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十年改革 高考邁入新時代

發布時間:2022-07-04 15:3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八年 五批次 29個(ge) 省份邁入了高考綜合改革行列

  6月27日,河南、山西、內(nei) 蒙古、四川、雲(yun) 南、陝西、青海、寧夏等省份同一天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從(cong) 2022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啟動實施高考綜合改革,從(cong) 2025年起普通高考將實行“3+1+2”模式。

  高考一直是一場牽動千萬(wan) 人神經的大考,它不僅(jin) 關(guan) 乎千萬(wan) 學子的命運,同時,幾張看似輕薄的試卷背後還透露著高校的“如何選”和基礎教育的“如何教”。

  高考承載著國人的很多期盼,人們(men) 期盼它既能成為(wei) 每個(ge) 懷揣夢想的學子向上流動的渠道,同時也能為(wei) 國選拔高素質的人才。自1977年恢複高考以來,高考的改革從(cong) 未間斷過:1999年實行了“3+X”科目改革;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第一次實現全麵網上錄取,同年北京市進行了自主命題的嚐試;2003年開始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試點改革;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提出全麵實施高中學業(ye) 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jia) 。

  而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決(jue) 心和力度推進全麵深化改革,高考改革也在向更深的層次邁進。

  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4年8月在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hui) 議上所說的: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總的目標是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jia) 、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ti) 製機製,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xi) 成果的終身學習(xi) 立交橋。考試招生製度改革要在充分論證搞好頂層設計的基礎上,試點先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

  改革的頂層設計已經非常明晰,“作戰圖”呼之欲出。

  同年的9月4日,《國務院關(guan) 於(yu) 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出台,上海市、浙江省成為(wei) 首批試點,兩(liang) 地分別出台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從(cong) 當年秋季入學的新高一學生開始實施;3個(ge) 月後,12月16日,兩(liang) 項配套政策——《關(guan) 於(yu) 普通高中學業(ye) 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和《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的意見》出台。

  2014年9月5日,《國務院關(guan) 於(yu) 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出台第二天,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在中國青年報頭版撰文時給出了這樣的判斷:“這一次的改革深刻地回答了為(wei) 什麽(me) 改,改什麽(me) 和怎麽(me) 改等根本性問題,是自1977年恢複高考以來國家在教育領域實施的最全麵、最係統的頂層設計。”

  自此,我國考試招生製度改革全麵啟動。

  3年後的2017年,北京、山東(dong) 、天津、海南4個(ge) 省市啟動了第二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緊接著,2018年,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dong) 、重慶等8個(ge) 省市啟動第三批改革。

  2021年又有黑龍江、甘肅、吉林、安徽、江西、貴州、廣西7個(ge) 省份公布了“新高考”改革方案,成為(wei) 第四批高考綜合改革省份。

  2022年,河南、山西、內(nei) 蒙古、四川、雲(yun) 南、陝西、青海、寧夏8個(ge) 省份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從(cong) 2014年到2022年,八年、五批次,全國已有29個(ge) 省(區、市)啟動高考綜合改革,這也意味著以分類考試、綜合評價(jia) 、多元錄取為(wei) 主要方向的新高考體(ti) 係基本形成,我國絕大部分省份已經進入了新高考時代。

  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學生

  2017年高考時,上海的高考作文題成為(wei) 討論的焦點。

  作文題是這樣的:預測,是指預先推測。生活充滿變數,有的人樂(le) 於(yu) 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的人則不以為(wei) 然。請寫(xie) 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想法。

  人們(men) 的熱議不僅(jin) 出於(yu) 對高考的一貫關(guan) 注,同時也因為(wei) 上海、浙江作為(wei) 高考改革首輪試點,迎來了“新高考”的首次落地。

  人們(men) 在關(guan) 注具體(ti) 題目的同時,更加關(guan) 注的是改革所釋放的信號。

  上海市一位一線語文教師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說,這個(ge) 題目在思辨的同時聚焦現實生活,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具體(ti) 問題並思考,而不是簡單的知識轉移。

  高考命題專(zhuan) 家也強調,這個(ge) 題目為(wei) 考生的寫(xie) 作內(nei) 容提供了豐(feng) 富的邏輯關(guan) 係與(yu) 層次。即使考生選定了某一觀點,依然可以在選定的觀點上有縱向深入的思考空間。

  專(zhuan) 家所強調的“選擇”正是高考改革傳(chuan) 遞出的一個(ge) 重要信號。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從(cong) 目前的五批高考改革省份公布的各省高考綜合改革方案看,總體(ti) 框架是一致的,考試科目及安排上大致可分為(wei) 兩(liang) 種模式:“3+3”或“3+1+2”,第一批和第二批改革試點省份采取的是“3+3”選考模式,前麵的“3”為(wei) 語文、數學、外語3科,後麵的“3”是考生要再從(cong) 物理、化學、生物、思想政治、曆史、地理、技術等科目中自主選擇3門作為(wei) 高考選考科目。

  從(cong) 第三批改革開始,有關(guan) 省份充分考慮本地原有高考模式、生源數量、基礎教育發展水平等因素,提出了“3+1+2”的選考模式,“3”依然為(wei) 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所有學生必考;“1”為(wei) 首選科目,考生須在高中學業(ye) 水平考試的物理、曆史科目中選擇其中一科;“2”為(wei) 再選科目,考生可在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個(ge) 科目中選擇兩(liang) 科。這樣的微調“進一步突出了物理、曆史兩(liang) 個(ge) 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hui) 科學大類人才選拔和培養(yang) 中的基礎作用,使改革更加精準地對接地方實際,更好滿足當地學生成長和人才培養(yang) 需求。”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相關(guan) 負責人說。

