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傾心守護,讓萬裏長城屹立長存

發布時間:2022-06-22 11:1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保護曆史遺存,堅定文化自信③】

  編者按: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1952年,我國組織開展了居庸關(guan) 、八達嶺和山海關(guan) 長城維修工程,這是新中國第一批長城保護維修工程。70年來,一代又一代長城人接力守護,讓萬(wan) 裏長城的雄渾氣勢延續至今。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長城保護作出重要指示。在各界共同努力下,長城保護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我們(men) 邀請不同年代的四位守護人講述自己與(yu) 長城的故事,並為(wei) 您呈現90後、00後長城守護者群像。讓我們(men) 一起走近他們(men) 的“守護者”生活,感受濃濃的“長城情結”。

  ·一線講述·

  50後“文保土專(zhuan) 家”——

  讓長城文物“開口說話”

  講述人:河北秦皇島市海港區駐操營鎮板廠峪村村民 許國華

  400多年前,一支由義(yi) 烏(wu) 人組成的軍(jun) 隊不遠千裏北上戍守長城。他們(men) 駐紮在長城周圍,經年累月,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一些後人聚居的村落,我們(men) 村就是其中之一。土生土長的我,是聽著長城的故事長大的,更親(qin) 眼見證了從(cong) 父輩開始代代“接力”的長城守護。

  2000年,我關(guan) 停了原先的煤礦生意,包下了板廠峪這片山場,專(zhuan) 心養(yang) 護林木,保護古長城。在巡查長城的過程中,我意外發現了沉睡400多年的長城磚窯群遺址、比較完整的斑鬣狗化石以及石雷、石炮等長城防禦兵器。217座長城磚窯中,有的磚窯內(nei) 可以清楚地看到內(nei) 部構造和幾百年前燒製、碼放於(yu) 此的長城磚。

  為(wei) 了把這些遺存保護起來、發揮作用,2002年,我創建了板廠峪長城文化展館,展出的都是在長城上發現的“老物件”:形製的火銃、官兵用的毛筆盒、長城文字磚、建造長城用的工具、明清時期民間用品等共計2000餘(yu) 件。每次發現新文物,我都會(hui) 翻閱書(shu) 籍、請教專(zhuan) 家,把它們(men) 的“前世今生”研究個(ge) 透,在展覽時講給大家聽。看到參觀者聽得饒有興(xing) 趣,並親(qin) 切地叫我“土專(zhuan) 家”,我覺得心裏特別充實。

  這些年,我還和一些青年誌願者一起保護長城、宣傳(chuan) 長城文化,舉(ju) 辦了多次青少年夏令營、大學生誌願者活動。我們(men) 用年輕人喜歡的短視頻形式講解古長城,還製作了《老許講長城文物》係列節目,如今已經推出了286期。我們(men) 還通過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廣宣傳(chuan) 長城文化,讓沉睡的文物“開口說話”,把它們(men) 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60後長城保護員——

  “我在一天,就守一天”

  講述人:寧夏同心縣下馬關(guan) 鎮陳兒(er) 莊村長城保護員 賀文希

  我家院子和長城隻隔一條路,相距才100多米。這裏的長城大部分都是明代時土夯的,我們(men) 叫它“土梁子”。早年間,附近村民蓋房子、打地基,都開著三輪車到長城上取土。年複一年,高高的夯土牆體(ti) 漸漸矮下去,大雨一衝(chong) 刷,坍塌就更嚴(yan) 重了。

  2015年5月,同心縣文管所工作人員到長城保護區檢查工作,恰好在路邊碰到我。閑聊中得知我是當地村民,就問我願不願意當長城保護員,還把工作內(nei) 容講得很清楚。我當場就應了。

  我負責15公裏長城和6座烽火台的保護巡查,是同心縣長城保護員中巡查距離最長、任務最重的一個(ge) 。有人到長城私取牆土、傾(qing) 倒垃圾、開荒種地,這些都得管。這活兒(er) 一開始可不好幹。我逢人就講,長城現在受法律保護,私自取土是要罰款的,可總有村民“理直氣壯”地懟我,“又不是你家的土,祖祖輩輩都挖著呢,也沒見有人管”。後來,縣上文管所送來保護長城的宣傳(chuan) 冊(ce) ,巡護途中,我一邊發冊(ce) 子一邊給人講,村民慢慢相信了。

