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提升浙江製造競爭力
人民網杭州6月22日電 (記者顧春)5月20日下午,廣州客戶在網上向公牛電器下了30多萬(wan) 元訂單,產(chan) 品包括牆壁開關(guan) 、LED燈、智能鎖等。係統審核確定後,信息傳(chuan) 回位於(yu) 浙江慈溪市的智能倉(cang) 庫。次日上午,智能倉(cang) 運行,經過堆垛、輸送、電子標簽、分揀、掃描等一係列自動操作,將各類貨品集中到集貨區。中午,平台裝貨完畢,發往廣東(dong) 。“過去靠人力,每天僅(jin) 能發貨3000—4000箱,每月出錯20—30次;現在每天發貨可達6萬(wan) 箱,每年出錯僅(jin) 1—2次。”公牛智慧物流負責人說。
浙江2017年啟動數字經濟“一號工程”,2021年實施36個(ge) 產(chan) 業(ye) 集群新智造和33家“未來工廠”試點,從(cong) 數字化智能工廠到“未來工廠”,從(cong) 企業(ye) 上雲(yun) 到“產(chan) 業(ye) 大腦”,探索龍頭企業(ye) 拉動,依托數字化快速提升產(chan) 業(ye) 集群發展質量,推動“浙江製造”更具競爭(zheng) 力。
數據驅動智能化製造,數字化智能工廠遍地開花,個(ge) 性化定製愈加普遍。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車間裏,成排的一次成型設備在飛速轉動:隻需半小時,一根線進去,出來就是一件針織毛衫。“我們(men) 的工業(ye) 互聯網連接每一台設備,客戶一有需求,後台馬上發指令給相應設備投入生產(chan) 。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的支持,讓產(chan) 品質量精準可控,也迅速贏得更大市場。”副總經理李立軍(jun) 介紹。浙江提出,加強全要素、全產(chan) 業(ye) 鏈連接,實現訂單、技工、產(chan) 能資源和數據共享,到2025年,開展網絡化協同製造、個(ge) 性化定製生產(chan) 的規上工業(ye) 企業(ye) 占比分別達20%、10%。
浙江省民營經濟發達,除了5萬(wan) 餘(yu) 家規上工業(ye) 企業(ye) ,大量小微企業(ye) 也通過加入雲(yun) 平台,搭上數字化快速列車。新昌縣軸承產(chan) 業(ye) 以中小微企業(ye) 為(wei) 主,2萬(wan) 餘(yu) 台設備接入“軸承雲(yun) ”後,設備綜合利用率從(cong) 48%提升到63%,能耗下降10%,行業(ye) 整體(ti) 競爭(zheng) 力大大提升。
浙江為(wei) “智造”未來繪出藍圖:打造一批創新引領型工廠、行業(ye) 示範型工廠、協同共生型工廠、服務發展型平台工廠。這些工廠並非單兵作戰,而是按產(chan) 業(ye) 分布,組成高精尖企業(ye) 集群,提升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
舜智雲(yun) 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正中的大屏幕上,星星點點的藍色數據不斷跳躍,這裏是電機“產(chan) 業(ye) 大腦”所在地,天南海北的電機在此聯通。“過去判斷電機故障,靠老工人貼身耳聽手敲。現在接入‘產(chan) 業(ye) 大腦’後,即使千裏之外,也能迅速精準發現異樣。我們(men) 剛對海南省一家電廠的主電機發出故障預警,告知企業(ye) 馬上檢修。”總裁劉子慶介紹,依托“產(chan) 業(ye) 大腦”,電機產(chan) 業(ye) 集群有了跨越式發展:企業(ye) 生產(chan) 效率提升50%以上,故障停機時間減少80%以上。
“有了海量數據,‘產(chan) 業(ye) 大腦’具備強大自我學習(xi) 能力,能分析產(chan) 業(ye) 景氣指數、預警市場波動、研判經濟形勢。未來,‘產(chan) 業(ye) 大腦’將為(wei) 企業(ye) 生產(chan) 、銷售全過程提供精準服務。”浙江省工業(ye) 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長劉兵介紹。
2021年,浙江數字經濟核心製造業(ye) 營業(ye) 收入規模首次超過信息服務業(ye) ,利潤首次突破千億(yi) 元,全省培育出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423家、“未來工廠”61家。
浙江提出,到2025年,實現百億(yi) 元以上產(chan) 業(ye) 集群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全覆蓋、規上工業(ye) 企業(ye) 數字化改造全覆蓋、重點細分行業(ye) 中小企業(ye) 數字化改造全覆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