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古老漢字,如何煥發新生?

發布時間:2022-07-04 11:10:00來源: 光明日報

  【藝述熱點】

  近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長聘教授陳楠的著作《中國漢字設計史》榮獲“2022年紐約TDC68傳(chuan) 達設計獎”,該書(shu) 同時入圍“2021年度中國好書(shu) ”。

  作為(wei) 一本係統研究漢字設計曆史的專(zhuan) 著,《中國漢字設計史》將漢字從(cong) 純粹的美術學和文字學領域獨立出來,在設計學的維度下形成相對完整的研究體(ti) 係,對熱愛漢字藝術的廣大讀者群體(ti) 有著重要的參考價(jia) 值。漢字設計究竟有何獨特魅力?如何才能做好漢字設計?本期“藝述熱點”,我們(men) 采訪到陳楠教授,聽聽他關(guan) 於(yu) 漢字設計的研究探索與(yu) 心得體(ti) 會(hui) 。

  記者:請您簡單介紹一下《中國漢字設計史》這本書(shu) 的創作背景、突出特色以及書(shu) 籍設計的理念。

  陳楠: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ti) 。近年來,學術領域關(guan) 於(yu) 漢字設計的研究與(yu) 實踐非常豐(feng) 富,但多集中於(yu) 某個(ge) 特定曆史時期以及對於(yu) 特定人物、書(shu) 體(ti) 、單字的訓詁與(yu) 考證,或常見於(yu) 書(shu) 法藝術、編排設計、實用字體(ti) 設計、美術字與(yu) 標誌設計等領域。當下,關(guan) 於(yu) 漢字設計思維與(yu) 方法論的研究成果較少,將科學技術與(yu) 傳(chuan) 播媒介等維度納入漢字設計史視野的研究與(yu) 實踐則更為(wei) 鮮見,缺乏以鮮明的曆史觀為(wei) 指導、以設計學為(wei) 主線的漢字設計史體(ti) 係整理。我們(men) 有責任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論研究,使之活化並應用於(yu) 今天的設計實踐。《中國漢字設計史》就是在這樣的時代需求下應運而生。

  《中國漢字設計史》是一部從(cong) 設計學的維度係統講解中國漢字設計曆史的專(zhuan) 著。該書(shu) 以漢字設計的發展脈絡開篇,結合設計學、傳(chuan) 播學和美學的宏觀視角,通過研究與(yu) 分析,挖掘潛藏於(yu) 漢字藝術審美與(yu) 信息傳(chuan) 播功能背後的思維與(yu) 方法。該書(shu) 裝幀設計的一大亮點在於(yu) ,書(shu) 名中的七個(ge) 漢字分別以甲骨文、金文、隸書(shu) 、草書(shu) 、楷書(shu) 、宋體(ti) 、黑體(ti) 七種書(shu) 體(ti) 呈現,以表現漢字字體(ti) 的發展曆程,每個(ge) 字又分列出其英文直譯與(yu) 漢語拚音寫(xie) 法,與(yu) 書(shu) 名的英文翻譯形成對比,暗喻漢字作為(wei) 意音文字的特性。

  記者:您在這本書(shu) 中介紹了許多有趣的漢字設計思維與(yu) 方法論,請您結合自身的設計實踐,談一談漢字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創作思路有哪些?

  陳楠:實用字庫設計是漢字設計的重要構成部分。實用字庫裏既包括宋體(ti) 、楷體(ti) 、黑體(ti) 等印刷標準字體(ti) ,也有源於(yu) 古代書(shu) 跡碑刻的複刻字體(ti) ,還涵蓋風格各異的美術字體(ti) 。這些字體(ti) 被廣泛應用於(yu) 印刷出版、商業(ye) 推廣和互聯網平台等領域,在為(wei) 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和審美享受的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漢字本身的傳(chuan) 播效果與(yu) 藝術表現力。

  設計實用字庫是一個(ge) “痛並快樂(le) ”的過程。每一套字庫都包含六千多個(ge) 漢字,設計中不僅(jin) 要注意每個(ge) 單字的呈現效果,還要考慮文字隨機編排成段時的整體(ti) 關(guan) 係。1999年,我開始設計甲骨文字庫,這是一套建立在固定幾何網格上、具有現代設計美感的古文字字體(ti) ,經過反複設計調整最終於(yu) 2017年正式發布上線。漢字作為(wei) 一種文化傳(chuan) 播符號,其設計不僅(jin) 要注重形式美感,也需要結合社會(hui) 背景、人文環境等因素去分析形式背後的文化內(nei) 涵。