  私自取土的少了,可又有人惦記上了長城兩(liang) 邊的鐵絲(si) 圍欄,偷偷拆回去賣廢品,我蹲守發現後,就拉回來自己焊接好。最初,長城遺產(chan) 保護區隻有牆體(ti) 兩(liang) 邊10米遠的範圍,後來慢慢擴大到150米,發現的違法亂(luan) 建行為(wei) 更多了。有一次,我看到有人在烽火台上建信號基站,好說歹說都勸不停。第二天我就報警了,警察一來,施工人員才意識到事情的嚴(yan) 重性,三下五除二就把剛搭好的架子拆了。

  巡護長城是個(ge) 體(ti) 力活兒(er) 。夏天,為(wei) 了躲避沙窩裏的高溫,早上6點多就得出發,中午12點前必須趕回來;到了寒冬,手腳凍得不聽使喚,遇上下雪天,路麵打滑騎不了車,往返全靠兩(liang) 條腿,摔倒是常有的事。每天巡護回到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寫(xie) 巡護日記,幾年下來,光日記我就寫(xie) 了9本。

  今年是我巡護長城的第八年,頭幾年還有老婆子做伴,自打前年她去世,這空曠的路上,陪伴我的隻剩一眼望不到頭的長城了。

  有人問我,這長城要護到啥時候。我總說,我在一天,就守一天!希望不管過去多少年,子孫後代一出門還能看見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chan) 。

  70後文保工作者——

  給文物“麵診、配藥、做手術”

  講述人:敦煌研究院副院長 郭青林

  20世紀末,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團隊就開始關(guan) 注土遺址的保護工作。記得我剛到研究院不久,就跟隨時任副院長李最雄和保護研究所副所長王旭東(dong) 考察玉門關(guan) 及周邊長城。當看到保存狀況不佳,李先生麵色凝重:“我們(men) 不能任憑這些遺產(chan) 快速消失,得加快相關(guan) 土質文物保護技術的研發。”回來後,王旭東(dong) 老師就把玉門關(guan) 遺址的搶險保護作為(wei) 他博士論文的一部分,開展專(zhuan) 題研究。

  前輩們(men) 對於(yu) 文物事業(ye) 的無限熱愛和執著追求一直感染著我們(men) ,激勵著整個(ge) 團隊不斷成長進步。我剛來時,土遺址保護團隊隻有6個(ge) 人,現在已發展成為(wei) 50多人的大團隊了。經過多年不懈努力,研究院聯合蘭(lan) 州大學、西北大學等相關(guan) 高校和科研院所成功構建了我國土遺址保護基礎理論,發明了係列保護加固材料,研發了一整套幹旱環境下土遺址保護專(zhuan) 用技術和裝備,實現了土遺址保護科學化和規範化。

  隨著國家長城資源調查的完成和對長城保護力度的加大,我們(men) 還組織編製了甘肅古浪、涼州、瓜州和敦煌四縣市的長城保護加固方案,並予以實施。2011年,我們(men) 組織實施了甘肅最大的長城保護工程——嘉峪關(guan) 長城牆體(ti) 保護工程。據不完全統計,甘肅實施長城保護工程超過100項。

  從(cong) 給文物“麵診、聽診”,到“做檢查、確診”,再到“配藥、手術”,直到最後“複診”,每接手一處文物,我們(men) 都要對它的病害情況進行係統研究,做到心中有數,在保護工程完成後,還要定期對保護效果進行持續性評估。

  土質長城的露天保存和脆弱屬性,決(jue) 定了一次保護加固工程不可能解決(jue) 所有問題,需要通過日常巡查、保養(yang) 維護,盡可能排除破壞長城遺址的誘發因素,避免遺址病害惡化。也就是說,小病大治,在預防性保護上下功夫。

  今天,嘉峪關(guan) 、玉門關(guan) 等重要遺址點已經建立了監測預警體(ti) 係,為(wei) 開展長城重點段落預防性保護積累了很好的經驗。我們(men) 將繼續深入研究,為(wei) 保護好長城窮盡一切可能。

