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聚焦傳承與創新 專家共論以製度建設保護曆史文化名城

發布時間:2022-06-27 15:4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6月26日電 (記者 杜燕)今年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製度設立四十周年。“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清華與(yu) 名城四十周年”論壇日前在清華大學召開,27位名城保護領域的領導、專(zhuan) 家齊聚一堂,回溯中國名城保護製度確立40年以來的工作曆程與(yu) 成就,分享最新名城研究成果以及保護利用實踐探索、保護管理工作經驗,研討應對未來挑戰的思路。

  1982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截至目前,中國已有140座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799座村鎮被公布為(wei) 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名鎮,6800多個(ge) 村落被列入中國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名錄。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名城保護製度保護了大量珍貴的遺產(chan) ,在延續曆史文脈、保護文化基因、塑造特色風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下求索,做好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在論壇上表示,清華大學建築學科從(cong) 創立到如今,眾(zhong) 多學者專(zhuan) 家投身到曆史城市和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領域,上下求索、辛勤耕耘,在學術研究、課程教學、工程實踐等各個(ge) 方麵都為(wei) 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和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做出了重大貢獻,也輸送了大量人才。以清華同衡為(wei) 代表的清華大學下屬各規劃設計科研與(yu) 工程實踐機構,與(yu) 建築學院等相關(guan) 院係產(chan) 學研緊密合作,在曆史文化名城保護領域開展了大量創新引領的實踐活動,展現了清華人“知行合一”的風采。希望青年學者和莘莘學子投身於(yu) 曆史文化名城和遺產(chan) 保護的事業(ye) 中。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重視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是努力的方向,期待青年學子和社會(hui) 各界積極投身曆史文化保護事業(ye) ,為(wei) 建設高品質城市和文化環境不懈前行。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袁昕回顧了40年來名城保護的成就。他稱,以名城保護思想為(wei) 基礎,深入發掘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是傳(chuan) 承和創新的根基,將那些在歲月中佇(zhu) 立了幾十年、上百年、上千年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好、利用好、傳(chuan) 承好是當代人的責任,今後將在做好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這條道路上繼續不斷探索。

  保護並發展,靠製度建設傳(chuan) 承文化遺產(chan)

  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jun) 指出,40年來,名城保護製度日臻完善,保護理念與(yu) 時俱進,保護力量創新不斷,保護對象不斷擴充,保護經驗日趨豐(feng) 富。在發展過程中,存在思想認識有偏差、保護內(nei) 容碎片化、保護方法不科學、活化利用不充分、監督管理欠力度的問題,在未來工作中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核心任務,聚焦重點工作,建立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譜寫(xie) 城鄉(xiang) 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事業(ye) 的新篇章。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張兵談到,要把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製和實施,構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立監測評估預警係統,劃定曆史文化保護線並納入“一張圖”,強化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底線管理,研究出台相關(guan) 土地管理政策,推動文化遺產(chan) 的合理利用。他強調,要靠製度的建設、靠空間治理的現代化來解決(ju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問題,真正邁向未來。

  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副司長鄧超強調,名城是文物資源最為(wei) 密集的區域,名城製度是文物保護法律體(ti) 係的基礎性製度,解決(jue) 的是在城市裏麵如何安置鄉(xiang) 愁,通過規劃手段賦予應有的尊重。他從(cong) 完善頂層設計、堅持價(jia) 值優(you) 先、加整體(ti) 性保護、推動活化利用、落實督察監管等方麵,闡述了曆史文化名城中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新進展,並表示將繼續加強與(yu) 清華大學合作,共同賡續曆史文脈,傳(chuan) 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jia) 值符號和文化產(chan) 品。

