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從“1米高度看城市” 讓“花朵”快樂綻放

發布時間:2022-06-27 15: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在城市建設與(yu) 治理中引入兒(er) 童視角——

  從(cong) “1米高度看城市” 讓“花朵”快樂(le) 綻放

  編者按

  少年兒(er) 童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讓每一位少年兒(er) 童茁壯成長,是全黨(dang) 全社會(hui) 的共同心願。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少年兒(er) 童成長,強調“全社會(hui) 都要了解少年兒(er) 童、尊重少年兒(er) 童、關(guan) 心少年兒(er) 童、服務少年兒(er) 童,為(wei) 少年兒(er) 童提供良好社會(hui) 環境”。

  202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通過在全國範圍內(nei) 開展100個(ge) 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推動兒(er) 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兒(er) 童友好要求在社會(hui) 政策、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成長空間、發展環境等方麵充分體(ti) 現。

  當前,我國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開展了哪些探索、積累了怎樣的經驗?應如何繼續發力,全麵保障兒(er) 童權利,讓祖國的花朵鮮豔綻放?“六一”國際兒(er) 童節之際,我們(men) 邀請四位“護花人”講述親(qin) 曆故事,並請學者分析建言。

  【一線講述】

  為(wei) 了孩子的笑臉,當好“開路先鋒”

  講述人:深圳市婦女聯合會(hui) 一級主任科員 彭 源

  近年來,建設兒(er) 童友好城市逐漸在全國推開。作為(wei) 這項工作的參與(yu) 者和見證者,我深感振奮和自豪。

  回想起剛接觸聯合國提出的“兒(er) 童友好型城市(CFC)”概念時,我深深感到,擁有約3億(yi) 兒(er) 童的我國,應該為(wei) 此積極努力;而深圳,這個(ge) 富有改革創新特質的城市,更應先行先試,在打造兒(er) 童友好城市上先行一步。

  於(yu) 是,在市婦聯領導帶領下,我們(men) 婦兒(er) 工委辦公室成了推動這項工作的“先頭部隊”。

  這是個(ge) 龐大的係統工程。經過充分的前期調研、對國內(nei) 外先進經驗的考察學習(xi) ,我們(men) 逐漸明晰了兒(er) 童友好城市的建設要求、目標任務和推進路徑。

  漸漸地,架子搭了起來。我們(men) 提出從(cong) “1米高度看城市”的理念,在城市建設與(yu) 治理中引入兒(er) 童視角,並製定專(zhuan) 項工作方案,搭建起黨(dang) 政主導,各部門齊抓共建,市、區、街道、社區上下聯動,層層落實的工作機製;搭建企事業(ye) 單位、社會(hui) 組織、家庭、兒(er) 童、媒體(ti) 、公眾(zhong) 等多元參與(yu) 的共建平台。同時,著手編製戰略規劃和行動計劃。

  我們(men) 從(cong) 與(yu) 兒(er) 童學習(xi) 生活密切相關(guan) 的社區、學校、圖書(shu) 館、醫院、母嬰室入手開展試點建設,擴展至公園、出行、參與(yu) 、實踐基地等9大領域,並推出各領域建設指引,指導全市全域推進。

  比如,福田區精心打造百花兒(er) 童友好街區,在老舊狹窄的片區開辟出帶狀主題社區公園,讓生活在城市“鋼鐵叢(cong) 林”中的孩子們(men) 找到了遊戲的樂(le) 園;羅湖區在棚改和舊城改造中落實兒(er) 童友好空間建設,還建成了由轄區兒(er) 童參與(yu) 設計的人行天橋。孩子們(men) 每天走在自己設計的人行天橋上,感到了作為(wei) 城市小主人的幸福與(yu) 自豪;南山區發揮科技創新優(you) 勢建立“南山兒(er) 童科普聯盟”,為(wei) 兒(er) 童搭建起接觸前沿科技、學習(xi) 科學知識的平台;龍華區推動閱讀空間創新,打造少兒(er) 流動圖書(shu) 館共享圖書(shu) 項目,載滿圖書(shu) 的巴士循環穿梭於(yu) 各個(ge) 社區和學校,方便了轄區兒(er) 童,特別是城中村兒(er) 童遨遊書(shu) 海。

  如今,兒(er) 童友好的深圳創新實踐已遍布各區、各層級、各領域。展望未來,為(wei) 了孩子們(men) 的笑臉,我們(men) 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城市“小主人”,釋放“大力量”

