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這十年:縣域均衡發展 讓更多孩子“上好學”
義(yi) 務教育這十年:
縣域均衡發展,讓更多孩子“上好學”
“20.7萬(wan) 所學校、1.58億(yi) 名學生、1057萬(wan) 名教師。”在21日舉(ju) 辦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hui) 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報出的這串數字,點出了我國義(yi) 務教育階段現有的規模。
辦好義(yi) 務教育事關(guan) 億(yi) 萬(wan) 少年兒(er) 童健康成長,事關(guan) 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如何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從(cong) “有學上”到“上好學”的美好期盼?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義(yi) 務教育認真踐行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崇高使命,以均衡發展為(wei) 戰略任務,以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為(wei) 工作重點,圍繞服務國家戰略需要,聚焦人民群眾(zhong) 所急所需所盼,不斷完善政策保障體(ti) 係,改革創新、攻堅克難。從(cong) 2012—2021年,我國義(yi) 務教育在實現全麵普及的基礎上,僅(jin) 用10年左右時間實現了縣域基本均衡發展,成為(wei) 我國義(yi) 務教育發展史上又一個(ge) 新的裏程碑。”呂玉剛總結道。
鞏固“兩(liang) 基”,義(yi) 務教育“重中之重”地位更加凸顯
2011年,我國全麵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yi) 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以下簡稱“兩(liang) 基”)。在此背景下,2012年,國務院出台《關(guan) 於(yu) 深入推進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到2020年,全國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達到95%”。
“由於(yu) 當時條件有限,許多地方‘兩(liang) 基’的基礎很薄弱,反彈壓力大。”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局長田祖蔭指出。
為(wei) 了切實有效鞏固“兩(liang) 基”成果,教育部認真落實脫貧攻堅重大政治任務,聚焦義(yi) 務教育有保障,健全控輟保學聯控聯保長效機製,加強跨部門數據比對和精準摸排,掛牌督戰重點地區,切實做好勸返複學工作,確保輟學學生找得到、勸得回、留得住。
十年來,“兩(liang) 基”成果得到了切實鞏固,義(yi) 務教育“重中之重”地位進一步凸顯:
2012—2021年,全國小學學齡兒(er) 童淨入學率從(cong) 99.85%進一步提高到99.9%,初中階段毛入學率始終保持在100%以上,九年義(yi) 務教育鞏固率從(cong) 91.8%提高至95.4%;
2021年,全國義(yi) 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輟學實現動態清零。特別是中西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在全麵實現“兩(liang) 基”的基礎上,義(yi) 務教育普及水平均有了進一步提高;
連續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切實保障殘疾兒(er) 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權利,適齡殘疾兒(er) 童義(yi) 務教育入學率超過95%。2021年,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92.0萬(wan) 人,比2012年增加54.1萬(wan) 人,增長142.8%……
完善保障機製,經費、辦學、師資條件不斷提升
十年來,義(yi) 務教育在均衡配置義(yi) 務教育辦學資源、協同推進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麵,不斷完善保障機製,經費、辦學、師資等條件不斷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幸福感顯著增強。
堅持政府舉(ju) 辦義(yi) 務教育,逐步提高義(yi) 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2015年,在整合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和城市義(yi) 務教育獎補政策的基礎上,國家建立起城鄉(xiang) 統一、重在農(nong) 村的義(yi) 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
“2012—2021年,小學生均經費支出從(cong) 每生每年7447元增至14458元,初中生均經費支出從(cong) 每生每年10218元增至20717元。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經過多次提標,達到東(dong) 中西部統一的小學650元、初中850元;義(yi) 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提高至7000元,為(wei) 普通學生的8~10倍。‘兩(liang) 免一補’(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shu) ,為(wei)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生活補助)實現城鄉(xiang) 學生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基本實現應助盡助,優(you) 先將建檔立卡、低保、特困供養(yang) 、孤兒(er) 、殘疾等學生納入資助範圍。”呂玉剛告訴記者。