  80後青年文保人——

  懷著保護家園的感情嗬護長城

  講述人: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中國世界遺產(chan) 監測中心工作人員 張依萌

  小時候,我就對中國曆史、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感興(xing) 趣。每逢周末,同樣是文物愛好者的父親(qin) 會(hui) 帶我逛博物館,潛移默化中,文物的魅力仿佛牽引著我,帶我去探尋它們(men) 背後的故事。大學畢業(ye) 後,我來到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工作,進入全國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組,從(cong) 此與(yu) 長城保護結下緣分。2017年,由於(yu) 工作調動,我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中心工作,成為(wei)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監測預警總平台”項目負責人。

  長城蘊含著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信息,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價(jia) 值。2005年,國務院批準實施《長城保護工程(2005—2014年)總體(ti) 工作方案》;2006年,《長城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此後,一係列政策逐漸夯實了長城保護工作的基礎。在眾(zhong) 人的不懈努力下,長城的精確長度、分布範圍、遺跡數量等信息已明確,科學的長城保護理念也在逐步形成。

  近年來,我們(men) 致力於(yu) 將考古與(yu) 長城保護結合起來,采用更科學的方法對長城進行保護與(yu) 研究。比如,文物部門與(yu) 測繪部門攜手合作,運用考古方法,對長城進行斷代和性質判定。此外,還采用GPS采集坐標,用激光測距儀(yi) 等對長城的長度進行精確測量。根據已有的數據資源,我們(men) 還建立了長城資源數據庫,向社會(hui) 公布了長城電子地圖。

  工作之餘(yu) ,我加入了北京民間組織——“長城小站”,科普長城的相關(guan) 知識,幫助人們(men) 樹立保護長城的正確觀念。此外,我還在編撰《長城畫傳(chuan) 》,盼望能拿出一本通俗易懂、圖文並茂的科普讀物,向大眾(zhong) 普及長城的曆史文化、保護管理等知識,讓大家對長城更加熟悉和親(qin) 近。

  長城並非塵封於(yu) 曆史之中,而是與(yu) 我們(men) 的生活密切相關(guan) 。現在,長城的一些要塞逐漸演變成了城鎮和村莊,例如山西大同、河北張家口等。希望長城沿線的居民懷著保護家鄉(xiang) 、保護家園的感情積極行動起來,讓長城因為(wei) 我們(men) 的守護而更堅固、更宏偉(wei) 。

  ·專(zhuan) 家點評·

  古老長城,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作者:宋岩峰(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長城作為(wei) 曾經的軍(jun) 事防禦工事,在我國古代農(nong) 業(ye) 社會(hui) 發揮著保障和平安定的實際功用。在此後千百年,長城被賦予更多文化內(nei) 涵,與(yu) 長江、黃河等一起成為(wei) 民族精神的象征。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強調的:“當今世界,人們(men) 提起中國,就會(hui) 想起萬(wan) 裏長城;提起中華文明,也會(hui) 想起萬(wan) 裏長城。”“我們(men) 一定要重視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新征程上,我們(men) 要凝聚各界力量,做好長城文化價(jia) 值發掘和文物遺產(chan) 傳(chuan) 承保護工作。

  把考古探索同科學技術手段有機結合,堅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探究長城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深刻指出:“我們(men) 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曆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豐(feng) 富全社會(hui) 曆史文化滋養(yang) 。”近日,北京延慶區大莊科段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取得進展,為(wei) 科學保護長城、深入認識長城價(jia) 值,讓長城精神更好融入當代生活提供了新契機。2020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同意,全國首個(ge) 長城保護修複實踐基地在箭扣長城腳下掛牌成立,對全國長城保護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範推動作用。需要看到,相比一般性保護工程,在研究性修繕項目中,長城保護理念更為(wei) 科學,保護手段更富科技含量,更有利於(yu) 人們(men) 共享保護成果。當前,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工作,要切實解決(jue) 好長城保護工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時間、技術、經費等諸多問題,匯聚多方力量,推動長城保護工作由一般性保護工程向研究性修繕項目轉變,以考古挖掘為(wei) 開端、多學科研究為(wei) 手段、數字化跟蹤記錄為(wei) 保障,引導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加強考古學和曆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聯合攻關(guan) ,切實為(wei) 全方位探究長城曆史文化價(jia) 值提供科學支撐。