  講好中國故事,促進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承和當代創新

  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製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國家遺產(chan) 中心主任呂舟在報告中談到,北京近年來關(guan) 於(yu) 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大量實踐,體(ti) 現了城鄉(xiang) 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建設的係統性特征。北京中軸線更是整合曆史文化資源、講好中國故事、構建遺產(chan) 價(jia) 值闡釋體(ti) 係的重要實踐。他強調,城鄉(xiang) 曆史?化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建設在完整保護各類文化遺產(chan) 的前提下,要通過對所轄行政區劃內(nei) 全部曆史文化資源的整合講好中國故事,激發人民的文化自信,促進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承和當代創新。

  清華大學教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傑立足中國曆史文化名城總體(ti) 情況和麵臨(lin) 的艱巨任務,係統介紹了清華團隊近30年來曆史城市整體(ti) 性保護傳(chuan) 承發展理論和實踐探索,內(nei) 容涵蓋價(jia) 值評估、文化景觀、格局保護、空間織補、文化與(yu) 活力延續等。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邊蘭(lan) 春從(cong) 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整體(ti) 性、北京老城曆史文化街區保護問題等辨析與(yu) 思考、曆史文化街區的社會(hui) 性可持續複興(xing) 三個(ge) 角度,闡釋了北京曆史街區保護中的可持續社會(hui) 性複興(xing) ,介紹了多年來的實踐經驗與(yu) 綜合研究成果。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係主任武廷海建議將“名城”概念拓展至市(縣)域範圍,作為(wei) 統籌地方文物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規劃的基本單元。

  堅持底線模式,形成製度並保障實施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張廣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鍾舸分別結合閬中、鄭州商城遺址保護的實踐工作,呼籲國家繼續加大投入,形成製度,並保障實施,提出基於(yu) 設計視角的曆史文化保護展示傳(chuan) 承理念,認為(wei) 遺產(chan) 保護展示設計的本質是遺產(chan) 曆史屬性的挖掘和強化。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路林從(cong) 首都視角分析了北京名城“因都而興(xing) ”“國之首都”“古都與(yu) 首都融合”的特殊性,提出名城保護與(yu) 首都發展關(guan) 鍵要處理好名城保護與(yu) 首都功能、傳(chuan) 統風貌與(yu) 現代建設、名城保護與(yu) 民生改善的關(guan) 係,推動協同互促。

  首規委辦核心區規劃處處長倪鋒針對北京老城產(chan) 權複雜且碎片化的現狀等建議,應發揮中國以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的優(you) 勢,展現文化遺產(chan) 的公共屬性,走中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之路,“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整合是一個(ge) 曆史機遇,也是更適合中國國情的選擇。”

  讓遺產(chan) 活起來,發掘城市文化和曆史價(jia) 值

  談到名城的挑戰與(yu) 未來,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委員會(hui) 工業(ye) 遺產(chan) 學部主任劉伯英結合處理工業(ye) 遺產(chan) 與(yu) 名城關(guan) 係時指出,工業(ye) 遺產(chan) 對城市的演變與(yu) 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可作為(wei) 城市的重要價(jia) 值特色去申報曆史文化名城,建議納入名城保護體(ti) 係,編製專(zhuan) 項保護規劃,並梳理與(yu) 其他保護要素之間的關(guan) 係。

  清華同衡遺產(chan) 中心文化與(yu) 自然資源研究室主任張捷倡導以“前端普查,摸清資源本底”與(yu) “後端評估,實現管理閉環”相結合的保護管理方式,助力名城保護工作。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張颺主張,將曆史風貌區、古跡名勝、工業(ye) 地段等納入保護視野;希望按照分級普查分級納入,分級承擔保護責任,各司其職,形成更為(wei) 有效、完善的城鄉(xiang) 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機製。

  本次活動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與(yu)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主辦,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華清安地建築設計等支持協辦。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袁昕、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傑從(cong) “過去、當下、未來”的角度進行總結發言時指出,要發掘城市文化和曆史遺產(chan) 價(jia) 值,讓遺產(chan) 活起來,“我們(men) 要用裸眼看世界,用我們(men) 新鮮的腦子來思考,永遠可以看到新的東(dong) 西。”(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