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繡花針 繡出鴨蘭村民族共富新圖景
記者 塗玥 臨(lin) 平微融圈 莫驍琦 顧曉燕
隻見她熟練地穿針引線,細細的針線在布料上快速起落,沒過多久,花朵的圖案就初現雛形。在臨(lin) 平區崇賢街道鴨蘭(lan) 村的繡花創業(ye) 基地裏,曹國花正和繡娘們(men) 聚一起研究繡工,
曾經的鴨蘭(lan) 村四麵環水,陸路交通十分不便,當地的大部分婦女隻能賦閑在家做一些針線活。近年來,村裏的婦女在繡花傳(chuan) 承人曹國花的帶領下,通過繡花創業(ye) 增收,不僅(jin) 用自己的雙手“繡”出了美好生活,更吸引到了不同民族的繡娘前來共譜新圖。
繡花針變“魔法棒”
各族繡娘奔共富
52歲的苗族婦女潘蘭(lan) 梅是鴨蘭(lan) 村繡娘團的一員,今年是她從(cong) 外省來到鴨蘭(lan) 村繡花基地工作的第19個(ge) 年頭。每天上午,她都會(hui) 早早來到廠裏取版,和姐妹們(men) 一邊聊天一邊縫製圖案:“能夠每天和有著相同愛好的姐妹聚在一起,日子很有奔頭,繡花對我來說不僅(jin) 僅(jin) 是致富手段,更是精神寄托。”
“我們(men) 苗族的刺繡也是中國傳(chuan) 統名繡之一,大多做工精美、形式多樣、風格鮮明。”在鴨蘭(lan) 村的繡花基地,潘蘭(lan) 梅把具有苗族特色的圖案、故事融入刺繡,將當地特有的鴨蘭(lan) 薪火元素與(yu) 蝴蝶、幾何圖案相融合,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而這一枚小小的繡花針,也在潘蘭(lan) 梅的手中成了致富的“魔法棒”——靠著自己這一技之長,潘蘭(lan) 梅不僅(jin) 供女兒(er) 上了大學,還將老家的平房也重新建成了三層小洋樓。“噶否就是‘繡’出了美好生活嘛!”潘蘭(lan) 梅操著一口流利的鴨蘭(lan) 村方言笑著說。
“除了來自苗族的蘭(lan) 梅,我們(men) 基地還有來自藏族、布依族、佘族等不同民族的繡娘。鴨蘭(lan) 村綠樹成蔭、四季如畫,且人文曆史悠久、水鄉(xiang) 文化濃鬱,更有就業(ye) 機會(hui) ,繡娘們(men) 都選擇紮根在此。”在繡花創業(ye) 基地裏,曹國花指著擺在顯眼位置的一幅石榴籽繡品,講述了這幅名為(wei) 《民族情深》作品背後的故事——繡品中一粒一粒的石榴籽緊緊擁抱在一起,恰如56個(ge) 民族緊緊擁抱在一起,也正如各族姐妹在鴨蘭(lan) 村緊緊相依、攜手發展。
崇賢街道相關(guan) 工作負責人表示,中共鴨蘭(lan) 村支部舊址自去年成功創建浙江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以來,正在進一步探索和創新像繡花基地這樣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鴨蘭(lan) 模式,讓各族人民攜手奔小康,以民族團結促推共同富裕。
巧借“東(dong) 風”
傳(chuan) 統刺繡走出致富新路子
“現在這個(ge) 刺繡基地是上世紀80年代我公公婆婆創辦的,2008年我接過‘接力棒’,在吸納專(zhuan) 業(ye) 繡娘的基礎上,我們(men) 也會(hui) 定期提供刺繡培訓,讓賦閑在家的婦女在照顧老人孩子之餘(yu) 通過繡花、釘花等刺繡形式承接手工活加工,拓寬鴨蘭(lan) 村婦女就業(ye) 途徑。”在曹國花的努力下,刺繡基地不僅(jin) 榮獲了杭州市“巾幗再就業(ye) 基地”榮譽稱號,也帶動了村裏不少家庭增收,“隻要踏實肯幹,一年增收兩(liang) 三萬(wan) 肯定沒問題。”
而隨著近年來鴨蘭(lan) 村文化挖掘的不斷深入,曹國花也看到在一針一線中實現精神“富”起來、錢包鼓起來的更多可能。
當前,臨(lin) 平區正在持續做精“紅色鴨蘭(lan) ”薪火品牌、推進“富美鴨蘭(lan) ”項目建設、提升“活力鴨蘭(lan) ”幸福指數,傳(chuan) 承發揚鴨蘭(lan) 薪火精神。曹國花也借著這股“東(dong) 風”,把繡花基地逐漸從(cong) 代加工轉移到非遺繡花技藝的傳(chuan) 承發揚上來。
“鴨蘭(lan) 村文化底蘊深厚,擁有紅色根脈文化、水鄉(xiang) 文化、非遺繡花文化等多元文化。我們(men) 正在進行‘非遺+紅色’‘非遺+民族’以及文旅伴手禮的創作,作品雖然尚在調整,但已經接到不少預定。相信刺繡與(yu) 鴨蘭(lan) 紅色文化的深度碰撞,定能有不一樣的火花。”談起自己的“指尖經濟”和未來轉型的計劃,曹國花信心滿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