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它是唐代天山以北最大的城——由北庭故城說開去

發布時間:2022-06-27 15:39:00來源: 光明日報

  【考古中國】

  天山之北,有一條大路,那是綠洲絲(si) 綢之路;天山之北,有一座大城,那就是北庭城。

  從(cong) 空中俯瞰,位於(yu) 新疆吉木薩爾縣的北庭故城遺址,占地1.5平方公裏,城市的大格局清晰可見,大致分為(wei) 一內(nei) 一外、一大一小兩(liang) 重城。有意思的是,兩(liang) 重城都是完整的城池,均有城牆、壕溝和城門,城牆每隔60米左右設一馬麵,每一段城牆中部有一座和馬麵合二為(wei) 一的高大指揮台。

  天山北麓古代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這麽(me) 大的一座城市,天山以北地區唐代最大的城市為(wei) 什麽(me) 會(hui) 在吉木薩爾縣呢?這種城市布局在新疆比較特殊,為(wei) 什麽(me) 會(hui) 這樣呢?其實這是北庭軍(jun) 鎮體(ti) 係出現的原因及發展曆程的結果。

  西域何以重要

  在古代,農(nong) 耕和遊牧是差異很大的兩(liang) 種經濟形態,因此,兩(liang) 種人群的思想理念差異較大,統治方式更如水火不容。正如班固所說:“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對於(yu) 農(nong) 耕社會(hui) 而言,遊牧人驍勇善戰、居所分散,無法有效收取稅賦,直接統治草原的成本遠遠大於(yu) 收益。當然,遊牧人對農(nong) 耕世界也有很多不理解和偏見。總體(ti) 來說,不斷崛起於(yu) 蒙古高原的遊牧帝國,其主要目的並不是入主中原,而是通過貿易、騷擾、劫掠、訛詐等方式從(cong) 農(nong) 業(ye) 社會(hui) 獲得各種物資。農(nong) 耕為(wei) 基礎的中原王朝也不會(hui) 試圖去經營純粹的草原地區,往往采取和親(qin) 、饋贈、互市和阻隔、分化、集中兵力短期出塞攻擊的兩(liang) 手策略,以最小代價(jia) 追求互通有無的相安無事。如果乘天時地利人和之機,統而少治,達到“四夷賓服”,則幸為(wei) 盛世。

  然而在西域,情況有所不同。從(cong) 曆史看,新疆為(wei) 核心的西域是歐亞(ya) 大陸的腹心地帶,處於(yu) 幾大文明板塊接壤的區域,具有重要的交通、地緣戰略價(jia) 值。對於(yu) 蒙古高原占有軍(jun) 事優(you) 勢的草原帝國而言,可以很容易地從(cong) 西域獲得財寶、生產(chan) 與(yu) 生活資料、人力和人才等。而強盛的中原王朝,對西域同樣勢在必得。首先這裏是軍(jun) 事戰略要地。比如,漢朝可以聯絡烏(wu) 孫和綠洲諸國,實現“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其次這裏是東(dong) 西交通必經之地。比如擊敗了西突厥人以後,唐太宗曾興(xing) 奮地對來自中亞(ya) 安國的人說:“西突厥已降,商旅可行矣!”同時可能還有一些深層的原因。比如中原王朝自古以來,總有“廣地萬(wan) 裏,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yu) 四海”“聲教所暨,無遠弗屆”的抱負,追求“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理想,渴望達到“山河大地,海晏河清,四夷鹹服,四海無虞”的境界。另外,自漢武帝以來,中原王朝發現,西域是昆侖(lun) 之所在,美玉之所出,是河源之地,萬(wan) 山之祖,具有深厚的人文淵源、心靈故鄉(xiang) 的寓意。

  北庭何以重要

  天山以北是遊牧區,軍(jun) 力強大;天山以南地區以小國寡民的綠洲城郭為(wei) 主,脆弱少防。因此,西域總體(ti) 態勢是“北可以製南,南不可製北”,無論漢唐,要穩固地經營天山以南地區,就必須完全控製天山以北起支配作用的遊牧勢力。作為(wei) “西域門戶”和根據地的環東(dong) 天山地區則成為(wei) 關(guan) 鍵。

