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打造“經師”與“人師”相統一的新時代教師隊伍

發布時間:2022-06-24 17:0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張小進(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湖北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培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men) 的教師既精通專(zhuan) 業(ye) 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yang) 德行、成為(wei) ‘人師’,努力做精於(yu) ‘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殷切期望。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從(cong)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後繼有人的戰略高度,圍繞“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的“國之大者”,對新時代教師隊伍提出的時代命題和職業(ye) 要求,為(wei) 廣大教師承擔新時代育人使命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

  堅持“經師”與(yu) “人師”相統一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教育文化的精髓

  從(cong) 詞源學來看,“經師”在漢代指講授經書(shu) 的學官,《漢書(shu) ·平帝紀》記載:“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後“經師”泛指傳(chuan) 授經書(shu) 的大師或師長,《後漢紀·靈帝紀上》中說:“蓋聞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故欲以素絲(si) 之質,附近朱藍耳。”近代以來,“經師”則指教授專(zhuan) 門知識和技能的老師,徐特立在《各科教學法講座(二)》中指出:“因為(wei) 中國過去教經書(shu) 中的知識的稱經師,現在是教科學知識,為(wei) 了容易記,所以仍襲用這個(ge) 名稱。”而“人師”通指可以作為(wei) 別人的老師,如《禮記·學記》:“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xing) ,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wei) 人師也。”後多指德行學問等各方麵可以為(wei) 人表率的人,如《荀子·儒效》:“四海之內(nei) 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cong) 服,夫是之謂人師。”唐代楊炯的《益州溫江縣令任君神道碑》:“策名天爵,獨步人師。”清代顧炎武的《贈孫征君奇逢》:“海內(nei) 人師少,中原世運屯。”

  關(guan) 於(yu) “經師”與(yu) “人師”二者的區別,南宋史學家胡三省稱:“經師,謂專(zhuan) 門名家,教授有師法者;人師,謂謹身修行,足以範俗者。”郭沫若在《青年喲,人類的春天》中亦有論述:“經師是供給材料的技術家,人師是指導精神的領港者。”

  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的誌向和傳(chuan) 統,從(cong)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的治學之道,到“師者,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學高為(wei) 師,身正為(wei) 範”的為(wei) 師之道,堅持“經師”與(yu) “人師”相統一一直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教育文化中的價(jia) 值追求和精髓所在。

  堅持“經師”與(yu) “人師”相統一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教師及教育工作重要論述的重心所在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教師及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中始終貫穿著“經師”與(yu) “人師”相統一的思想。2013年9月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向全國廣大教師致慰問信中提出:“牢固樹立終身學習(xi) 理念,加強學習(xi) ,拓寬視野,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業(ye) 務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成為(wei) 業(ye) 務精湛、學生喜愛的高素質教師。”2014年5月4日,他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shu) 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同年9月9日,他在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則更加明確地提出:“唐代韓愈說:‘師者,所以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也。’‘傳(chuan) 道’是第一位的。一個(ge) 老師,如果隻知道‘授業(ye) ’、‘解惑’而不‘傳(chuan) 道’,不能說這個(ge) 老師是完全稱職的,充其量隻能是‘經師’、‘句讀之師’,而非‘人師’了。古人雲(yun)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一個(ge) 優(you) 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既要精於(yu) ‘授業(ye) ’、‘解惑’,更要以‘傳(chuan) 道’為(wei) 責任和使命。好老師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要明確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hui) 責任。”2016年12月7日,他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hui) 議上指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shu) 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chuan) 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guan) 注社會(hui) 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2019年3月18日,他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hui) 上提出:“教師承載著傳(chuan) 播知識、傳(chuan) 播思想、傳(chuan) 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2021年4月19日,他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提出:“教師要成為(wei) 大先生,做學生為(wei) 學、為(wei) 事、為(wei) 人的示範,促進學生成長為(wei) 全麵發展的人。”

  可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新時代建設什麽(me) 樣的教師隊伍、怎麽(me) 建設教師隊伍有著深刻而係統的思考,特別強調要注重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經師”與(yu) “人師”相統一,打造業(ye) 務精湛、道德高尚、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高質量教師隊伍。

   堅持“經師”與(yu) “人師”相統一是新時代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

  堅持“經師”與(yu) “人師”相統一,不僅(jin) 是堅持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教育文化的需要,更是落實和推進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從(cong) 實踐路徑來看,重點要做好三個(ge) 方麵的工作:

  一是堅持以民族複興(xing) 為(wei) 觀照,做好回答時代之問的“經師”。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格局正在加速演變,我國發展環境麵臨(lin) 深刻複雜變化。這就需要廣大教師立足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以中國為(wei) 觀照、以時代為(wei) 觀照、以現實為(wei) 觀照,在研究解決(jue) 事關(guan) 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guan) 鍵性的重大問題和關(guan) 鍵技術上拿出真本事、取得真成果,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wei) 大事業(ye) 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同時,以廣博的學術視野、精深的專(zhuan) 業(ye) 知識、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導和帶領廣大青年學生立足中國實踐、理解中國之治,做好回答時代之問的“經師”。

  二是堅持以修己立德為(wei) 根本,做好培養(yang) 心懷“國之大者”有為(wei) 青年的“人師”。“立德樹人的人,必先立己;鑄魂培根的人,必先鑄己。”廣大教師應堅定理想信念,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踐行者,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ang) 、立德修身,以崇高的道德情操感染學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以自覺的模範行為(wei) 帶動學生,自覺做到言為(wei) 士則、行為(wei) 世範,成為(wei) 被社會(hui) 尊重的楷模、世人效法的榜樣。注重以人格魅力嗬護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智慧,深刻把握學生個(ge) 性特點和成長規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用一個(ge) 靈魂喚醒另一個(ge) 靈魂”,讓每一個(ge) 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做學生成長成才成功的引路人。

  三是堅持以知行合一為(wei) 遵循,做到“經師”與(yu) “人師”相統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合格的老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師者為(wei) 師亦為(wei) 範,學高為(wei) 師,德高為(wei) 範。”堅持知行合一,做到“經師”與(yu) “人師”相統一,就要求廣大教師既能在科學研究上著眼世界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現實需求,研究真問題,努力成為(wei) 業(ye) 務精湛、知識廣博的“經師”;又能在專(zhuan) 業(ye) 教學和人才培養(yang) 中,堅持做到“方向明、主義(yi) 真、學問高、德行正”,自覺引導廣大學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qing) 聽人民呼聲,用內(nei) 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於(yu) 水、與(yu) 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ye) 全過程、融匯在事業(ye) 追求中”,真正把為(wei) 學、為(wei) 事、為(wei) 人統一起來,成為(wei) 學生成長成才的“人師”。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