實施重大項目,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觀。通過實施“全麵改善貧困地區義(yi) 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等重大項目,中央財政累計投入4000多億(yi) 元,帶動地方投入超1萬(wan) 億(yi) 元,著力解決(jue) “鄉(xiang) 村弱、城鎮擠”問題,縮小城鄉(xiang) 學校辦學條件差距。
呂玉剛表示,當前,義(yi) 務教育基本辦學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危房、大通鋪等問題基本解決(jue) ,特別是許多中西部農(nong) 村地區學校辦學條件實現質的飛躍,“最好最安全的建築在學校”得到群眾(zhong) 的公認。
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wei) 基礎工作。十年來,國家提升了中小學特別是農(nong) 村學校教職工編製配備標準,實行編製城鄉(xiang) 、區域統籌和動態管理。十年來,義(yi) 務教育專(zhuan) 任教師總數從(cong) 909萬(wan) 增至1057萬(wan) ,增加了148萬(wan) 人,本科以上學曆教師占比由47.6%提高至77.7%;同時,健全教師培養(yang) 補充機製,通過“特崗計劃”、公費師範生、退休支教等多種渠道為(wei) 中西部農(nong) 村補充大量優(you) 質師資,建立教師交流輪崗製度;通過“國培計劃”累計培訓校長教師超過1700萬(wan) 人次,大幅提升農(nong) 村校長辦學治校和農(nong) 村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破解“擇校熱”,入學機會(hui) 更加公平
十年來,義(yi) 務教育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發展教育,通過深化綜合改革,努力破解人民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擇校熱”,一直是長久不息的社會(hui) 熱點,也是長期阻礙教育均衡實現的“攔路虎”。
如何綜合治理“擇校熱”頑症?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表示,有一個(ge) 必須解決(jue) 的實際問題,就是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zhong) 讓孩子享受優(you) 質教育的需求。集團化辦學的探索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李明新介紹,2011年,北京小學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個(ge) 公辦學校組建的教育集團,開始了集團化辦學的有益探索。北京小學提出集團化辦學要體(ti) 現“理念共識,資源共享,優(you) 勢互補,品牌共建”的宗旨,在隨後的10年間,在北京西城、房山、大興(xing) 、通州、豐(feng) 台的分校廣泛傳(chuan) 播學校先進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與(yu) 辦學經驗,共享優(you) 質教育資源,吸引了眾(zhong) 多片內(nei) 學生的“回流”,極大抑製了“擇校熱”的持續升溫。
李明新告訴記者,以北京小學天寧寺分校為(wei) 例,原來天寧寺周邊北京戶籍的孩子絕大多數都去擇校,一年級隻能招2到3個(ge) 班,而且多為(wei) 非京戶籍的流動人員子女。2014年進入集團後,當年就實現了本地戶籍孩子的大量回流入學,達到了6個(ge) 班。如今已經達到每年新招一年級14個(ge) 班。目前,學校辦學規模已經從(cong) 進入集團前的450人,發展到了2300多人。天寧寺周邊的家長不再托關(guan) 係擇校了,而是就近高高興(xing) 興(xing) 送孩子到北京小學天寧寺分校上學。
在山東(dong) ,教育強校擴優(you) 行動方興(xing) 未艾。“以優(you) 質學校為(wei) 龍頭,建立學校間、城鄉(xiang) 間、區域間的教育集團、聯盟1926個(ge) ,覆蓋義(yi) 務教育階段學校7062所,實現集團內(nei) 學校黨(dang) 建、管理、教研、課程、資源、師資、評價(jia) 等一體(ti) 改革、共建共享,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越辦越好,‘擇校熱’問題極大緩解。”山東(dong) 省委教育工委副書(shu) 記,省教育廳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副廳長馮(feng) 繼康表示。
“用均衡方式實現教育公平,不能隻停留在機會(hui) 公平上,而應更重視過程的公平。”李明新表示。
十年來,為(wei) 了讓孩子擁有更公平的入學機會(hui) ,義(yi) 務教育招生入學改革不斷深化,免試就近入學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麵落實,跨區域考試掐尖、舉(ju) 辦“占坑班”、收取“讚助費”等違規招生行為(wei) 得到全麵規範,“擇校熱”大幅降溫,入學機會(hui) 更加公平;健全“兩(liang) 為(wei) 主、兩(liang) 納入、以居住證為(wei) 主要依據”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政策,保障平等接受義(yi) 務教育權利,2021年義(yi) 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和享受政府購買(mai) 民辦學校學位服務的占比達到90.9%……教育均衡發展的紅利正在惠及越來越多家長和學生。
(本報記者 唐芊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