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藝術展覽行業迎來複蘇 美術館與觀眾如何“雙向奔赴”?

發布時間:2022-06-29 15:41:00來源: 光明日報

  線上互動、跨界合作、新展亮相,藝術展覽行業(ye) 迎來複蘇——

  美術館與(yu) 觀眾(zhong) 如何“雙向奔赴”

  6月24日,畫廊周北京2022的開幕,為(wei) 798藝術中心帶來久違的喧囂和活力。30多家展覽機構推出了40多個(ge) 重磅展覽,語音導覽、論壇講座、藝術展映、集章兌(dui) 獎等活動在線上線下輪番登場,吸引眾(zhong) 多藝術愛好者冒著酷暑前來感受藝術的氛圍。

  “美術館、展覽館恢複開放後,群裏不少小夥(huo) 伴第一時間預約參觀,並且在群裏分享自己的入場經驗和觀展體(ti) 驗。”王婧是北京文藝活動公眾(zhong) 號“樂(le) 玩北京”的主理人,每周都會(hui) 在粉絲(si) 群中推送藝術展覽的最新信息。“畫廊周是北京藝術圈的一件大事,一般每年3月舉(ju) 行,今年延期到了6月底,我和朋友們(men) 一直關(guan) 注著。”

  放眼全國,位於(yu) 上海的美術館陸續複工複產(chan) ,以嶄新的麵貌迎接觀眾(zhong) 的到來;深圳的各項文藝活動也在有序進行……立足當下,藝術展覽行業(ye) 該如何與(yu) 觀眾(zhong) 保持良性互動,更好地滿足人們(men) 的精神需求,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度采訪。

  網絡直播,策展從(cong) 小眾(zhong) 走向大眾(zhong)

  剛剛過去的五月,文藝展覽“重度愛好者”李雪坦言自己“比平時更忙碌了”。在手機日曆裏,她清晰地記錄著每天要看的直播活動,時間、平台、內(nei) 容、嘉賓等信息一應俱全,甚至有時同一時間要“趕場”兩(liang) 個(ge) 活動。

  在李雪看來,足不出戶的日子裏,雲(yun) 端探展就像是“雪中送炭”,多少可以彌補無法親(qin) 臨(lin) 現場的缺憾。“直播間裏可以和許多平時難得一見的專(zhuan) 家學者麵對麵,傾(qing) 聽他們(men) 專(zhuan) 業(ye) 的講解和點評,這種絕佳的學習(xi) 機會(hui) 很寶貴。”

  如今,虛擬展廳、雲(yun) 端導覽、線上研討以及各種新媒體(ti) 平台上的互動和分享,已經成為(wei) 美術館日常運營的“標配”。尤其在無法線下觀展的日子裏,數字技術打破時空限製,讓美術館和觀眾(zhong) “零距離對話”成為(wei) 可能。

  在北京,木木美術館從(cong) 5月閉館的第一個(ge) 周末起,便啟動了“不出門看展計劃”係列直播和關(guan) 注大學生畢業(ye) 季話題的“藝術打工人”係列直播。“我們(men) 嚐試將美術館的展覽作品以及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狀態在線上呈現出來,積極與(yu) 觀眾(zhong) 互動交流,引發沉浸式的體(ti) 驗。”木木美術館創始人林瀚介紹,美術館的微博直播每場觀看人數都過萬(wan) ,近期和北京畫廊周合作的抖音導覽直播也獲得了幾百萬(wan) 的關(guan) 注度。“在無法線下觀展的日子裏,我們(men) 與(yu) 觀眾(zhong) 在直播間裏相見,用點讚和刷屏彼此確認。”

  “雲(yun) 展覽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娛樂(le) 性等特點,可以使美術館的策劃和傳(chuan) 播從(cong) 小眾(zhong) 走向大眾(zhong) ,互動體(ti) 驗由單向走向雙向,傳(chuan) 播力度和輻射範圍大幅提升。”深圳市關(guan) 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說。

  閉館期間,北京中間美術館盡管沒有推出線上活動,但一直在通過公眾(zhong) 號推送與(yu) 展覽有關(guan) 的視頻和文字資料,幫助讀者深入了解展覽背後的故事,與(yu) 讀者保持“對話”。“人們(men) 需要深度閱讀來平靜內(nei) 心、深化思考。”館長盧迎華表示。

  跨界創新,多維度展現生活之美

  6月18日,一輛裝飾著“PAM坪山美術館”字樣的雙層巴士出現在深圳市坪山區的大街小巷。在長達4小時的路程中,藝術家們(men) 以快閃的方式表演了意象塗鴉、阿卡貝拉、現代舞、樂(le) 器彈唱等節目,將當代藝術從(cong) 文化場館帶到了社區、工廠等公共空間,帶到了觀眾(zhong) 的麵前。

  坪山美術館開館3年來共舉(ju) 辦了25場展覽,吸引超32萬(wan) 名觀眾(zhong) 參觀,並且連續兩(liang) 年入選專(zhuan) 業(ye) 媒體(ti) 評出的國內(nei) 當代美術館前十名榜單。“在坪山美術館開館三周年之際,我們(men) 推出了‘全域藝術巴士漫遊計劃’,邀請大家共同參與(yu) 這場充滿戲劇性、偶然性、共創性的藝術之旅。”坪山美術館館長劉曉都把這次活動比作“放煙火”,“小煙火、大煙火不斷在城市上空閃耀,才能給市民帶來絢麗(li) 多彩的城市生活景象”。