  同樣是漢字設計的重要分支,圖形創意漢字設計需要平衡文字識別與(yu) 藝術創意的關(guan) 係,常應用於(yu) 廣告海報、影視包裝、品牌標誌等領域。作為(wei) 圖形創意元素的漢字,允許進行筆畫增減、圖形重構等設計處理,同時也要注意文字能否被正確識別。如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推出的知名品牌“北京禮物”的標誌,就是將漢字“京”與(yu) 英文“Beijing”進行重構而成的創意圖形;北京工美集團的標誌則是對漢字“美”的筆畫進行了秩序化與(yu) 裝飾性的設計處理。

  在新時代,麵對更加高速、海量的信息傳(chuan) 播與(yu) 全新的溝通交互方式,如何傳(chuan) 承漢字設計的文脈、探索創新設計方法是擺在當代設計師麵前的新課題。

  記者:近年來,許多藝術院校都設置了漢字設計的相關(guan) 課程,您認為(wei) 目前高校的漢字設計課程有何特色及不足之處?字體(ti) 設計師應注重哪些方麵能力的培養(yang) ?

  陳楠:中國是設計教育大國,除專(zhuan) 業(ye) 藝術院校外,很多綜合性大學也設置有藝術設計的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其中,視覺傳(chuan) 達設計專(zhuan) 業(ye) 受科技進步、媒體(ti) 革新的影響而發展迅速,湧現出許多新的研究方向與(yu) 課題,但支撐這個(ge) 專(zhuan) 業(ye) 的看家本領依然是對字體(ti) 、圖形、色彩、構成的把握,字體(ti) 設計是重要的基本功。

  20世紀50年代,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設計前輩們(men) 在國內(nei) 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字體(ti) 設計教學體(ti) 係,包括標準字體(ti) 與(yu) 美術字體(ti) 的基礎字體(ti) 設計訓練,以及標誌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書(shu) 籍設計等專(zhuan) 業(ye) 實踐中的字體(ti) 設計,直至今日仍然是不少院校主要的字體(ti) 設計教學模式。近年來,對於(yu) 漢字設計的教學創新也出現了很多實驗性探索,如以漢字為(wei) 符號元素的純藝術創作,以及與(yu) 最新科技融合的實驗創作等等。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第一,應加強對漢字設計史的理論學習(xi) 。理論知識的欠缺會(hui) 導致設計師創作靈感的枯竭與(yu) 形式選擇的混亂(luan) ,出現不顧構字原理與(yu) 漢字傳(chuan) 承關(guan) 係的隨意變形等現象。創新不能以犧牲文化傳(chuan) 承為(wei) 代價(jia) 。第二,應注重理論學習(xi) 與(yu) 實踐訓練的結合。站在岸上是學不會(hui) 遊泳的,要適當增加日常書(shu) 法體(ti) 驗,並積極參與(yu) 到具體(ti) 的設計工作中去。第三,要平衡好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關(guan) 係。忽視傳(chuan) 統會(hui) 使漢字設計失去文化的靈魂和創新的活力,漢字設計應基於(yu) 傳(chuan) 統,但又不能墨守成規,正如書(shu) 畫家董其昌所強調的“書(shu) 家未有學古而不變者也”。第四,漢字設計教育同樣不能忽視國際交流。在大力推廣漢字文化的同時,也要從(cong) 其他國家的文字設計中汲取養(yang) 分、獲得靈感。

  記者:當下,隨著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漢字藝術越來越受到國內(nei) 外設計師們(men) 的青睞,掀起了一場場“國潮熱”,同時湧現出許多優(you) 秀的新生代字體(ti) 設計師。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中國漢字設計在未來還有哪些發展新方向?

  陳楠: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文化的繁榮,民族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在青年群體(ti) 中風靡“國潮”,我認為(wei) 是極大的好事。記得二十多年前剛剛使用電腦時,國內(nei) 隻有幾十款字體(ti) 可用,當時許多設計師在進行標誌設計、海報設計時,喜歡把英文甚至拚音字母放大,而盡量縮小漢字。今天,如此多的年輕人談漢字、愛漢字、設計漢字,這是國家富強、民族複興(xing) 的表現,也再次印證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

  我相信,未來的漢字設計會(hui) 更加注重藝術形式與(yu) 科技發展的關(guan) 係。從(cong) 基於(yu) 社交網絡傳(chuan) 播的漢字表情包,到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的漢字定製設計與(yu) 交互作品,再到應用視頻音頻、全息技術等科技手段的漢字藝術裝置,科技的創新發展會(hui) 為(wei) 漢字設計帶來無限的可能性。同時,未來的漢字設計可能會(hui) 更加注重文化的傳(chuan) 播,重視與(yu) 大眾(zhong) 的交流互動,力求讓每個(ge) 人都能參與(yu) 到漢字的設計中來,這也為(wei) 專(zhuan) 業(ye) 設計師帶來了新的挑戰。

  (記者李娜采訪整理)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