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奶奶作家”楊本芬:寫出女性“不被看見”的一生

發布時間:2022-06-29 15:50:00來源: 《中國新聞》報

  奶奶作家楊本芬:讓“她”被看見——80歲出版處女作小說《秋園》被譽為(wei) “女性視角的《活著》”

  【《中國新聞》報記者 王昊陽 報道】2020年,80歲的楊本芬出版處女作小說《秋園》,這部講述其母親(qin) 一生的小說被讀者評價(jia) 為(wei) “女性視角的《活著》”。接下來兩(liang) 年,這位“奶奶作家”又寫(xie) 了《浮木》《我本芬芳》,組成“看見女性三重奏”。她寫(xie) 的是母親(qin) 和自己,也寫(xie) 出很多普通女性“不被看見”的一生。近日,《中國新聞》報記者走進楊本芬家中,聽她講述在花甲之年開始寫(xie) 作的契機。

  曆經磨難 “有書(shu) 可讀就是幸福”

  今年82歲的“奶奶作家”楊本芬原籍湖南湘陰,現寓居在江西南昌象湖湖畔的一處小區內(nei) ,屋內(nei) 陳設簡樸,書(shu) 香淡雅。本報記者近日上門拜訪,柔和的光線投射在書(shu) 房內(nei) ,楊本芬端來新沏的茶水,打開電風扇,滿屋書(shu) 香與(yu) 茶香在風中彌散開來。

  在書(shu) 房內(nei) 談起書(shu) ,楊本芬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題。“我年輕時特別愛看書(shu) ,母親(qin) 也特別支持我讀書(shu) 。”她說,“母親(qin) 是最偉(wei) 大的,她雖已離去,但在小說《秋園》裏,我用文字記錄下她的一生,以示紀念。”

  “媽媽纏了小腳,不能下水田幹活,我當年17歲,應該擔起家庭的擔子,幫媽媽一起照顧好兩(liang) 個(ge) 弟弟。”楊本芬記得,那年全鄉(xiang) 很多人報考湘陰工業(ye) 學校,結果隻有自己一人考上了。

  “聽到被學校錄取的消息,媽媽很開心,我卻很難過。媽媽堅持讓我上學,我覺得對不起媽媽。”為(wei) 減輕母親(qin) 的負擔,楊本芬想在入學前把家裏囤積的活兒(er) 幹完,上學前一晚,她還借著月光在田地裏忙碌。

  “終於(yu) 到了開學的日子,媽媽一路送行。從(cong) 鄉(xiang) 下到縣城有八十裏路,媽媽送了我十裏。走到一處名叫白山坳的地方,我們(men) 才分開。媽媽站在一棵鬆樹下目送我遠行,我獨自挑著行李,一步一回頭。”

  65年前的那一幕,如在昨日,如在眼前,無比清晰。“媽媽太偉(wei) 大,太無私了。那個(ge) 年代她沒有重男輕女,她特別堅強,為(wei) 了養(yang) 家糊口,她白天教書(shu) ,晚上深更半夜還在做針線活。我也跟著媽媽一起搓麻繩、做鞋底,練得一手好女紅。”說完這些,楊本芬淚水溢滿眼眶。

  書(shu) 沒有讀完,遇上三年困難時期,父親(qin) 去世,母親(qin) 帶著弟弟從(cong) 湖南流落到湖北。“為(wei) 了生存,我隻能出走找活路。本來想去更遠的地方,可兜裏隻有三元錢,隻走到了與(yu) 湖南交界的江西省銅鼓縣。”

  楊本芬在銅鼓縣巧遇父親(qin) 的一位故交,留了下來。“我還想著讀書(shu) ,正好銅鼓縣一所共產(chan) 主義(yi) 勞動大學分校招生,當時人已經招滿了,學校的老師聽我說讀過中專(zhuan) ,化學和語文學得好,就要考我,我當場做了一篇文章,最終被學校破例錄取。”

  楊本芬入校就讀師範專(zhuan) 業(ye) ,還差三個(ge) 月畢業(ye) 時被下放到生產(chan) 隊勞動,勞作之餘(yu) 還想著要讀書(shu) 。當時農(nong) 村書(shu) 籍很少,她就“巴結”別人,幫人織毛衣、縫襪子,想盡辦法借書(shu) 看。

  有一次楊本芬借到一本書(shu) ,她清楚地記得書(shu) 名是《第二次握手》,書(shu) 還沒來得及看,就被催著還書(shu) 。晚上她拿出紙筆,在油燈下通宵抄完了整本書(shu) 。“我當時抄了很多書(shu) ,對書(shu) 裏的故事記得特別深。”

  在那個(ge) 困苦的年代,楊本芬隻要有飯吃,有書(shu) 讀,就感覺很幸福。

  “後來遇到在銅鼓縣醫院工作的愛人,兩(liang) 人就結婚了,婚後兩(liang) 人暫時分居兩(liang) 地,我留在農(nong) 村耕田種地,割草砍柴,吃慣了生活的苦。”