  北庭城,南枕天山通南疆、北隔瀚海望草原,東(dong) 通草原和中原,西通中亞(ya) 和西亞(ya) ,城南約50公裏正對著東(dong) 天山最重要的南北通道“車師古道(他地道)”。北庭城所在的吉木薩爾縣處於(yu) 冬暖夏涼、旱澇保收的半山地帶,擁有水量充沛、土地肥沃的衝(chong) 積平原,農(nong) 耕可以為(wei) 城市和軍(jun) 政發展提供穩定的保障。這就是漢唐持續在這裏建設有效管轄西域的軍(jun) 政體(ti) 係的原因。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hui) 的高峰之一。值得指出的是,在近三百年東(dong) 西大交通、胡漢大交融的背景下,唐代安史之亂(luan) 之前的邊疆治理成果顯著。由農(nong) 耕和遊牧人群融合而成的統治集團,一方麵,繼承了中原王朝近三千年不斷迭代積累的文化傳(chuan) 統和統治經驗;另一方麵,創造性地發揚了自夷夏分野以來,特別是漢末以降,胡漢雙方反複碰撞、融合獲得的博大胸襟和統治農(nong) 牧二元社會(hui) 的智慧。與(yu) 此同時,絲(si) 綢之路開辟以來大幅提升了東(dong) 亞(ya) 農(nong) 牧人群對世界的理解和眼界。

  河西及西域對於(yu) 唐代具有特殊的政治軍(jun) 事戰略意義(yi) ,是關(guan) 中都城西部重要的戰略緩衝(chong) 區。唐代在西域麵臨(lin) 的局麵更為(wei) 複雜,除了突厥及上述原因,還要加上吐蕃的擴張、突騎施崛起、大食東(dong) 進等因素。唐代對西域的經營,特別是新疆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帶,經過設立庭州,升級北庭體(ti) 係,不斷調整建製,與(yu) 安西都護府相配合,效果尤為(wei) 突出。相比漢代,長效的穩定機製非常明顯。

  北庭體(ti) 係何以重要

  公元630年,東(dong) 突厥汗國滅亡,唐太宗獲得了“皇帝天可汗”的地位,成為(wei) 農(nong) 牧世界的共主。西域方向,在西突厥內(nei) 戰期間,西域各種勢力紛紛歸降唐朝。唐收複現在的哈密綠洲,設立伊州。公元640年,唐軍(jun) 收複吉木薩爾縣境內(nei) 的可汗浮圖城和吐魯番地區。唐朝在吐魯番地區設立西昌州(後改為(wei) “西州”),並設立安西都護府,駐交河故城,負責“撫慰諸蕃,輯寧外寇,覘候奸譎,征討攜貳”。另外,在可汗浮圖城設庭州。在唐太宗的堅持下,伊、西、庭三州均按中原地區唐製進行統治。

  盡管如此,唐朝初期尚未強盛,加之主力東(dong) 征高麗(li) ,故而派往西域地區的大軍(jun) 多為(wei) 短期征伐,日常基本是依靠任用降服的突厥首領進行管轄,並沒有在西域長期駐紮足夠多的唐朝正規鎮戍軍(jun) 隊。因此,對西域,特別是天山以北地區的控製尚未穩固。軍(jun) 事力量薄弱的庭州就兩(liang) 次失守:第一次是降唐西突厥葉護(突厥、回紇等民族的官名,地位僅(jin) 次於(yu) 可汗。——編者注)阿史那賀魯的叛亂(luan) ;自651年到658年,唐朝三次出兵,最終才平定阿史那賀魯之亂(luan) 。第二次是西征大軍(jun) 統帥蘇海政聽信濛池都護阿史那步真讒言,卷入西突厥內(nei) 爭(zheng) ,冤殺昆陵都護阿史那彌射,導致阿史那都支率部叛唐附蕃,興(xing) 兵攻擊庭州,庭州刺史來濟戰死敵陣,庭州二度失守。