  講述人:湖南省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 王慧芳

  2014年,《長沙2049》戰略規劃啟動。我們(men) 探索通過認知地圖、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鼓勵兒(er) 童為(wei) 城市發展建言、在城市規劃中發聲。因為(wei) 在我們(men) 看來,聆聽童夢、汲取童智,可以讓規劃更加貼近城市未來小主人的所思所想,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我們(men) 發現,“小主人”有“大力量”,孩子們(men) 的參與(yu) 為(wei) 城市增添了生機活力,我們(men) 也深感應該為(wei) 兒(er) 童做更多工作。

  2015年,長沙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創建“兒(er) 童友好型城市”;次年起,建設“兒(er) 童友好型城市”連續多年被寫(xie) 進長沙市委市政府工作報告。在一次涉及近萬(wan) 人的問卷調查中,超過90%的參與(yu) 者表示,願意為(wei) “兒(er) 童友好”而接受城市的改變。於(yu) 是,全國首條愛心斑馬線在長郡雙語實驗中學門前亮相,其他校園周邊的愛心斑馬線也陸續落地。

  2018年,我們(men) 發布了長沙第一個(ge) “兒(er) 童友好型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19年,我們(men) 發布了以“兒(er) 童友好型城市”為(wei) 主題的官方白皮書(shu) ;2020年,長沙市“兒(er) 童友好型城市”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如今,一批兒(er) 童友好型校區、社區、示範“兒(er) 童之家”、愛心斑馬線、公共場所標準母嬰室陸續建成……

  在工作中,我深深感到:實現“兒(er) 童友好”,大膽創意、專(zhuan) 業(ye) 考量、通力協作、匯聚民意缺一不可。比如,我們(men) 和城市規劃學會(hui) 合作翻譯了聯合國兒(er) 童基金會(hui) 的《兒(er) 童友好型城市規劃手冊(ce) 》,在社區舉(ju) 辦“小小規劃師”活動,發起“兒(er) 童空間微改造設計競賽”,孩子們(men) 從(cong) “1米的高度”發現了社區規劃的不足,提出改善的建議。隨著各方力量不斷匯集,空間友好、政策友好和服務友好水平不斷提升,可以說,“兒(er) 童友好”已經成為(wei) 長沙人心中的城市價(jia) 值,成為(wei) “長沙式幸福”的重要部分。

  麵向未來,我們(men) 將持續推進工作,把兒(er) 童友好的理念向鄉(xiang) 村延伸、向產(chan) 業(ye) 鏈延伸、向其他城市延伸。相信,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men) 一定能遇見更美好的未來。

  為(wei) 患兒(er) 康複成長保駕護航

  講述人:上海市兒(er) 童醫院社工部主任 鈕駿

  我們(men) 醫院的前身——上海難童醫院誕生於(yu) 抗戰烽火中,是全國第一家兒(er) 童專(zhuan) 科醫院。

  1998年6月1日,醫院在上海市婦女兒(er) 童工作委員會(hui) 支持下,開辟了專(zhuan) 門為(wei) 白血病患兒(er) 提供的學習(xi) 、娛樂(le) 場所——陽光小屋。醫院團委經常組織青年團員在業(ye) 餘(yu) 時間陪患兒(er) 做遊戲、講故事,剛工作不久的我經常參加。特別是2002年我從(cong) 事醫院團委工作後,更是把在陽光小屋陪伴患兒(er) 作為(wei) 重要工作。

  2006年初,我建立了全國第一家為(wei) 白血病患兒(er) 提供誌願服務的陽光愛心網站,搭建了醫院和社會(hui) 誌願者溝通的橋梁。很多誌願者報名加入,陽光小屋成了他們(men) 奉獻愛心的基地。

  2012年,我們(men) 調研發現,孩子一旦患了白血病等重病,情緒和性格會(hui) 有很大改變,有些還會(hui) 自暴自棄,不配合治療。於(yu) 是,我提出了“患兒(er) 成長支持”理念,通過培養(yang) 患兒(er) 興(xing) 趣愛好、恢複患兒(er) 自信,讓患病孩子能跟同齡孩子更好地交流互動。

  在各方支持下,我們(men) 還組織了“病房學校”“糯米老師繪畫課堂”“音樂(le) 教室”等一係列專(zhuan) 業(ye) 誌願服務。特別是“病房學校”,由醫院周邊16家學校的老師每周一次輪流來醫院做誌願者,為(wei) 患兒(er) 授課。