  無論哪種選考模式,新高考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選拔”的同時增加了“選擇”。

  “新高考”“首秀”之後,時任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副院長邊新燦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給出了這樣一組統計數據,“在我們(men) 開展的5000餘(yu) 人的問卷調查中,70.17%的高校招生工作者和超過六成的學生、家長,認同取消文理實行必考加選考擴大了選擇性,促進了學生的個(ge) 性發展。”

  “考其所長,錄其所願”,改革使得學生成了最大受益者。

  當然,高考改革不是為(wei) 了改而改,其背後是由評價(jia) 改革帶來的育人方式的變革。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出台了《關(guan) 於(yu) 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各省(區、市)要結合推進高考綜合改革,製定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方案,2022年前全麵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同時,適應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依據學科人才培養(yang) 規律、高校招生專(zhuan) 業(ye) 選考科目要求和學生興(xing) 趣特長,因地製宜、有序實施選課走班,滿足學生不同發展需要。據了解,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6個(ge) 省份和兵團實施課程新教材,另外5個(ge) 省份也將於(yu) 2022年秋季學期全麵實施新課程新教材。

  在高教領域,2020年啟動了強基計劃,探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人才選拔機製。首先是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由有關(guan) 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力學、基礎醫學、核工程與(yu) 核技術以及曆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招生。其次積極探索在高校招生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多維度評價(jia) ,將考生高考成績(占比不低於(yu) 85%)、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和綜合素質評價(jia) 等折算成綜合成績,從(cong) 高到低順序錄取,體(ti) 現對學生更加全麵的考查和評價(jia) ,轉變簡單以考試成績評價(jia) 學生的做法。再次,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實行小班化、導師製,配備一流的師資,提供一流的學習(xi) 條件,創造一流的學術環境與(yu) 氛圍。兩(liang) 年來,強基計劃共招收1.2萬(wan) 餘(yu) 人,生源質量得到各方麵充分肯定。

  在職教方麵則推進了高職分類招考,初步建立了技能型人才選拔模式。推動高職院校的考試招生與(yu) 普通高校本科相對分開,突出“文化素質+職業(ye) 技能”評價(jia) 方式。截至2021年,全國通過分類考試錄取的考生已超過300萬(wan) ,占高職招生計劃的60%以上。

  守住高考公平公正的底線

  時間來到2021年。

  2021年2月19日,教育部印發了《關(guan) 於(yu) 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強調,繼續將招生計劃增量向中西部地區和考生大省傾(qing) 斜。

  類似的“強調”也出現之前的文件中。

  其實,向中西部傾(qing) 斜早就在國家的統籌之中,早在2008年,“支援中西部地區普通高校招生協作計劃”便啟動實施。而在2014年出台的《國務院關(guan) 於(yu) 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特別寫(xie) 入了要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在東(dong) 部地區高校安排專(zhuan) 門招生名額麵向中西部地區招生。同時繼續實施農(nong) 村和貧困地區專(zhuan) 項計劃,由重點高校麵向農(nong) 村和貧困地區招生。

  對於(yu) 一個(ge) 社會(hui)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是“底線公平”和“起點公平”。因此,向中西部、寒門學子的傾(qing) 斜,正是教育公平的體(ti) 現。

  教育部的權威數據顯示,持續實施重點高校招收農(nong) 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zhuan) 項計劃,每年招生人數從(cong) 2012年的1萬(wan) 人增至2021年的12.2萬(wan) 人,累計錄取學生82萬(wan) 餘(yu) 人。第三方評估顯示,專(zhuan) 項計劃得到多方認可,高校滿意度為(wei) 80%、學生為(wei) 90%、地方為(wei) 100%,形成了保障農(nong) 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製。

  在實施教育公平的道路上,除了做加法之外,還要做減法。高考加分項目就是最明顯的減少項。

  我國從(cong) 20世紀50年代起就實行考試加分政策,但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加分項目過多、分值過大,甚至還出現了資格造假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高考的公平和公正。因此,2014年明確提出,要大幅減少、嚴(yan) 格控製考試加分項目,對於(yu) 確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項目,應合理設置加分分值。同時加強考生加分資格審核,嚴(yan) 格認定程序,做好公開公示,強化監督管理。

  2015年,教育部出台政策取消體(ti) 育特長生、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you) 秀學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跡等五類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並指導各地減少地方性加分項目。2018年,上述加分改革正式落地,高考加分項目減幅達63%。在此基礎上,近年來教育部積極指導各地充分考慮基礎教育發展情況,深化高考加分改革,精準確定加分資格條件,合理降低加分分值,得到社會(hui) 各界積極肯定。

  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曾說,新時代新征程,必須以人民滿意作為(wei) 重要檢驗標尺,始終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

  一麵是越來越多的選擇性,及向中西部和困難地區傾(qing) 斜的入學機會(hui) ,一麵是越紮越緊的製度籠子,當溫度和尺度越來越完美融合時,我們(men) 守住的是高考更為(wei) 公平公正的底線。

  2021年9月,教育部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zhuan) 業(ye) 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又會(hui) 同國家體(ti) 育總局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和規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啟動高校藝術類專(zhuan) 業(ye) 和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改革。“要為(wei) 有藝術體(ti) 育特長的孩子創造公平發展的機會(hui) ,通過進一步加強統考統測,嚴(yan) 格選拔標準,引導高校不再盲目組織校考,減輕學生和家長的考試負擔和經濟負擔。”教育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問題找得越清晰,改革的路徑就越清晰。

  2018年9月1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教育大會(hui) 上指出,要深化教育體(ti) 製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製,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jia) 導向,堅決(jue) 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教育評價(jia) 指揮棒問題。

  改革仍在繼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