  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十月以後,金山都護府創立。不久,金山都護府治所從(cong) 西州轉至庭州,此後曆任金山都護都兼庭州刺史,成為(wei) 這一都護府的獨特傳(chuan) 統。金山都護府是朝廷任命的正式唐軍(jun) 建置,與(yu) 安西都護府有了密切的行政關(guan) 係,天山北麓的防務因此大為(wei) 加強。雖然垂拱(唐睿宗李旦的年號,685年正月—688年十二月——編者注)年間廢止的金山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沒有直接的繼承關(guan) 係,但可以說,金山都護府是北庭都護府創立的曆史先導。

  北疆穩固局麵真正的轉機在於(yu) 北庭都護府的設立。武則天執政期間,隨著突騎施的興(xing) 起、東(dong) 突厥汗國的西征、吐蕃威脅的持續存在,西域形勢堪憂。公元692年,王孝傑收複四鎮後,唐朝以3萬(wan) 精兵鎮守四鎮,大大加強了唐朝在西域的軍(jun) 事力量。公元702年,庭州升級為(wei) 北庭都護府,置燭龍軍(jun) 。公元703年燭龍軍(jun) 改為(wei) 瀚海軍(jun) ,常備守軍(jun) 1.2萬(wan) 人、馬4.2千匹。後又增伊吾軍(jun) 和天山軍(jun) ,總兵力達2萬(wan) 人、馬5千餘(yu) 匹。由於(yu) 確立了都護府的地位,完善了府州、鎮、守捉、戍、堡、烽、鋪和館驛為(wei) 一體(ti) 的軍(jun) 鎮係統,特別是增加了軍(jun) 隊的力量,唐朝終於(yu) 比較穩定地控製了天山以北的遊牧勢力,減弱了草原力量和吐蕃的聯係,從(cong) 而有效保障了天山以南地區的安穩。相繼設立的北庭都護(大都護)、伊西北庭節度使,先後統管伊州、西州和天山以北、阿爾泰山以南、鹹海以西的廣大地區,最終發展成為(wei) 天山北麓的政治、軍(jun) 事和文化中心。

  北庭故城內(nei) 外兩(liang) 重城就是這個(ge) 建製變革和擴容的體(ti) 現。通過觀察可見,現在的內(nei) 城就是唐太宗時期首建的庭州城。包含內(nei) 城的外城牆是武則天時期設立北庭都護府時擴建而成。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年來對內(nei) 城北門、西門及外城南門、北門的相關(guan) 考古發掘也能證明,內(nei) 城的確是最早修築的庭州城,而外城應當是後期為(wei) 了安置瀚海軍(jun) 而擴建。庭州城和擴建的外城加起來成為(wei) 北庭城,位於(yu) 庭州城內(nei) 東(dong) 北部的子城一直是核心區,庭州刺史、北庭都護和節度使先後在此辦公和居住。這個(ge) 大格局經宋遼、蒙元時期的高昌回鶻王國沿用,一直持續到元末明初,城市才在戰亂(luan) 中被徹底毀廢。

  北庭研究何以重要

  包括天山以北地區的整個(ge) 西域在漢唐元清等強大的中原王朝看來,都是必須有效統治的區域。從(cong) 庭州到金山都護府,到北庭都護府,再到伊西北庭節度使的轉變,正好體(ti) 現了唐朝投入巨量財力和人力,加強軍(jun) 政建設,有效統治天山以北草原地區的努力。這些建製改革保證了唐朝在將近一個(ge) 半世紀的時間裏對西域的有效統治,促進了天山以北地區城市化的進程,成為(wei) 後代邊疆治理和建設的重要遺產(chan) 和傳(chuan) 統,北庭也因為(wei) 大唐文化的熏陶潤澤在宋元時期成為(wei) 人才輩出、文化繁榮的地區。

  北庭故城為(wei) 核心的城鎮網絡是中國和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在“四個(ge) 共同”,即各民族共同開拓守衛疆土、共同書(shu) 寫(xie) 曆史、共同創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方麵最珍貴的見證,是我們(men) 今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最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資源。在曆史上長期維護絲(si) 綢之路的安西和北庭體(ti) 係同時也是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最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資源,和全世界很多相似的遺跡一樣,值得全人類共同珍視和借鑒。

  (作者:郭物,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