  如果說流動的巴士讓美術館裏的藝術走進了日常生活,那麽(me) 展覽與(yu) 其他藝術形式的跨界合作,則是通過“1+1>2”的方式,吸引觀眾(zhong) 重回美術館,多維度體(ti) 驗生活之美。

  自2月中旬“奧斯汀·李:人間樂(le) 園”展在木木美術館(798館)開幕以來,音樂(le) 、舞蹈、喜劇等多種藝術團體(ti) 來到現場,在與(yu) 展覽的跨界合作中尋找靈感和火花:當代舞演員結合展覽高飽和度的空間設計調整服裝和編舞,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別開生麵的舞蹈演出;周末的人氣舞會(hui) 上,搖擺舞演員帶領觀眾(zhong) 一邊伴著音樂(le) 起舞,一邊欣賞藝術品的美妙;即興(xing) 喜劇劇團的演員們(men) 夜晚到訪美術館,把喜劇人的智慧與(yu) 浪漫傳(chuan) 遞給觀眾(zhong) ;沉浸式藝術療愈活動中,藝術家利用展覽的實景布置,通過多種藝術表現形式,讓參與(yu) 者收獲積極的情緒體(ti) 驗。

  “每一輪疫情過後,線下業(ye) 務的恢複都需要一個(ge) 過程,客流量回升至少需要2至3周的時間。”為(wei) 應對這些挑戰,林瀚表示美術館選擇延長開館時間,通過組織豐(feng) 富的藝術導覽活動,讓觀眾(zhong) 有更大的興(xing) 趣和更寬鬆的時間走進美術館。“恢複開館後,我們(men) 隨即推出新一期的‘一日博主你也可以’免費觀展團活動,力求縮短恢複期,讓觀眾(zhong) 更有動力參與(yu) 其中。”

  林瀚進一步談道:“通過策劃高質量的展覽和跨界創新活動,我們(men) 希望找到美術館與(yu) 觀眾(zhong) 對話的新途徑,倡導一種‘藝術社區’的生活方式。”

  新展頻出,美術館期待與(yu) 觀眾(zhong) 麵對麵交流

  在近期UCCA尤倫(lun) 斯當代藝術中心舉(ju) 行的一場線上藝術療愈公開課上,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正奎談到要“以美育心”。他指出,藝術的療愈功能在於(yu) 接納和正向構建,能夠讓人在理性和感性中保持平衡,從(cong) 美的角度去看世界。“要讓藝術走進每個(ge) 人的生活,融入這個(ge) 時代。”他呼籲。

  進入6月,隨著北京上海等地疫情好轉,美術館的各項工作也逐步回歸正軌,積攢了許久的展覽計劃在下半年集中釋放。20日,展覽“青花的故事”在保利藝術博物館展出;21日,“鄧拓捐贈古代繪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25日,“邂逅·美索不達米亞(ya) ——敘利亞(ya) 古代文物精品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精彩亮相……在公眾(zhong) 號最新一期“本周活動推送”上,王婧精心挑選了10個(ge) 藝術展覽進行推介,“新展頻出、活動紮堆,北京文藝活動愛好者圈子又熱鬧了起來”。

  “重新開館當天,我們(men) 準備了三件與(yu) 展覽相關(guan) 的獎品,送給頭三位來參觀的觀眾(zhong) ,沒想到開館的瞬間就全部送出了。”盧迎華介紹,接下來美術館會(hui) 圍繞目前的兩(liang) 個(ge) 展覽展開研討、導覽和藝術教育等活動,下半年還會(hui) 舉(ju) 辦有關(guan) 20世紀攝影曆史的展覽。“大家為(wei) 此全力以赴,工作的緊迫性更強了,我們(men) 要想辦法在有限的條件裏繼續推進工作。”

  在深圳坪山美術館,劉曉都和工作人員正在精心籌備“深圳當代藝術家係列展”這一項目。在他看來,深圳不缺傳(chuan) 統型美術館,而是缺少純粹做當代藝術方向的公立美術館,而坪山美術館正要彌補這一空缺。“整個(ge) 係列預計要做7位深圳當代藝術家的展覽,上半年隻做了1位,下半年預計再做4位,但是項目的全部細節我們(men) 要在今年敲定落實。”劉曉都表示。

  暑假來臨(lin) ,木木美術館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7月底8月初開幕的新展。“錢糧胡同館將舉(ju) 辦馬丁·馬吉拉在亞(ya) 洲的首次個(ge) 展,藝術家將會(hui) 親(qin) 自挑選誌願者來參與(yu) 作品的呈現,我們(men) 已經收到上百封報名郵件;798館將迎來匈牙利青年藝術家薩波爾齊斯·博佐的首次美術館個(ge) 展,他的一些創作深受中國神話故事《大鬧天宮》的影響。”林瀚表示,美術館還會(hui) 舉(ju) 辦藝術市集、青年藝術節等一係列精彩活動。

  如何應對未知的風險和挑戰,林瀚給出了“提前做好應急預案”“與(yu) 觀眾(zhong) 保持溝通”“團隊更加緊密友愛”“向同行學習(xi) ”等一連串答案。“美術館隻是整個(ge) 行業(ye) 生態中的一環,行業(ye) 複蘇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我們(men) 願意堅持去做。走得夠遠,才能看見。”他說道。

  (本報記者 張雲(yun) )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