  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wei) 契機,讓長城文化更好潤澤百姓美好生活。一方麵,要以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為(wei) 抓手,形成一批公共文化的空間載體(ti) ,鼓勵各類學校建立長城文化傳(chuan) 承教育基地,組織學生開展各類研學活動,推動長城文化元素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ye) 。另一方麵,切實用好長城的非遺資源。長城是民族遷徙交往、彼此融合的重要見證,沿線出現了多民族藝術融合的豐(feng) 富藝術形式,如民間故事、傳(chuan) 統音樂(le) 、傳(chuan) 統舞蹈、傳(chuan) 統體(ti) 育、遊藝與(yu) 雜技等。在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過程中,要注重對長城沿線的非遺資源進行挖掘整理,促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yu)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效銜接,提高區域性整體(ti) 保護水平,以不斷豐(feng) 富的公共文化服務滿足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此外,要讓古老長城在數字時代擁抱年輕人,還需推進長城文旅融合和數字再現工程,開發長城文化旅遊商品和服務,擴大文化供給;充分發揮文化與(yu) 科技的“化學反應”,建設數字雲(yun) 平台,對文物和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展示,以“文旅IP思維”實現線上線下協同發展。

  講好新時代的長城故事,使長城成為(wei) 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中國力量的重要源泉。長城與(yu) 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結在一起。進入新時代,要更好地傳(chuan) 揚長城所凝聚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zhong) 誌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不斷增強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共同繪就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壯美畫卷。要以講好新時代的長城故事為(wei) 契機,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激發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跡,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讀懂中華民族。

  ·群像掃描·

  長城背後 青春力量在匯聚

  在保護長城的第一線,活躍著一大批90後、00後。他們(men) 追光逐影,用青春方式守護古老長城。

  “作為(wei) 一名藝術設計專(zhuan) 業(ye) 的學生,長城是我創作的靈感之源。”00後李嘉琦是河北工程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專(zhuan) 業(ye) 2019級本科生,平時設計海報就常常將長城融入作品中,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感受長城的魅力。

  6年拍攝40萬(wan) 張長城照,90後長城攝影師楊東(dong) 矢誌傳(chuan) 遞長城之美。“接觸長城之後,我發現拍攝長城的人很多,但年輕人很少,可我覺得這就是年輕人該幹的事。”楊東(dong) 坦言,最開始披星戴月、風餐露宿,也會(hui) 覺得辛苦;但每次看到隱隱約約的長城輪廓,觸碰到牆磚的溫度,就會(hui) 有回到家的親(qin) 切感。“長城好比一部寶典,而我要做的,就是讓更多人最直觀地感受它的雄渾和壯美。”

  對於(yu) 00後大學生趙宛璐來說,保護長城這個(ge) 愛好有點兒(er) “潮”:“我會(hui) 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講述長城故事,比如在社交網站上發布長城照片,記錄長城一年四季的美;在直播平台上,講述長城邊的人和長城的故事;在《一起修長城》等遊戲小程序裏呼喚同伴扮演‘長城守衛軍(jun) ’……”

  “文物保護隊的崔振江老師多年從(cong) 事長城保護工作,是我參與(yu) 誌願服務工作的啟蒙者。每每談起長城,他眼中總是閃著光,滔滔不絕地講述長城的曆史與(yu) 現狀。”李嘉琦說,“上一輩長城人的精神深深感染著我們(men) ,激勵著我們(men) 用行動來守護民族文化瑰寶”。

  “我們(men) 要在保護傳(chuan) 承的基礎上結合新形式、新方法,讓悠久厚重的長城精神在新一代年輕人的心中生根發芽,讓90後、00後主動親(qin) 近長城文化,體(ti) 悟長城精神,參與(yu) 到保護工作中來。”中國長城學會(hui) 副會(hui) 長董耀會(hui) 說。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耿建擴、陳元秋、張文攀、王建宏、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邵金霞、劉思彤、徐夢玲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