  記錄真實 “書(shu) 裏都是我熟悉的人和事”

  楊本芬曾有兩(liang) 次改變命運的機會(hui) 。“因為(wei) 我有文化,也能說會(hui) 道,有一次一位領導勸我去縣裏的幼兒(er) 園教書(shu) ,另一次是要我去小學做代課老師,但當時因為(wei) 要照顧女兒(er) ,就錯失了機會(hui) 。”

  直到1972年,32歲的楊本芬才以臨(lin) 時工的身份進入銅鼓縣汽車運輸隊工作。雖然進城了,家裏養(yang) 了三個(ge) 孩子,生活同樣清苦。

  楊本芬的工作主要是調度貨車,為(wei) 了每天多賺四毛錢,她爭(zheng) 取到給貨車加油的工作,白天晚上都忙個(ge) 不停。

  幾年後,工作積極認真的楊本芬升任科長,負責在倉(cang) 庫管理螺絲(si) 、鋼板等汽車配件。再後來,運輸隊響應改革開放號召,由貨運發展到客運市場,楊本芬承包經營了車隊倉(cang) 庫,從(cong) 國企小科長變成了別人口中的“楊老板”。楊本芬為(wei) 人和善,別人上門要幾顆螺絲(si) 等小物件,她從(cong) 來都不收錢,結果即使是來聊天的人最後不買(mai) 點東(dong) 西都不好意思離開。

  三年後,楊本芬為(wei) 照顧遠在南京的外孫,提前辦理了退休手續。楊本芬的二女兒(er) 章紅是一名作家,定居南京。

  楊本芬的寫(xie) 作之路正是在照顧外孫期間開啟的。“(女兒(er) 的家)屋裏到處都是書(shu) ,我在照顧外孫時也看了很多書(shu) 。有一次看到門外一個(ge) 小女孩在玩水,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回憶起母親(qin) 。就想寫(xie) 一些關(guan) 於(yu) 母親(qin) 的故事。”

  她最開始用手稿創作,塗塗改改到最後,字也看不清了。後來她用電腦寫(xie) 作,女兒(er) 把她的文字發到網上,收獲不少鼓勵,並被出版商看中。

  在楊本芬出版的前兩(liang) 本小說裏,苦難是人生的底色。經曆過少時的艱辛,那些記憶深深地烙在心裏。“書(shu) 裏寫(xie) 的都是我熟悉的人和事,講述他們(men) 的善良與(yu) 堅韌,微小與(yu) 脆弱,我很想念他們(men) ,記錄下那段曆史時光裏的小小人物,真實生命,把他們(men) 留在書(shu) 裏。”

  筆耕不輟 新書(shu) 講述女鄰居的“生命之重”

  “走紅”是楊本芬執筆之初沒有料想到的。很多讀者在網上留言,有人說要把書(shu) 拿給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有人說這本書(shu) 讓他們(men) 想起自己的媽媽和奶奶。楊奶奶很感動,“我用文字留下一些真實的故事,能讓大家有所啟發,引起共鳴,這就是最大的價(jia) 值吧”。

  她的第三本書(shu) 《我本芬芳》以自己為(wei) 原型,“這本書(shu) 講述了人們(men) 對婚姻的困惑,很真實,很煎熬。婚姻中的兩(liang) 個(ge) 好人卻都不幸福,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很普遍,希望我的作品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和一些改變,希望更多人能善待女性,愛護家庭,彼此珍惜。”

  楊本芬雖至耄耋之年,依然身體(ti) 硬朗,思維敏捷,隻是近幾年因膝蓋做了手術,經常疼痛,所以難得出門。老伴兒(er) 身體(ti) 抱恙,請了護工照料。寵物犬“毛毛”經常粘在身邊,相伴多年。

  談到一生中感覺最幸福的事,楊本芬說,一是弟弟考上了大學,二是自己的3個(ge) 兒(er) 女也考上了大學,“他們(men) 都成材了,我很欣慰”。她起身拿出一張兒(er) 女的合影,雙手抱住,用溫和的話語,慈愛的眼神,詮釋著自己的幸福。

  “生活是有矛盾的,有困惑的,我們(men) 要勇敢麵對。”楊本芬說,以前生活很艱難,在苦難中堅持,就能看得到希望。走過苦難,終會(hui) 迎來幸福。

  讀者的認可與(yu) 鼓勵,讓楊本芬有了更多創作的動力。“我最近正在寫(xie) 一部新的作品《生命之重》,講述以前一位女鄰居阿梅的人生故事。”

  質樸的語言,真實的故事,真摯的情感,是數萬(wan) 名讀者給予奶奶作家“五星好評”的原因。或如楊本芬所言,在曆史的長河中,小人物的命運沉浮,如同一朵不起眼的浪花,終將消逝,她將他們(men) 記錄下來,希望能給人帶來一絲(si) 慰藉。因為(wei) 每個(ge) 真實的生命,都值得被書(shu) 寫(xie) 。

  (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