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六月六天貺節曬書日 請姑姑

發布時間:2022-07-04 11:10:00來源: 天津日報

  鄭言

  宋人許月卿有一首《天貺》詩:“天貺逢佳節,地靈鍾異人。今朝書(shu) 上考,同日是生辰。部使星留次,臨(lin) 川月半輪。明年當此日,五馬列朝紳。”“天貺”即上天恩賜的意思,在宋朝是一個(ge) 節日。

  《宋史·本紀第八·真宗三》記載:大中祥符四年正月“丙申,詔以六月六日天書(shu) 再降日為(wei) 天貺節”。宋真宗就是那個(ge) 簽訂“澶淵之盟”的皇帝趙恒。1004年秋,遼國蕭太後與(yu) 遼聖宗親(qin) 率大軍(jun) 侵入宋境,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畏敵如虎的趙恒被迫親(qin) 征,一番爭(zheng) 戰後,宋遼雙方在澶州議和,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朝每年送給遼國歲幣銀10萬(wan) 兩(liang) 、絹20萬(wan) 匹,兩(liang) 國以白溝河為(wei) 邊界。趙恒把“澶淵之盟”作為(wei) 一件“豐(feng) 功偉(wei) 業(ye) ”而沾沾自喜,不料有一天,寵臣王欽若對他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ju) ,是城下之盟也。以萬(wan) 乘之貴而為(wei) 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王欽若本意是想構陷寇準,沒想到刺疼了趙恒的虛榮心,趙恒為(wei) 此悶悶不樂(le) 。善於(yu) 察言觀色的王欽若為(wei) 了迎合好大喜功的趙恒,策劃了天降詔書(shu) 、泰山封禪的鬧劇。趙恒煞有介事,編造“天降詔書(shu) ”的騙局,率領群臣,車載“天書(shu) ”來到泰山,舉(ju) 行了隆重的答謝天恩告祭大禮,並定於(yu) 每年六月初六為(wei) “天貺節”,官員放假一天,到道觀行香,上清宮等處還要建道場,全國禁屠九天,停刑一天。趙恒還下詔擴建岱廟,建造了一座氣勢恢宏的天貺殿。

  趙恒設立天貺節本是為(wei) 了愚弄民眾(zhong) ,隨著時間的推移,天貺節原來的含義(yi) 逐漸被人們(men) 所遺忘,衍生出晾曬衣物、書(shu) 籍等習(xi) 俗,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之說。明代劉侗、於(yu) 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記載:“六月六日,曬鑾駕,民間亦曬其衣物,老儒破書(shu) ,貧女敝縕,反覆勤日光,晡乃收。”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說:“京師於(yu) 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shu) 籍,謂可不生蟲蠹。”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雲(yun) :“六月六日內(nei) 府鑾駕庫、皇史宬等處,曬晾鑾輿儀(yi) 仗及曆朝禦製詩文書(shu) 集經史。”

  關(guan) 於(yu) 曬書(shu) ,民間有玄奘曬經書(shu) 的傳(chuan) 說。玄奘師徒從(cong) 印度取經回國,經書(shu) 被河水打濕。六月六日,當太陽升空高照時,他們(men) 將經書(shu) 放到高崖大石之上,一一晾曬。這一幕在《西遊記》第九十九回亦有描寫(xie) 。所以佛教寺廟在這一天翻檢曝曬所藏經書(shu) ,故稱“翻經節”。清代文人顧祿在《清嘉錄》記載,一些信佛的婦女,每年此日便到寺廟中去翻經念佛,說是翻經十次,來生可轉作男身。

  北方在農(nong) 曆六月進入陰雨季節,江南地區更是梅雨天氣,書(shu) 籍容易受潮黴變,文人士子們(men) 一遇到晴日便將書(shu) 籍拿出晾曬,而六月六又多值晴天朗日,陽光充足卻不甚毒烈,此日曬書(shu) ,既能起到幹燥去黴的作用,又可驅除藏匿於(yu) 書(shu) 卷中的蠹蟲。清人潘平雋有《六月六日曬書(shu) 》詩曰:“三伏乘朝爽,閑庭散舊編。如遊千載上,與(yu) 結半生緣。讀喜年非耋,題驚歲又遷。呼兒(er) 勤檢點,家世隻青氈。”

  說到曬書(shu) ,還有一則趣聞。康熙年間,浙江嘉興(xing) 飽學之士朱彝尊,滿腹學問,但懷才不遇,屢試不第。有一年六月六日,他得知康熙皇帝微服南巡浙江,便在康熙必經之地袒胸露肚,躺在烈日下暴曬,康熙看見後奇怪地問道:“你這是做什麽(me) 啊?”朱彝尊回答說:“我一肚子學問派不上用場,快發黴了,今天曬一曬。”他的怪誕舉(ju) 動引起了康熙的注意,恰巧在這一年,50歲的朱彝尊又高中博學鴻詞科,於(yu) 是康熙將其封為(wei) 翰林院檢討,負責撰修明史。這件事傳(chuan) 開之後,讀書(shu) 人紛紛仿效朱彝尊在六月六這天曬書(shu) ,希望也能像朱彝尊一樣得遇明主。不過他們(men) 曬的是真正的書(shu) ,而不是肚皮。就這樣,六月六曬書(shu) 成為(wei) 讀書(shu) 人的時尚。

