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登上國內好書榜,韓國繪本作家權廷玟希望教會孩子如何愛媽媽
“我出生的同時,我的媽媽也出生了”,韓國繪本《我的媽媽》引進國內(nei) 後,這部“愛的啟蒙繪本”上市不到兩(liang) 個(ge) 月就已登上國內(nei) 多個(ge) 好書(shu) 榜,成為(wei) 中國媽媽的溫暖陪伴。近日,《我的媽媽》作者、韓國繪本作家權廷玟通過郵件接受了記者專(zhuan) 訪,談到她的創作,也談了生育焦慮。
呈現真實的窘態媽媽
接力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我的媽媽》,打破了傳(chuan) 統作品中近乎完美的媽媽形象。書(shu) 中,權廷玟塑造了一個(ge) 窘態的、慵懶的,甚至是有點狼狽的媽媽,她用真實的生活場景,將所有讀者拉回現實,讓人意識到,媽媽也是普通人。
翻開《我的媽媽》,該作以孩子視角,研究和記錄媽媽,著重表現了媽媽照顧寶寶的真實狀態——因為(wei) 生產(chan) ,所以身材走樣;因為(wei) 晚上喂奶,所以白天困倦;因為(wei) 無時無刻要照顧寶寶,所以自己的生活變得狼狽不堪……
在權廷玟看來,最真實的東(dong) 西,最生活化的場景,才能激發身邊人的同理心,讓人認識到,媽媽也是一個(ge) 鮮活的生命體(ti) ,很不易,也更能喚起孩子對生活的記憶,了解媽媽對自己的愛,也學會(hui) 和媽媽交換愛。“所以,我創作這本書(shu) ,我希望在給媽媽們(men) 送去慰藉的同時,也啟發孩子、教會(hui) 孩子如何去愛。”
媽媽也是一種“新生人類”
“我出生的同時,我的媽媽也出生了。”這樣的表達直白卻充滿深意,有讀者認為(wei) ,這其實也是很多媽媽回頭看自己一路成長的心靈感受。
對此,權廷玟回應道:“我一直認為(wei) ,母親(qin) 也是一種‘新生人類’,而這個(ge) 卻常常被很多人忽視,所以我將這個(ge) 角色的變化和‘新生人類’的產(chan) 生,作為(wei) 這本書(shu) 的第一句話來呈現,是為(wei) 了讓媽媽感受到自己的轉變,同時也讓周圍的人感受到這種轉變。”她表示,在媽媽帶著孩子一起閱讀這本書(shu) 的時候,孩子能一起感受到媽媽的“出生”,看到接下來跟他一起“出生”的媽媽,是什麽(me) 樣子的,讓孩子建立一種愛護媽媽的衝(chong) 動。
權廷玟透露,她的女兒(er) 是第一位讀者,在她創作手稿的過程中,女兒(er) 就一直都在,而且她不隻是讀者,更是實際的參與(yu) 者,書(shu) 中的小女孩就是她的女兒(er) 。“她讀這本書(shu) 會(hui) 有很強的共鳴,因為(wei) 她平時的發型就是這樣的,平時的媽媽穿的衣服,就是這樣的。”
給焦慮媽媽帶來安慰
在目前低生育率、育兒(er) 焦慮的大背景下,權廷玟想給世界上所有的媽媽一種心理慰藉,告訴她們(men) :“我們(men) 不是孤軍(jun) 奮戰的,大家都是一樣的‘新生人類’,在這個(ge) 焦慮、辛苦的過程中,我們(men) 可以彼此安慰,同時,也要享受做媽媽的過程。”
為(wei) 了給更多的媽媽帶來安慰,權廷玟揭秘說,這本書(shu) 的畫麵實際做了多次調整,她調整了很多媽媽的表情、動作以及媽媽和孩子相處的場景。“比如孩子和媽媽相處的場景,我做得更加溫暖了,讓一些彼此需要獨立的時間和空間裏,也融入了雙方的情感,比如想自己待一會(hui) 兒(er) ,融入到了藏貓貓的遊戲中,而不彼此孤立,這就是一種和沒有孩子時候的完全不同的狀態。”
其實,選擇將自己的育兒(er) 生活進行表現,進行藝術再創作,權廷玟最初猶豫過。她坦言:“因為(wei)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媽媽照顧孩子,本身就是理所當然的,而把這些畫出來,會(hui) 不會(hui) 讓人覺得矯情,所以這本書(shu) 我畫了很多年。”但最後,在和很多媽媽的交流中,她發現,大家都處在這樣一種生活的焦慮中,所以,她決(jue) 定畫出來。“畫出來的這些,不是我個(ge) 人的情況,是一個(ge) 大眾(zhong) 的,所有媽媽的情況。”(記者路豔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