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在今天為何熱度依舊
作者: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古人說“倉(cang) 廩實而知禮節”,當人們(men) 吃飽穿暖,自然就會(hui) 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詩詞以短小的形態、精準的表達、高度的思想性、動情的內(nei) 涵回應了人們(men) 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發布的《古詩詞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古詩詞短視頻在抖音上累計播放量達178億(yi) ,同比增長168%。無獨有偶,來自圖書(shu) 銷售市場的數據顯示,近幾年古詩詞圖書(shu) 銷量猛增。這些充分說明,在精神文化產(chan) 品極度豐(feng) 富的今天,古詩詞依舊熱度不減。
古詩詞中,唐詩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體(ti) 裁之一。經過一千多年的流傳(chuan) ,人們(men) 依然能在唐詩中找到屬於(yu) 自己的喜怒哀樂(le) ,找到與(yu) 古人強烈共鳴的情感瞬間。那些經過時間洗禮的經典詩句,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大家之所以喜歡唐詩,一方麵是因為(wei) 詩歌本身的節奏韻律十分便於(yu) 朗誦記憶;另一方麵也是因為(wei) 唐詩興(xing) 盛的時代極具魅力。曆史上的唐朝,風氣開放、兼收並蓄,出現了許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湧現出大量詩人、藝術家。現存的5萬(wan) 多首唐詩,基本涵蓋了一個(ge) 中國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藝術水準、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詩成為(wei) 中國古典詩歌領域最為(wei) 璀璨的明珠,讓曆代人充滿敬仰。也因此,有一種說法認為(wei) ,“唐詩是中國人情感的最大公約數”。
我接觸唐詩的時間比較晚,那是20世紀70年代,我在陝西老家的小學讀二年級。某天上午10點多,老師帶著我們(men) 讀了我人生中學會(hui) 的第一首唐詩,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老師講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一句時特別強調,“‘流’的上半部分有一點別忘了,‘開荒’的‘荒’是沒有這一點的”。彼時,大家可能字都沒認全,但詩中描繪的景象仍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後來我考上了大學,讀了研究生,最終成為(wei) 一名大學老師,唐詩也從(cong) 愛好變成了我職業(ye) 的一部分。回首往事,唐詩給了我許多寶貴財富,讓我在困境中能看到希望,在平順時能反省自己可能會(hui) 麵臨(lin) 的困難。它是一個(ge)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藏,常常提醒我要適當慢下來,不要忘記人生的詩意。
今天的人們(men) 是否還需要古詩詞?我覺得還是非常需要的。舉(ju) 個(ge) 例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朋友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產(chan) 生了焦慮不安的情緒。在此背景下,閱讀古詩詞不僅(jin) 可以幫我們(men) 打發時間,也能夠慰藉、鼓舞我們(men) 的精神。
今天我們(men) 如何閱讀古詩詞?以唐詩為(wei) 例,許多經典篇目都是詩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發,今天我們(men) 回顧這些詩句時,不僅(jin) 要讀出詩人們(men) 曾經遭遇的困難和挫折,更要讀出他們(men) 展現的樂(le) 觀心態。比如,王勃的經典名句“海內(nei) 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前麵寫(xie) 道“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yu) 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表達的是一種朋友離散,各自漂泊的不舍,但最後詩人的落點依然是:不管怎樣,你隻要想到遠方還有朋友懂你理解你,你就會(hui) 感到心胸開闊。
再比方說《行路難》,李白在詩中感慨“將登太行雪滿山,欲渡黃河冰塞川”,顯示出他對前途困難的清醒認識。麵對艱難險阻,“詩仙”李白也會(hui) 有迷茫,所以才有“多歧路,今安在”這樣的疑問。但我們(men) 知道,李白最後的回答是“長風破浪會(hui) 有時,直掛雲(yun) 帆濟滄海”,那種豪邁自信之力躍然紙上,令人動容。在《將進酒》中,李白寫(xie)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si) 暮成雪”。時間過得這麽(me) 快,即便如李白也會(hui) 感到焦慮,可是他接下來就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我們(men) 的詩人沒有回避人生麵對的困難、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終釋放出來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當然,這並不是說大家一讀古詩詞就能百病皆消。隻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難時,能夠學習(xi) 詩人的自信、樂(le) 觀:我遇到了困難,我承認這個(ge) 困難,我也敢於(yu) 麵對這個(ge) 困難,並最終找到解決(jue) 困難的方法。詩裏有悲傷(shang) 、有淚水、有痛苦,還有挫折和煩惱,但最終傳(chuan) 遞給人們(men) 的是希望,是未來,是陽光,這也是許多古詩詞能夠經久不衰的原因。
在大學課堂上,我按照知識體(ti) 係係統地給學生們(men) 講唐詩。麵對電視觀眾(zhong) 時,我就要有針對性地選取適合於(yu) 電視表達的知識集中地釋放給觀眾(zhong) 。近期,我又和許多學界同仁一起參與(yu) 了抖音、南開大學文學院、中華書(shu) 局、字節跳動公益共同發起的短視頻版《唐詩三百首》項目,利用短視頻跟大家分享唐詩之美。借助短視頻,喜好詩歌的人有了交流學習(xi) 的機會(hui) ,平時對古詩詞接觸較少的人,或許也會(hui) 因此走近詩意。雖然每條視頻不長,但能在兩(liang) 三分鍾的時間裏讓大家繁忙的生活靜下來,也是十分可貴的。短視頻傳(chuan) 播要求內(nei) 容簡短且高度凝練,同時要求切中要害。這並不容易,既考驗我們(men) 對詩詞的理解,也對我們(men) 凝練語言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但正如唐朝詩人賈島在“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句中,初用“推”後改為(wei) “敲”一樣,這種精益求精的內(nei) 容往往在傳(chuan) 播上也會(hui) 給我們(men) 帶來新的驚喜。目前來看,利用短視頻傳(chuan) 播古詩詞還是很受大家喜愛的。
總之,人們(men) 對於(yu) 古詩詞的熱愛,就在於(yu) 它能夠變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當你讀一首絕句或者律詩時,文字背後的詩意、韻律也被深深印入腦海,使我們(men) 看月不僅(jin) 是月,還有“舉(ju) 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ang) ”的思鄉(xiang) 之情;看水也不僅(jin) 是水,還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情。時代在發展,但古詩詞所蘊含的詩意與(yu) 文化,仍與(yu) 我們(men) 當下的生活息息相關(guan) ,滋養(yang) 著我們(men) 的精神。我想這正是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所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