛”的環節尤其不能缺。許多思政課教師注重講故事,也善於(yu) 講故事,但學生依然不滿足、不解渴,問題就出在缺少或是未能把握住“評好故事”這個(ge) 關(guan) 鍵環節。從(cong) 理論到故事,是理論的還原;從(cong) 講故事到評故事,則是實踐到理論的升華。缺少了對故事思想性、理論性的升華,思政課就會(hui) 淪為(wei) 簡單堆砌的故事會(hui) 。因此,能否評好故事,既彰顯了思政課教師理論聯係實際、實踐升華為(wei) 理論的專(zhuan) 業(ye) 功底,也決(jue) 定了能否用故事把道理講實講活、講深講透,達到理想的教學成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