  民諺說:“六月六,請姑姑。”按照我國民間風俗,每年的農(nong) 曆六月初六,要接出嫁的閨女回娘家。民間有歌謠唱道:“收了麥,打罷場,誰家的閨女不看娘。要是閨女不把娘來看,不死公公就死婆母娘。”看來閨女六月六如果不回娘家,後果是很嚴(yan) 重的。

  出嫁的閨女為(wei) 什麽(me) 六月六要回娘家?民間有一個(ge) 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故事。相傳(chuan)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宰相狐偃喜歡排場,六月六過生日時,門庭若市,十分招搖。他的親(qin) 家趙衰也是朝中大臣,看不慣他的做派,於(yu) 是就直言數落他不該如此。可是高傲的狐偃竟當著眾(zhong) 人麵責怪趙衰。趙衰不堪其辱,竟氣絕身亡。次年,晉國遭受災害,孤偃出京城放糧,告訴家人說六月六回來過生日。孤偃女婿得知後,想乘孤偃過生日之時殺死他。孤偃女兒(er) 知道後,星夜趕回娘家報信,讓父親(qin) 有個(ge) 防備。孤偃得知此事後,感覺自己做得確實過分,悔恨不已。他主動將女兒(er) 、女婿接回家中,好吃好喝,賠禮道歉,以後每年六月六都如此。後來傳(chuan) 到民間,逐漸成了出嫁閨女回娘家的節日,並稱為(wei) “姑姑節”。筆者認為(wei) 這個(ge) 傳(chuan) 說有些牽強附會(hui) 。六月六閨女回娘家,還是與(yu) 農(nong) 時、民俗有關(guan) 。

  在以前,閨女出嫁到婆家後,事事需勤快,處處要小心,孝敬公婆、伺候丈夫、操持農(nong) 活、拾掇家務、生兒(er) 育女後更要照顧好孩子,可以說是任務重,瑣事多,即使心裏想念娘家人,也不是抬腳就能走的,按照中國傳(chuan) 統禮儀(yi) ,回娘家須挑選日子。俗話說“十裏不同俗”,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由於(yu) 風土民俗不同,各地有各地的規矩。一般來說,要選在農(nong) 閑的時候。

  俗話說“六月六,走罷麥”,六月六正是麥收之後,打罷場、曬完糧、糧食入庫,秋季作物也播種完畢,相對是個(ge) 農(nong) 閑時節。此時回娘家也是一個(ge) 節口,既向父母匯報一下婆家的收成如何,也順便看看娘家是否豐(feng) 收、糧食是否夠吃,做到心中有數。所以,六月六閨女回娘家要帶上用新麥子碾麵蒸的饃饃,並在饃饃頭上點幾個(ge) 紅點,表示是個(ge) 豐(feng) 年。有的地方時興(xing) 用新麵粉蒸一個(ge) 大月形的角子饃,帶回娘家,意思是自家又獲得了豐(feng) 收。一般情況下,孩子要跟隨母親(qin) 去姥姥家,如果是懷抱的嬰兒(er) ,還要插上桃樹枝,以避路上毒邪的侵襲。而且,六月六也是良辰吉日。俗話說“要出走、三六九”,六是順的諧音,兩(liang) 六重疊,有“六六大順”之意,寓意回娘家路途順利,來回安全。

  閨女作為(wei) 娘的小棉襖,回到娘家後,肯定會(hui) 得到娘的疼愛。娘擔心閨女在婆家受氣,吃不飽穿不暖,借機也做一些可口好吃的飯食給閨女吃。若是姑爺跟著一起來,還得要鄭重其事地置辦一桌菜,再貧窮困難起碼要做熱涼四個(ge) 菜,好一些的家庭要做六個(ge) 菜或八個(ge) 菜,打酒招待,主食也離不開蒸饃、烙餅等麵食。酒足飯飽之後,閨女要在娘家再和母親(qin) 、兄弟姐妹們(men) 敘敘家長裏短,姑爺要幫助嶽父幹些活計,拾掇拾掇庭院。回去時,娘家也要蒸一些新麥饃饃讓閨女帶回去作為(wei) 回禮。在跟來的外孫(女)的前額上印上紅記,以祛毒辟邪,平平安安。如果是新出嫁的閨女,娘家還要在饃內(nei) 夾以碎肉,蒸熟後的饃饃呈開口狀,稱為(wei) “張口饅頭”,預示著早為(wei) 婆家生兒(er) 育女、傳(chuan) 宗接代。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