  2014年,醫院開始建設“兒(er) 童友好型醫院”,兒(er) 童友好的理念漸漸在更多人心裏生根發芽,並融入新院區建設中。比如,我們(men) 在公共空間及公共設施的設計中體(ti) 現了“1米世界”的理念——從(cong) 兒(er) 童的視覺識別高度考慮,所有的卡通形象都保持在離地90厘米至150厘米處,便於(yu) 兒(er) 童觀察、識別。我們(men) 還設計製作了“兒(er) 童畫展示牆”,把患兒(er) 及社會(hui) 愛心兒(er) 童的畫作與(yu) 愛心誌願者的卡通主題畫一起展示,讓患兒(er) 產(chan) 生更多的親(qin) 近感。醫院社工部還構建了“四葉草”服務模式,建立了以“患兒(er) 成長支持”為(wei) 核心,以“家長成長支持”“誌願者成長支持”“醫護工作人員成長支持”為(wei) 基礎的服務體(ti) 係,開展了“家暴患兒(er) 個(ge) 案篩查”“疼痛舒緩治療”“彩虹灣病房學校”等項目。

  這些年來,在各方努力下,兒(er) 童友好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和認可。放眼全國,各地兒(er) 童專(zhuan) 科醫院都在努力將“尊重兒(er) 童權益、保障患兒(er) 身心健康”落到實處,讓更多兒(er) 童得到社會(hui) 關(guan) 愛。

  畫出“1米視角”下的文明新圖景

  講述人:江蘇省張家港市樂(le) 餘(yu) 鎮樂(le) 江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李玥

  我所在的樂(le) 江社區,有一個(ge) 叫作“樂(le) 童空間·未來星站”的地方。一個(ge) 8歲男孩小磊,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曾經的小磊非常敏感和怕生。在“樂(le) 童空間·未來星站”,兒(er) 童社工為(wei) 小磊量身定製社會(hui) 融入和能力提升計劃:一邊引導他參與(yu) 樂(le) 童生日會(hui) 、樂(le) 童能量等小組活動,一邊鼓勵他的父親(qin) 、爺爺、奶奶參加家庭親(qin) 子教育小組。

  慢慢地,包裹在小磊心上的“冰殼”被打碎,他開始積極表達自我、參與(yu) 活動。父親(qin) 也越來越多地陪伴他,這讓小磊每天都神采奕奕。

  其實,“樂(le) 童空間·未來星站”還有一個(ge) 正式的名字:樂(le) 餘(yu) 鎮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作為(wei) 兒(er) 童友好試點社區,我在這裏見證了很多孩子“星光閃爍”的時刻。

  現在,我們(men) 正在探索未成年人保護的新模式:一套工作機製、一批服務載體(ti) 、一個(ge) 服務網絡、一份工作清單、一個(ge) 共建聯盟,集結村(社區)、民政、婦聯等機構,醫生、警察、律師、社工等職業(ye) 人群以及國網張家港市供電公司“電引擎”黨(dang) 員誌願者服務隊等的合力,在城市中架設起“上下同步,多向發力”的兒(er) 童友好實施路徑。

  樂(le) 江社區還設立了“兒(er) 童議事會(hui) ”,讓兒(er) 童參與(yu) 到社區治理和城市管理中來。一次,社區開展複綠行動,在社工的倡議下,孩子們(men) 決(jue) 定組織一場“複綠行動後的樂(le) 江社區”繪畫比賽。他們(men) 用豐(feng) 富的線條、鮮豔的色彩,描繪出了不一樣的樂(le) 江社區,家長們(men) 深受感染,紛紛加入到社區複綠的行動中來。

  一個(ge) 孩子帶動一個(ge) 家庭、影響整個(ge) 社會(hui) 。我們(men) 在道路上畫下一條彩虹,把童話印上四季變換的牆麵,用家風家訓布置家門口的口袋公園……在兒(er) 童友好社區創建過程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不僅(jin) 兒(er) 童感受到被關(guan) 愛,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能感受到幸福與(yu) 溫暖。

  未來,我們(men) 還將繼續開展兒(er) 童友好社區、街區、醫院、學校、公園等試點建設,為(wei) 兒(er) 童成長創造更多更友好的城市環境。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嚴(yan) 聖禾、龍軍(jun) 、趙嘉偉(wei) 、顏維琦、蘇雁、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顧珊珊、杜克成)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